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益处
    第一,网络语言形象生动诙谐、贴近生活,符合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当前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普遍性有利于促进中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在交往中显得更为亲切与有趣,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与负担中出一些可爱的因素,使中学生的生活增添一份彩。
    第二,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过程无不是创新的体现,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都显示出创新的元素。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创新媒体传播的手段,借助网络快捷的信息平台,更大范围的传递信息,有利于扩大影响,引发更多的社会关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创作灵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利于增强关注社会的敏感性,掌握最新信息,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句网络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定层次的社会现实与新闻信息。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自然会对与网络语言本身相关的新闻事实进行了解与关注,借助网络语言,针砭现实中一切不足与弊端,这有利于中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增长见识,关注国家大事,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
    第四,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利于培养开放心态,养成包容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发展。网络语言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构词语言上使用了谐音、相关及多种语言整合,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首先是接受这种多元的构词模式,这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养成包容的个性品质。
    最后,网络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2、网络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促进文化的丰富性。大学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往往会开动脑筋创造一些有意思的词语。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提升他们的创造性。对于社会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社会的文化。据统计,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就增收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条,像“CEO、因特网、作秀、熊市、牛市、炒作”等在约定俗成后已为人们接受的词都在其中。 
      3、网络语言直观形象,随意性强。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注入不同地域的风俗与文化,我们在使用它们时,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少有用的东西。而且,使用时,在网络提供给我
们这样的开阔视野的条件下,有时候能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创造出一些个性比较强的辞藻,有利于他们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开发自己的创造力。表达手段的丰富,即能传递微妙的感觉,又能增强语言表现能力。 
     4、使用网络语言同时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大部分人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能使用有趣的词语,往往能取得幽默的的效果,对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他们会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进行发泄,既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又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网络语言存在的弊端
    第一,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直接影响对中学生对规范汉语知识的学习,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网络语言的造词往往是反常规性的,与正规汉语的语法结构与修辞方法绝然不合,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必然对规范语言的学习带来干扰。权威调查数据表明:78.3%的中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影响到规范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表达。
    第二,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传承。当前一些粗制滥造的网络语言对
中学生规范汉语的学习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并影响到其在口语与写作中的应用,不少同学在作文中不时的出现“MM”、“亲”这样的字眼。更令人担扰的是,这种行为也已经开始影响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只是一味去追求幽默的、易懂的、甚至有些恶搞意味的网络语言化的文学作品,而难以静下心来去学习我们民族传统的经典的语言作品,对此,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直言指出,“网络语言对于汉语是一种污染……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第三,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对网络语言背后的相关事态的了解存在表层性,缺乏深入思考,不仅不利于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做出正确的是非价值判断;瞎目跟风与过度复制的行为也助长了浮燥的不良社会风气,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秩序。
最后,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导致中学生语言中出现粗俗化的倾向,潜移默化使中学生的道德素养降低。使用“人不叫人,叫——淫”的这类网络语言不知不觉会对中学生纯真的心理、纯朴的情感产生毒害,导致心理失衡,思想畸形,走向粗俗化、庸俗化。网络上经常看到的一些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诽谤性语言,把这种网络语言当作日常用语来使用,不少中学生经
常把一些类似“BT(变态)”之类的粗俗的词挂在嘴边,严重污染了校园环境,这也在潜移默化中使中学生的道德素质降低,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1)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很多网民喜欢“创新”语言,使网络语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词语意思容易转换,如“菜鸟”这个词最初是指初涉网络的人,后来泛指对于任何领域或活动只有粗浅了解的人;“K”字母原有骂人、扁人的意思,但用在游戏的聊天中也有了让别人动作快点的意思等。由于没有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网络制造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蒙受阴影,特别是影响青少年的文字写作,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运用、驾驭新事物的能力也强,造成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老师家长看不懂的网络语言。而且,网络语言的构词造句又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不理解。因为离开了网络,网络语言就如同无水之鱼。
    2)网络语言是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不管网络语言有多么的创新,多么的便捷,它始终只限于在网络世界中使用,一旦离开了网络,它就形同无本之木,没有存在依据。但是,现在网络语言被很多中小学生变相的利用,特别是在写作文上,有些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一旦运用在作文之类的写作上,看不懂的人就觉得牛头不对马嘴了,网络语言幽默诙谐,没有注重文字结构的严谨,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而中国的汉字是经
过5000多年的历史筛选而留下的精华,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庄重而威严,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象征,网络语言与中国汉字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国汉字中的每个汉字能经得住千锤百炼,而网络语言经不起推敲,因为它没有历史,网络语言一旦纳入汉语的体系,就会乱了语言文化的阵脚,显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不利于中国汉字的发展。
    3)网络语言带有粗俗性,不利于社会的道德建设。通过对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359个,而被称为“国骂”的“他妈的”则高达3305个之多。青少年占我国网民的绝大多数,他们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有些粗俗性的网络语言难免会被青少年使用,进而会下意识的接受,长久的接触就会形成惯性,动不动就来几句粗俗的网络语言,既新鲜又刺激好玩,符合青少年的猎奇心理。网络语言是依附于网络而存在,社会对网络缺乏必要的管理,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无人之境,在网络里你可以随意的创造文字,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文字来抒发你的不满,如今网络上一些攻击性话语的尖酸刻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却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开始向传统的媒体渗透。
攻辩环节提问
1、请问对方辩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字吗?(囧)
2、请问对方辩友,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郁闷悲伤无奈
3、再请问对方辩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是网络上吗?(是或否)
4、是:
  不是:怎么会呢?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