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在中国十年的回顾与反思》,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图式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载《湖南教育》,1996年第3期,该文在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上全文转载。后又出版在《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胡本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3、《产生式理论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载《湖南教育》1996年第5期。后又出版在《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胡本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4、《如何正确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载《现代教育科研》,1996年第3期。 5、《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译文),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1期。 6、《初中数学学科调查研究报告》,载《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237-249页),谢安邦、谈松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7、《专长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教学含义》,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1期。 8、《两种策略教学观点的对比研究》,载《教育评论》,1998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5期。 9、《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0、《图式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载《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179-190页),1998年9月第1版。 11、《规则自动化在促进迁移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载《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191-204页),1998年9月第1版。 12、《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种认知负荷观》,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7期。该文转载在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12期。 13、《集思广益话改革》,载《学科教育》1999年第12期。 14、《由“概率与期望值”单元看美国数学教材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载《数学教学通讯》2000年第2期。 15、《说说解决问题》,载《小学教学》2000年第2期。 16、《数学问题与问题情境的创设》,载《小学教学》2000年第4期。 17、《抓住小组合作与交流的恰当时机》,载《小学教学》2000年第5期。 18、《超越智商——人类智力三元论》,罗伯特⋅J⋅斯腾伯格著,张春莉、吴国珍编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19、《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参与研制人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0、《1999年长江以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评价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课题组,本报告执笔人:张春莉、綦春霞,载《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1999年度评价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北师大g奶女神21、《迁移理论新探》,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2卷。 22、《数学中考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载《学科教育》2000年第7期。 23、《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载《学科教育》2000年第5期。 24、《提倡解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载《小学教学》2000年第6期。 25、《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载《小学教学》2000年第7期。 26、《锦旗又挂起来了》,载《小学青年教师》2001年第4期,39页。 27、《教室里的蟋蟀声》,载《小学青年教师》2001年第6期,38页。 28、《一次不同寻常的家访——对一位后进生转变的案例分析》,载《小学青年教师》2001年第9期,40页。 29、《样例和练习在促进解题能力迁移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载《心理学报》2001年第2期。 30、《2000年长江以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试卷评价报告》,2000年长江以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试卷评价课题组,本报告执笔人:张春莉、綦春霞,载《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2000年度评价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73—86页。 31、《2000年数学中考试题立意特征评析》,载《数学教学通讯》2001年第6期,3-7页。 32、《美国中考试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学科教育》2001年第9期,43-48页。 33、《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问题研究》,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51-55页。 34、《儿童是如何学习数学的》,载《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1、2期,4、5页。 35、《作为过程的数学》,载《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4期,4、5、19页。 36、《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载《学科教育》2002年第4期,29-33页。 37、《建构主义与探索性学习》,载《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6期,5-6页。 38、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本人参与了第一篇第二章、第二篇第二章第四节、第四章第三节和第三篇第二章的写作任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月5月第1版。 39、《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37-41页。 40、《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载《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8期。 41、《应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问答》,载《小学青年教师》2002年第9、10、11期和2003年第1期。 42、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出版的《“澳门数学课程试验计划——协作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文集》(参与编写及顾问协调),2002年12月出版。 43、《课已停,意尤存——突出过程性目标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新理念》,载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主办的《教师》杂志,2003年第2期。 44、“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和“第七章: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载马云鹏主编的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数学教学论》第71—101、228—27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45、马云鹏、张春莉编著:《数学教育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46、马云鹏、张春莉、王丽杰编著:《小学数学教育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聚焦新课程系列丛书)。 47、《走向多样化的评价》,载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主办的《教师》杂志,2004年第1期。 48、张春莉著:《学会思维——青少年思维训练指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9、张春莉主编:《走向多样化的评价:小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0、张春莉、王小明著:《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51、《突出过程性目标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新理念》,载《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7-8期,3到6页。 52、《走向多样化的评价》,载《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10期、第11期,12页到14页。 5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载《小学数学教育》2005年第3期。 54、《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发展的提问策略》,载《澳门数学教育》,2005年第2期,24-28页。 55、《平面四边形面积》研究课点评,载《澳门数学教育》,2005年第2期,18页。 56、《教育心理学》(第八版),[美]阿妮塔∙伍德沃克著,陈红兵、张春莉译,张斌贤审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57、《21世纪的课堂呼唤多样化的评价》,载《江西教育》,2006年第五期B版,17-19页。 58、《寻张力间的平衡,还课堂教学之本》,载《小学青年教师》2006年第5期,11-12页。 59、《几种针对表现性任务的评价量表》,载《小学青年教师》,2006年第12期,14-15。 60、《如何出好纸笔测试题》,《新世纪小学数学》,2006年第六期。47-49,57页。ISSN 1006-7752 61、报告的名称:《200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学习质量分析报告》 《200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学习质量分析报告--区县分析报告》小学部分 《200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学习质量分析报告--学校个案分析报告》 62、《从点点滴滴抓起——如何实施并纪录日常观察》,《小学数学》(数学版),2007年第1期,9-10页。 63、《围绕能力立意的命题——如何出好纸笔测试题》,《小学数学》(数学版),2007年第3期,4-5页。 64、《一堂课达至的教学新境界——由华应龙《角的度量》说技能教学》,《人民教育》,2007年第五期,41-43页。 65、《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张春莉、王迪、贺珍娟,《小学数学教育》,2007年12期(总102期),2-4页。 66、《SOLO分类理论在数学评价与教学中的应用》,张春莉、石文静,《小学数学教育》,2007年3期(总93期),2-4页。 67、《给孩子多一次成功的机会——“二次评价”的可行性研究》,2007年7期(总350期),9-10页。 68、《评语制的建立与完善》,《小学数学》(数学版),2007年4期(总344期),8-9页。 69、《孩子们成长的故事——学生成长手册的设计与特点》,《小学数学》(数学版),2007年6期(总348期),10-11页。 70、《家校通力合作,师生共同参与——家校合作多元化评价平台的建设》,《小学数学》(数学版),2007年10期(总356期),14-15页。 71、《建构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10期(总300期),38-42页。 72、《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验室》,张春莉、陈慧娜、谢芬芬,《小学数学教育》,2009年6期(总120期),2-4页。 7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张春莉、宁丽曼,权元元,《小学数学教育》,2009年11月(总125期),2-4页。 74、《做吴老师那样优秀的教师》,《小学教学》,2009年1期,53-54页。 75、《为学生营造一个绿的生态课堂》,《小学数学教育》,2008年第10期(总112期),2-4页。 76、《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怎样的》,《中国教师》,2008年16期(总71期),4-5页。 77、《数学能力测试的特点》,张春莉、谢芬芬、陈慧娜,《小学数学》,2008年2期,4-6页。 78、《良好的管理源于科学的理念——高井中学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7期,33-36页。 79、《感动校园的故事》,张春莉、贺珍娟、王迪,《中国教师》,2008年22期,12-13页。 79、《“3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点评》,苏士宽,张春莉,《小学教学》,2008年6期(总372期),23-24页。 80、《纸笔测试发现不了的问题——数学表现性任务的开发与评价》,《小学教学》,2007年5期,10-12页,全文转载于《小学各科教与学》,56-58页。 81、《试论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1期(总314期),75-79页。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