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户籍制度是有中国特的管理现象;户籍制度是古代人口管理遗留下来的现象,在当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而户籍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洗礼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能满足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改革户籍制度具有可行性,但却遇到一些阻碍,针对这些阻碍,本文提出了对策,比如实现户籍管理制度的信息化、改革户籍迁移制度、加快相关配套政策改革、加强立法工作等;
关键词:户籍制度 管理 改革
第一章 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状况
1.1现行户籍制度实施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显现出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挤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
1.2户籍管理制度本身存在很多缺陷
城乡结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它制约着城里人和乡下人在城乡之间的互动行为,但在历史上我国的城乡关系是被严重扭曲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城乡联系显着增强,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阻隔城乡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制度障碍受到了市场力量的巨大冲击,城乡关系逐步得到改善,城乡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社会结构的显着变动,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城乡结构演变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在城乡人口结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将变为城镇人口;据预计,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53亿,城镇人口为5.28亿,农村人口为8.25亿,城乡人口比例分别为39%和61%.
在城乡劳动力结构方面,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00年我国劳动力达93766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达36769万人,所占比例为39.2%;农村劳动力达56997万人,所占比例为60.8%.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城镇劳动力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推算,2007-2008年我国外出劳动力每年为9000万人左右.根据十五规划,今年将大约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将呈进一步增长之势,城镇劳动力将不断增加.
在城乡就业结构方面,2007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3025万人,占总人口的57.2%.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3940万人,所占比例为32.6%;农村就业人数据为49085万人,所占比例为67.4%.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快速扩展,今年城镇就业比重有望达到40%以上.
在城乡GDP结构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GDP基本上各占一半,近年来农村GDP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从长期来看,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将持续下降,而农村非农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则稳定提高,特别是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在城乡收入结构方面,近年来农民收增幅减缓,而城镇居民收增幅加快,城乡收入呈加速扩大趋势.1978年城乡差距为2.57倍,在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2004年扩大为3.21倍,比1978年扩大了0.64倍.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居民享受了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加上这一因素,实际的城乡收差距应为6倍左右.这一差距远远高于同期发展水平大体
相近的国家.
在地区城乡差异方面,中西部地区城乡差异远远大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城乡差异非常大,东部沿海地区则呈明显缩小趋势.而西部与中部相比,其城镇人均收高于中部,但农村人均收水平低于中部,因而西部城乡差距要远大于中部地区.
上述几个方面表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城镇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这些都有力的推进了城乡结构向着一体化改革的速度;
第二章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利益起到了根本保护和发展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但是,当前城乡利益二元结构的问题很突出;
2.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与之配套的户籍制度
这种利益的二元化突出地表现在工农业三个“剪刀差”上;一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统购统销低价收昀农产品、高价卖出工业产品和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税收、农村储蓄,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二是城乡土地价格剪刀差;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征用农村土地,从农民手里转移了大量的“土地剪刀差”;三是城乡劳动力价格剪刀差;城乡居民劳动就业同工不同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每年“9 5%的速度高速增长,但农民工工资20多年增幅有限;
农村户口2.2民工潮及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对户籍制度的冲击
城乡居民利益的核心是收人问题;1978年,农村改革开始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差距为2.37:1;农村改革首先使广大农民得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到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差距B缩小到l .71: l,接近世界多数国家1 .5:1的水平;1985年起,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又重新扩大起来:1985年l .86:1,1990年2.20:l,19鲇年2.7l:l,2000年2. 79:1,2005年3.22:1.200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人为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差距已扩大为3 .33:l;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性的补贴;城乡居民收人的实际差距可能已达到5—6:1;同时,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将城
乡居民分成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农业户口的人不能随便向城市迁移户口;户籍制度实质上是限制农民自由进凡城市的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土地上;2007年我国农业产值已缩小到仅占GDP的11 7%;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依然占垒国一半;
2.3我国现有的身份证制度比较完善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指出,2006年覆盖面最大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为70%左右,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也达到70%以上;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层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4.0%、劳保医疗4 .6%、购买商业医疗僳险占5 .6%;相比之下.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还处于初建阶段.占35%的城市人口得到近80%的社保基金,占中国劳动力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民几乎与社会保障制度无缘;
第三章 户籍制度改革的阻碍
3.1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排斥
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的长效保障机制,着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20年,农民^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届时农民人均纯收人将达到约1万元;促进农民增收不能只靠单一或简单的几种方法,需要建立能够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保障机制,努力使农民做到:第一.产出要高技;就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教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有机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产品生产;在边际效应的界限内最大限度的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第二.卖出要优价.,就是完善农产品市场,通过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第三,收入要多元;就是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多管齐下;从地里增收,从经营增收,从打工增收;从财产增收,从直补增收,从集体增收,从减灾增收,从保险增收;
3.2相关制度不配套加大改革难度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问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杜会发展融合;”第一,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地方政府在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目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
布局上要城乡统一考虑;第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第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瘸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居民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
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第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综上所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和实施覆盖城乡的科学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2、把“三个集中”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方法,以此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
农业现代化“三个集中”是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农民向城镇集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发展;
与此同时,第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这一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给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创新了耕地保护机制.推进了农村产权流转.夯实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第二,积极促进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融入城市转变为市民;成都市政府发布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变的意见指出,通过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突破,让农民具有进城的保障,让进城务工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迁徙;
第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
化配置;成都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实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改善了农村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
时,加快教育、卫生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和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公共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使城乡居民得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