余文乐前女友
老照片PO PU LA R CIN E M A
6第期
3这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八一厂干休所小楼格外静谧,袁霞从一叠发黄的旧照片中,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抽出这张合影。慨叹中,指着照片上自己身边的那位大,讲述了这段往昔的情缘……
那是1958年夏天,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时候。经严寄洲的推荐,导演王苹大胆启用年轻的袁霞饰
演剧中的何兰芬。袁霞知道这部戏的导演王苹曾因《柳堡的故事》蜚声影坛,男主角更是大明星孙道临,而女主角就是自己。与如此优秀的前辈们合作,袁霞激动、紧张、高兴,她作了精心的准备,把剧本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天她来到缫丝厂——剧中“何兰芬”当年做工的环境。在一所小屋前,门窗里正呼呼地往外冒着热气,好像铁路上的火车头。袁霞把它当成了锅炉房,正要走过去时,带路的同志一指这个小房子:“到了,就是这个车间。”门开了。一股蒸气扑面而来,视线都模糊了,令初次接触的袁霞有些窒息。透过弥漫整个屋子的白蒸汽她才看清:这屋里还有不少人啊,她们围着一口大锅干什么呢?敢情那些热气都是从锅里出来的
呀……这时旁边有人介绍:缫丝就是把蚕茧泡在水中加热,等到蚕茧软化,由工人用手从茧中拉出蚕丝。为此,水的温度至少要六、七十度,怪不得屋子里那么热,那么多蒸汽。袁霞走到锅边,伸手一蘸,好烫!她看看身旁的人们,浑身湿透,双手熟练地在水中搅动、抽丝。袁霞忙将袖子卷好,也把手伸进锅里,在旁人的指点下学起了缫丝。
第一天的工作不知道怎么熬下来的。袁霞只记得,下班了,她往门外一走,嘿,天气怎么那么凉快啊,真清爽!其实天气还那么热,只不过她在更热的地方刚洗了一天“桑拿”。她心里感慨:缫丝工作实在辛苦!正琢磨着,一个陌生人向她走来。这位女同志个子不高,身材结实,慈祥的面容挂着纯朴的微笑。她问袁霞:“很热吧,是不是感觉很辛苦?”然后又笑着说:“解放前的缫丝工人比现在可要苦得多!”袁霞觉得这位老大很可亲,同来的人介绍说:“这位就是裘慧英大。”
袁霞又惊又喜!裘慧英——“何兰芬”的原型,就是那位投身革命的缫丝女工、那位陪伴李白烈士在白区出生入死、为党中央传送资料的女英雄。这个名字袁霞太熟悉了。
结束了生活体验之后,她几乎每天都和裘大待在一起。这样做首先是工作需要,便于多了解当年地下党的工作、生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革命前辈的崇敬并由此渐生的朴素感情了。每当排戏的间隙,袁霞总要请裘慧英给她讲些当年的事情。她听的钦佩不已,如痴如醉!更为他们传奇般地的爱情历程所陶醉,高兴处她俩一同笑,难过时俩人一起落泪。期间她还去参观过曾经关押李白烈士的那间囚室。囚室很小,人在里面只能爬行,地上仍可看见黑的血迹、散落的头发——虽然经
文/郑阳
过了多次清理,消毒,仍然有血腥的气息,旁边还堆放着各种刑具。袁霞看后异常的震动、愤怒,更产生了对烈士的无限敬仰!“我当时只能说一句话那就是:全身心塑造好英雄人物,烈士的精神要世代相传。”这样的
感受使她产生了巨大的创作冲动与表演激情。
在上海的戏拍完了,离别时袁霞和裘慧英依依不舍。她打定主意今后要再来上海看望大,没想到影片公映后,何兰芬的角受到一致好评,许多影片都袁霞演出,工作一下子忙起来,袁霞只能写信给裘慧英,以表达思念之情。
1966年“”开始,袁霞下部队去了内蒙,一去7年,两人失去联系。待“”结束,袁霞回到八一厂再给裘慧英写信时,却已音信杳然。
1987年,应一个“军事题材影片回顾展”的邀请,袁霞终于有机会再赴上海。踏进这座久违的城市,她多么希望,在大街小巷的某个人里,会突然发现裘大那亲切、熟悉的面孔,以了却久别的遗憾。
然而依旧寻不到裘慧英。
活动结束时,军区举行了欢送宴会。席间话题总离不开《永不消逝的电波》。一位空军首长突然冒出一句:“我最近刚听过何兰芬原型裘慧英的报告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袁霞惊喜之际赶忙追问,首长马上把电话号码交给了袁霞。
深夜11点,袁霞犹豫着,这么晚了,打电话会不会影响老大休息,但是急切的思念之情战胜了理智,她拿起电话拨了出去,在几声清脆的长音过后,话筒那边传来一个声音“喂?”——苍老,但仍然熟悉。于是二十九年前结下的那份妹情谊、那对工作的共同热忱、更有那久别的思念,均在这一刻化作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一串蝉鸣。
袁霞看着手中的老照片说:裘大在90年代去世,她遗憾没能赶去见她最后一面,但欣慰的是,裘慧英和李白烈士的儿子李恒胜已经与袁霞建立了联系——这历经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电波”情谊是不会消逝的。
责任编辑/唐培东
每当排戏的间隙,袁霞总要请裘慧英给她讲些当年的事情。
永不消失的电
波情缘
图1前排:袁霞(右2)、裘慧英(右3)、王苹(右4),后排:李白、裘慧英之子李恒胜(左1)、孙道临(左3)
“”200.21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