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统一战线的比较;
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和在会后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同时中央也将抗日反蒋的方针转变为“逼蒋抗日”的方针。1936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国民党东北军、十七路军,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基础上率先形成了西北地区的统一战线,最终促成了西北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由内战到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的关于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一战线正式形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中统和军统
抗战胜利以后,全中国人民热切希望中国能以和平、民主和团结的方式建设国家,继续坚持两党合作,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力量,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奋斗。但是蒋介石集团
违背人民意愿,坚持独裁立场,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所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虽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任务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法宝,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它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十年“”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破坏。
四、爱国统一战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重新得到落实,明确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1982年,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和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更加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其范围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其任务是: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