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10月/29日/第A03版
新闻纵深
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更利于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张书嘉
纵观之前的研究文献,不难看出国际社会对当前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还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近10年屡次发生的金融危机清楚表明,当前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无力应对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知易行难,由于改革将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方案的确定和实施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阻力,这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长期以来没有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作为一个经济金融都高速发展的大国,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应当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主动控制经济风险,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更是面临着诸如危机转嫁、
货币错配、货币政策两难困境等严重问题。这引起了更多人对美元地位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变局的思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有必要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沿革和现状特点,探索相关改革的路径和影响,清晰勾勒出变革中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危机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提出适合中国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对于人民币而言,焦点还是在于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国际化两个问题上。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有增无减。的确,改革开放30年来,从经济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发展速度、资本流入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等宏观经济因素来看,中国经济表现及其亮丽,这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动力。但是,人民币升值也有不可忽视的阻力。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中微观层面的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各种风险因素的积累严重地制约了经济改革进程,这些掩盖在持续高速增长下的问题在金融危机引起外需锐减下有可能被激化,造成严重后果。从国际上看,在全球失衡的调整中,汇率的均衡条件本身在随着调整而发生变化,因此实际测算市场出清均衡汇率只是一个理论幻想。更重要的是,一旦美元利率和汇率作出调整,中国目前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方向极有可能发生大逆转,贸易逆差和资本外逃并非完全不可能。因此,如果贸然升值人民币,会对中国的出口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当前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社会利益结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开放的主要难题集中在以汇率改革为主的金融领域。伴随着建国60周年的到来,中国的国际地
位已经空前提高,但是人民币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却与这种国际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偏差,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中国必须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难度巨大,但却刻不容缓。可以说,此次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最快从危机中恢复的国家,此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储备化,可能事半功倍。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下的大国,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必须面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巨大风险,这就要求中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体系,尽早完成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同时健全法律监管体系,按步骤有次序地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区域和职能范围,在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看清了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合理性,开启了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序幕,从短期而言,国际货币体系很难发生重大调整,美元仍然会在之后的几年中保持其核心的地位,欧元的“前途”则依赖于欧元区内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共同努力,作为被寄予厚望成为“第三极”的人民币,其国际化路程才刚刚开始,还远远没有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三足鼎立”中的一足,但是从中长期来看,美元本位由于无法克服单一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其核心地位将被逐渐削弱,欧元与亚洲货币(人民币、日元)的地位将会逐渐上升。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被美、欧、亚三种货币共同充当全球储备货币的格局所取代,即美元本位制可能让位于“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这种多元制衡,既竞争又合作的体系其实也更加符合全球多极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以这种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篮子货币”取代现有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案。
对中国而言,虽然经济结构转型中增长速度势必放缓,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因此选择一个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的国际货币体系非常重要。过去10年的经验表明,一个稳定的以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比一个“战国纷争”的货币体系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所以在未来的10~15年内,中国应在协助维系这样一个货币体系和汇率制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人民币“三步走”的国际化进程,在地域扩张上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发展到人民币国际化。在货币职能上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和人民币储备货币的三步走战略。在这个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仍可能会频频爆发,因此中国必须加强应对危机的主动性,加快金融体系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进程,逐步增强自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全球十大货币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清晰区分短期和长期任务,采取一贯的渐进式改革策略,让人民币逐步融入到国际货币体系中,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货币格局,履行中国的大国责任,促进多极世界货币体系的建设。
编后:
本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主题征文选登”专栏的文章到今天已全部刊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梳理发展改革工作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于今年7~9月,围绕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政策变迁、如何做好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各项工作等内容,面向全委干部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
本报的这个专栏,先后摘登了此次征文活动中的10篇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为当前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献计献策的,也有通过自身亲身体会畅谈祖国60年发展巨变的。文章刊登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共鸣。由于版面所限,还有很多作品没有见报,希望读者能谅解,更希望大家能从已经刊发的文章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