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璐:客家女孩,1989年8月出生,现为广州市第47中学初一学生。2001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少先队员。8岁开始练笔,至今已在《中国少年作家》《小艺术家》以及台湾《客家文艺》、泰国《星暹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五十余篇。曾获《少年文学周报》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第一届金奖、第二届铜奖;第二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2002年5月,作品集《草芽儿》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
1989年8月,张晓璐出生在美丽的南方都市广州。随后又在这儿读书,长大。小时候,张晓璐总是不肯承认自己是客家人,以为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州人,并引以为荣。
直到5岁时,爸爸带着她第一次回到生养了爸爸及其上辈的故乡——广东梅州,才使她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她在后来写下的《乡道悠长》中真实地记录了这次经历:她亲眼见到乡亲们你两元我三块地凑钱帮助一位孤寡老人,就像那悠长的乡道,默默无闻地、尽可能地奉献着他们朴实的情感。在这里,聪慧的张晓璐发现了乡亲们平凡却闪耀着金子般光泽的美。这次故乡之行,在她心中留下了美丽的烙印,她再也不“打心眼里讨厌那个贫穷落后兼肮脏”的地方了,已经敢于承认自己的血管中流动着百分之百的客家血。她说:“是韩江和珠江共同孕育了我。我总是相信我的骨子里秉承着客家人惯有的性格:纯朴、善良、不拘小节。我也希望自己的身上,能散发出广州人独有的智慧、狡黠。”梅州客家淳朴的风情,韩江珠江的滋润,使早慧而聪颖的张晓璐如一棵嫩嫩的草芽儿,周身充满了毫不张扬却不可抵挡的活力。她将这些活力赋予到文字中,开始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二
上小学一年级时,张晓璐就开始学习写一些短小的作文。她好奇地看着、听着身边的一切,然后记下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读二年级时,张晓璐的习作《不该少一个零》在《小艺术家》发表了,仿佛一棵嫩嫩的草芽儿羞答答却勇敢地探出了头。其后,《小学生作文报》又发表了她的《离家的八哥》。张晓璐更愿意将这篇文章称作自己的处女作,因为“它才称得上是一篇文学作品”。从此,《少年文学周刊》等报刊上经常能见到她朴实的文字。看着她稚嫩的文字中夹带着的一串串汉语拼音,仿佛看到一棵棵嫩草将要蔚然成一片亮丽迷人的风景,可爱而充满希望。
甘露露个人资料 张晓璐很勤奋。最初学写作文时,她就给自己制订了目标。对于身边人、身边事和身边物,她都是有感而发,想到什么就写下来。到小学毕业时,她将所有的文字进行精选,然后归纳整理成作品集《月芽儿》。张小璐说:“我现在的目标是,坚持每月至少创作两篇高质量的作品,并把每学年发表的作品整理归纳成一本集子,初中毕业后再出一本书,作为对初中阶段的总结。书名就叫《小草》,表明《草芽儿》在成长。”她的这番话,正如她的指导老师、作家孟翔勇先生在《草芽儿》序言中所说:“她把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草芽儿》,我想并不仅仅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也许她还对自己写作的明天有着更大的‘野心’呢!”是啊,“野心”有时候的确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有了动力,草芽儿就有可能
生机勃勃地成长为小草,继而漫延成一片大草原……
三
古波斯诗人哈非子(Hafiz)说过这样一句话:“紧贴真实,与之共舞。”对于文学创作,张晓璐尽可能让自己做到真实自然。在她眼中,文学创作其实就是有感而发,倘若在没有灵感的时候搜肠刮肚地做些虚假的推测,或是靠一些华丽的词藻堆砌、拼凑出来的文章是无法打动人的。一篇作品不能令人有所触动,也就失去了文学创作的意义。她说:“在写作的时候,我真正将心中所想倾注于笔尖,是最真实的。”她从不在作品里隐藏或装扮,或笑或哭,都是一个坦荡的性情女孩。
正是由于真实,张晓璐写出来的文字大部分是她成长的忠实记录,很少去呈现自己想像中的童话世界。虚心的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写出来的文字还缺乏一种灵动的感觉,还有待于用丰富的文学手段去升华。但这也恰恰说明,张晓璐今后的写作存在着广阔的上升空间,也
让她有足够的信心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文学之路的每一步。
自然、毫不张扬同样也是张晓璐性格的一面。《草芽儿》出版后,泰国《星暹日报》、台湾《客家文艺》等刊登了她的作品及相关报道。面对这些,张晓璐表现得非常冷静。她说:“书出版了,就像完成了一件事,只是走出了小小的一步而已。要继续向前,就该把精力集中到下一个目标上。”听了她的话,我仿佛看到,她的天空就像阳光下的草地,一片绿意盎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