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球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基本形成“东方交易、西方定价、美元计价、期货基准”的格局。作为最大的大宗商品需求方之一,我国长期在全球市场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定价权有限,严重影响产业发展、经济安全与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加快期货市场开放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取得突出进展。“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与更具挑战的发展任务,提高大宗商品定价权与资源配置能力至关重要。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格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标准,大宗商品主要分为能源与非能源两个大类。其中,能源类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丙烷等;非能源类包括食用品、工业投入品,食用品涵盖食物及饮料等,工业投入品包含农业原料、肥料、金属等。由于农业原料以及肥料交易量相对较小,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将大宗商品划分为四大类,即能源产品、贵金属、非贵金属(基础金属)和农产品。
从产品类别来看,能源和农产品为大宗商品交易的主体。根据FIA数据',能源、农产品在大宗商品部门中合约量最多(图1)。截至2020年年末,能源期货、期权合约数量为31.5亿张,同比增长24%;农产品期货、期权合约数量为25.7亿张,同比增长45%;非贵金属期货、期权合约数量同比减少0.4%至14.2亿张;贵金属衍生品合约数量居末位,但增速最快,达68.8%。
从交易分布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2020年,在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合约数量中,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交易占比分别为12.75%、12.10%和73.32%。其中,在能源交易中,莫斯科交易所(MOEX)、上海期货交易所、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居前列(图2)﹔在农产品交易中,大连
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表现领先(图3)﹔在贵金属交易中,上海期货交易所、伊斯坦布尔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数量领先;在非贵金属交易中,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居前三位。
从交易参与方来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形成“三足鼎立”态势。美欧发达经济体、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以及中东、拉美等资源型经济体,成为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主要参与者。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统计2,在农产品方面,美国、中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是主要进口方,前十名经济体在全球农产品进口中占据半壁江山;中国、美国、部分欧洲与亚洲国家是主要出口方,前十名出口占比达63.1%。在能源与基础金属方面,中国等亚洲制造业国家、美欧发达经济体是主要进口方,俄罗斯、美国、中东、北欧以及拉美等资源型国家和地区为主要出口方。在贵金属方面,中国、印度、阿联酋、美国占据重要地位,并且由于金融属性较强,英国、瑞士、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也是前十名参与方(表1)。
从交易影响力来看,纽约、芝加哥、伦敦为全球三大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尽管亚洲地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不断拓展,合约数量居首,但产品标准、交易规则、定价权等仍为欧美市场所掌控。按照大宗商品交易产品品类统计,全球前十大交易所中有六家位于美国。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是全球最大的衍生品交易市场,其收购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拥有全球农产品定价权,纽约商品交易所(NY
MEX)提供全球种类最多的大宗商品合约,拥有能源产品的定价权,COMEX黄金价格也具有重要影响力;洲际交易所(ICE)是全球最大的综合型交易所之一,在能源、贵金属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旗下伦敦ICE 担当LBMA(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价格的管理方;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是全球最大铜期货交易市场,拥有非贵金属定价权。
从计价货币来看,美元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根据UNCTAD统计,截至2021年1月,在50种大宗商品价格序列中,有37种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份额超过七成,其余13种则以欧元计价(表3)。事实上,美元在大宗商品计价中的地位远比UNCTAD统计结果要高。按照实际交易量来测算,美元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计价份额可能超过90%。至今,美元仍然牢牢占据着黄金、原油等国际上最重要大宗商品计价货币地位。
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演进历程
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主要有“长协价”和期货定价两种,其演进过程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全球十大货币
(一)大航海与殖民时期(16世纪至19世纪初)
伴随着新航线开拓和地理大发现,以荷兰为中心的国际远期交易逐渐市场化,并开始在大宗商品定价上发挥参考作用。早在公元5至14世纪,谷物、食盐等食品类大宗商品的远期交易就已出现。但是,由于缺少集中持续的交易市场以及统一的商品规格标准,这类远期交易难以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产生影响。16世纪至19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贸易跨越式扩张,跨国商品价格浮动,带动大宗商品远期交易需求增长。同时,商品规格统一化、信息传递透明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