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天津市第十四中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登上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_______,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舞”活了,它用5GAR技术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    )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_______,如此突然_______、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令人振奋和欣慰。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_______、凝练
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喜闻乐见  式微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
B. 耳目一新  衰败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
C. 耳目一新  式微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
D. 喜闻乐见  衰败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
2. 在选文括号内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B. 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C. 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D. 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苏子美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喜闻乐见”,强调经常听到或者见到。“耳目一新”,听到、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而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应该重在强调节目的新颖,所以选“耳目一新”。
第二空,“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衰败”,强调景象衰落和破败。语境说的是“传统文化传播”,应选“式微”。
第三空,“峰回路转”,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否极泰来”,指坏情况到了尽头,好情况就会到来。语境有“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应选“峰回路转”。
第四空,“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一般形容语言。“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该句主语是“中华美学”,强调其语言简明但意思准确全面,应选“言简意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内的句子应当都是以“舞蹈”为话题,因此“舞蹈”应在关联词“不仅”前面,排除AC
“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成分残缺,缺少与“达到”搭配的宾语,应在最后加“的效果”,排除B
故选D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这幅对联写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
B. 《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它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C. 《老人与海》和《哈姆莱特》的作者分别是海明威和莎士比亚。
D.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编写体制,按时间顺序记述史实。例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例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说法有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故选D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
一点保守的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
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4. 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
A.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憔悴,形容枯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 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 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 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 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 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 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答案】4. A    5. B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意思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选项表述只涉及屈原在治学与政治上的才能,与人格无关。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是“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C.“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说法错误。原文第五段只说“《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楚辞“支配”(影响)了唐文化,不是说“创造”了盛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