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第35卷第5期
May2020
Vol.35No.5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
《阅微草堂笔记》百年英译述评:1895-2014
刘颖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摘要:由于国内外译者的共同努力,《阅微草堂笔记》目前已经历至少20次英译。自19世纪末以来,《阅微草堂笔记》的各种零散译文及节译本呈现出从简单到深入的趋势。从提取故事的宗教寓意、聚焦志怪以满足读者的狐鬼幻想,再到展现故事背后的社会风貌,译者的解读逐渐靠近纪韵著书的本意,翻译的方式也从改写情节迁就本国读者逐渐变为呈现文本的原有风格。其中金大逸和卜立德的译本对拓宽《阅微草堂
笔记》的接受起着重要作用。西方汉学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史料价值,对它的英译和研究从未停止,促进了笔记这一独特文学体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英译;志怪;劝惩;本意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20)05-0056-08
收稿日期:2019-12-17
作者简介:刘颖(1985—),女,四川仁寿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研究。
《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清代纪旳晚年所著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含有短篇1196则,主要记载了世俗民情、官场怪相、民间信仰、奇闻逸事等。鲁迅称其“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⑷厲。自20世纪下半叶起,《笔记》在西方汉学界引起不少关注,各种译本与研究也日益增多,其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也不断被挖掘。美国汉学家倪豪士(William Nien-hauser)在《印第安纳中国古典文学指南》(7%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中介绍中国古代的“传奇”文体的发展时指出《笔记》中含有不少传奇彩的优秀篇目严《剑桥中国文学史》评价:“纪旳及其同代人的笔记对于我们理解乾隆晚期文人的心灵世界实为不可或缺的材料。它们揭示出一个尚无定论的想象境域,既神秘诱人又令人不安。”⑶逊
梅维恒(Victor Mair)认为该书风格独特,手法新颖,是以文学手法记载轶事的代表⑷妙,然而除了少数专家外,国外对《笔记》知之甚少,甚至中国学者也缺乏充分的了解,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笔记被《聊斋志异》和《子不语》的光环所遮蔽了⑸"%。《笔记》的英译版本自19世纪以来公开出版至少已有20种①,但学术界对它们鲜有论及。因此,本文就这些译本,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梳理《笔记》在各种文献中的译本,使读者了解其翻译的热潮和沉寂;二是透过译者的选译偏好,分析他们的翻译动机及其对原文本的态度…
《笔记》的英译活动是译者从关注其作品的宗教寓意、怪诞见闻、劝惩意图到现实意义的过程,不仅为读者了解中国帝制晚期的社会风貌、异域风俗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参考文献,也为汉学者对其中女性、信仰、叙事等多重解读提供了文本来源。如此,《笔记》便拥有了更多译本的必要性,同时也能促进中西读者对笔记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更全面的认识,为其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
①笔者目前到的所有英译本,不包括没有出版的网络译本,或改动得难以辨识其原本篇目的译本。
2020年第5期刘颖:《阅微草堂笔记》百年英译述评:1895—2014•57•
一、《笔记》首次英译:传教士
的创造性活动
《笔记》最早的英译本学术界尚无定论,目前已知的最早英译本出现在托马斯•塞尔(Thomas G.Selby,1846—1910)于1895年编译的《中国小说中的中国人》(The Chinaman in His Stories)—书中。作为英籍在华传教士,托马斯精通中国文学和汉字。虽然他在序言开篇道明这本书旨在为英语读者提供中式生活的概况国7,但他在翻译过程中调动译者所有文化、文学、历史、民族、心理储备,主动参与整个翻译活动"血。他选译的7则中国古代故事聚焦于家庭内部纠纷,在纠纷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中宣扬道义和因果报应。第3则"TTie Haunted Melon Garden”国曲唧出自《笔记》第4卷《自污救人》①。该故事主要讲述了瓜农陈四从鬼魂的聊天中得知他自己本来阳寿将近,因母亲行善,神灵不忍其老失所恃,陈四也因此延长了寿命。托马斯在遵循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小说的篇章布局做了较大的改编,突出了原文的宗教寓意。比如他在译文开头增加了一大段原文没有的说明,通过简单比较中西文学作品中鬼的形象,肯定了中国的鬼“十分通情达理,比他们的盎格鲁萨克逊同类的思想文化境界高出很多”,而听到西方的鬼“唠叨扯淡只会增加死亡的恐惧”同炉“。
他还认为中国小说的情节肤浅,主旨单-[7]67,在翻译《自污救人》时扩充了大量情节,增加了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把原文数百字铺陈至上千字。他频繁使用了归化、增译和改译等策略,目的是更符合西方读者文化习惯和阅读口味。期刘他把原文中的宗教词如“城隍”译为“冥王哈迪斯”(Hades)邱彳,把民间认为掌管生死的“东岳”大帝译为"伟大的上帝"(“the great God”)邱‘°又如陈四母亲把富人家丢钱的事主动揽到自己身上,原文仅用“婢因得免”四字表明此事化解,但托马斯增译了“富人太太说:’我并不知道偷
钱的是你。如果你有难处,为何不来向我借?你既已将钱归还,这事就一笔勾销了。我看你没有恶意,无需为此事耿耿于怀'”一段回答国84。他甚至修改了《自污救人》的结局,把原文“后九年母死,葬事毕,无疾而终”改为“母逝后,娶妻生子,事业有成,无疾而终”同"。
二、中国文学选集中的英译:狐鬼幻想
的延续和劝惩意图的提取
自19世纪末,出于对东方的玄异想象,欧美读者在中国鬼怪故事的超自然和神秘体验中到了共鸣,突出表现为对《聊斋》中的花妖狐魅和畸人异行的热衷。⑼"《笔记》中大量的狐鬼短篇很容易被看作是《聊斋》的后续作品,但与《聊斋》文笔优美、故事性较强的选篇相比,不少人认为纪旳一味模仿六朝文风,排斥文学的想象和虚构,艺术成就远不及《聊斋》皿73,而且作者通过“神道设教”的劝惩意图也有过度说教之嫌。这让《笔记》在英语世界引起关注的几率远远低于《聊斋》,也是多年来汉学者选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少有收入的原因。《笔记》的零散译文偶尔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选集的英译本和中国大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丛书里,内容多涉及怪谈和道义。早期的译文几乎从不标注文本的出处,也不提及《笔记》的创作背景,对故事的内容随意剪裁。稍后的译文更尊重出处,多以“直译”保留文本原貌。
196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白之教授(Cyril Birch)选译了《鬼不足畏尸防“一文,收入《中国神话怪
谈》(Chinese Myths and Fantasies)—-书。该书属于牛津大学推出的各国神话故事系列,其中第二个部分选译了数篇从晋代到清代的民间故事和志怪小说。白之在每则故事前都用一句话概括了故事的主旨,且十分留意书中的细节描写。他还为增加阅读兴趣做了不少改译,比如他或许觉得《鬼不足畏》中女鬼的形象不够恐怖,遂把“披发"改成了"猛烈摇头"(Her head jerked);他也许觉得人物性格偏于正宜,把曹某对女鬼“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的不屑改为"这个把戏真有趣,再来_次"("That is an interest­ing trick,"said Ts'ao.Please do it again."),增力[1
①《阅微草堂笔记》原文中的故事没有小标题。文中所有中文标题都来自201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全译》。
•58•渭南师范学院学扌艮第35卷
了挑衅的意味。但他两年后编撰的《中国文选:14世纪至今》(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14th一Now)的清代部分作品时只提到了蒲松龄、袁枚、李汝珍,对纪旳只字未提。正因为汉学者的视角和评论充斥着他们自己的选集,可知《笔记》在当时西方人眼中远没有展示出“无人能夺其席”的魅力。
1978年,刘绍铭(Jaseph S.M.Lau)和马幼垣(Y.W.Ma)组织翻译了《山西商人》[12]35-36,收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故事的多样性主题》(Traditional Chinese Stories:Themes and Varia/ions)—书。该书从主题学角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做了独到深入的分析问"9,将《山西商人》归
入"忘恩负义(The Ingrate)主题。编者在前言中叙述了“笔记”这一文学体裁的起源、分类和文体特征,在翻译《山西商人》时也保留了完整的故事对话,用词简练而生动,与原文的风格统一,使读者了解到这是一篇“恶有恶报”的志怪笔记。
1979年,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罗慕士(Moss Roberts)的《中国传奇与怪谈(Chinese Fairy Tales &Fantasies')l|fcAT《是非难断》""""和《鬼避姜三莽》皿"2两则故事,分别归入“女人”和“鬼魂”的主题。该译本中的故事虽选自公元前5世纪至18世纪的文学典籍,但主要集中在《聊斋》和《列子》两本书中。与这两本书放在一起,《笔记》的情节稍显平淡。与译本标题所注重的相反,前一则故事记录女仆誓死守节而早逝,后者调侃不畏鬼而寻鬼不得的勇气,但由于真正的鬼怪或超自然的事情并未出现,这两则故事不能满足读者的猎奇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罗教授不仅用词简洁且基本忠实原文,而且还会考虑原文人物性别,比如把婢女被迫"俯首荐枕席"含蓄地表达为"offered her pillow to the master"而不是"submitted and agreed to sleep with her master>,[15]199o
195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中国小说史略》,其中译有《笔记》中的《鬼畏倔强》《真山民》《鬼唱曲》《理学害人》《弃儿救姑》5篇译文口句。但由于鲁迅引用原文时就有多处省略,译文在处理时也用了省略号,故读者无法窥其原貌。后来在1985年《中国文学》杂志社推出的“熊猫丛书”系列之一《明清诗文选》(Poetry
扌、歹、廿、必"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中,杨宪益自发选译了《笔记》中《狐语》《鬼嘲夫子》《鬼不足畏》《祁梦吕公祠》《南皮许南金》《理学害人》《沉河之石》《假道学出丑》《害人者不可信》《阴私报应》10则故事[171201-214是关于鬼不足畏和讽刺假道学的主题,其中9则是《史略》没有提及的。这本书是继出版社推出《聊斋志异》译本Tales of Liaozhai 后的续集。遗憾的是,《中国文学》杂志社推出的“熊猫丛书”不仅在国内遭到冷遇,在西方传播的效果也不理想[阁“。直到15年后,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才推出了由著名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Mair)编译的《简编本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The Shorter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收录了《理学害人》《和尚劝屠人》《暂入轮回》《烈火不烧孝子家》《叱道学》《守藏神语》《西藏野人》7则故事[5]496-506o这是《笔记》首次进入汉学家编写的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梅维恒认为纪旳笔下的一切故事皆能罩上道德的面纱,这些见闻激发读者反思和评判人性。⑷妙因此他主要选译了有启迪意义的作品,即使其中《守藏神语》充盈着儒学的长篇大论。有人指出“梅维恒为了打破经典而特意制造'反经典’,抛弃了众多翻译文学的经典之作,选入了诸多即使是中国本土读者亦不熟知的生僻作品”[切82,但这同时也标志着《笔记》的文学价值在英语世界受到了一定的认可。
2008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与商务印书馆合作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丛书,旨在打造出适应中外读者需求的译本以提升中国文化形象。其中,马家驹编译的《中国历代微型小说选》收录了《杀虎》和《虚词荣亲》两则㈤炉彳,同年丁往道编译的《中国志怪及志怪小说选》收录了《渡江僧》《钱化
蜂》《土神之灵》《魏藻遇罗刹》4则故事[21]412-430o从选材上看,这几则故事结构完整,除了《杀虎》描述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外,其余主要反映纪旳借宗教和鬼神的显灵以示劝惩的意图。译文采用汉英对照,英文不加注解,译者希望读者能借助原文理解译文或借助译文理解原文⑵]*,但这似乎也暗示其理想读者为中国读者或学习中文的外国读者。
2020年第5期刘颖:《阅微草堂笔记》百年英译述评:1895—2014•59•
三、期刊、论著中的英译:
文本价值的研读基础
自20世纪末,《笔记》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内涵逐渐被汉学者挖掘,虽然大多散论尚未形成系统,但是研究者已经开始对其文本本身及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讨论主题从怪谈、劝惩逐渐扩展到文化信仰、文学体裁、笔记的传播方式,甚至中西志怪文学的比较研究。论述中不乏对原文的引用,译文多以直译的方式呈现《笔记》的文学特征,以确保文本细读的客观公正。
南伊利诺埃大学教授韩孟(Charles    E.Ham-mond)于1994年起陆续在英文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笔记》的文章,如《"雷”的解读》(The Interpreta­tion of"Thunder n),研究了纪旳对"击人之雷"和“击怪之雷”的学说,其中有《魏忠贤之传说》的部分译文凶。他稍后在《狐精内丹》(Vulpine Alche-my)—文中,对比了
鬼狐吸精的异同,译述了《鬼吃人》《渔之狐》《狐妾》《高冠瀛》《邵氏子》《壶芦狐女》《狐女供养公婆》7则故事,并与《聊斋志异》中有情有义的狐鬼进行比较。⑵]
1998年,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陈德鸿(Leo Tak-Hung Chan)出版了《谈狐说鬼》(The Discourse on Fox and Ghosts:Ji Yun and Eighteenth-Century Lite­rati Storytelling')两_书,这是英语世界首次出现的对《笔记》系统而详细的研究著作,主要分析了志怪文体的特点和传播方式、纪旳的信仰和博学、写作动机、志怪在清代笔记尤其是《笔记》中的说教意义等。陈德鸿对《笔记》的研究可以追溯其1991年在印第安纳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阅微草堂笔记〉志怪故事的说教意义》(“To Admonish and Ex-hort n:The Didactics of the"zhiguai"Tale in Ji Yun,s Yuewei caotang biji)1993年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的《叙事即说理:〈阅微草堂笔记〉与18世纪晚期的志怪(Narrative as Argument:the Yue­wei caotang biji and the Late Eighteenth-Century Elite Discourse on the Supernatural')以及1997年在《亚洲民俗研究》上发表的文章《文本与话语:传统中国和口头叙事情境中的文言小说》(血“and Talk:Classical Literary Tales in Traditional China and the
Context of Casual Oral Storytelling)o作者认为志怪小说因不是主流文学在当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还指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纪旳思想的误解以及将个别故事讲述者和纪旳的态度混淆严]227除了正文中有引用并翻译了则短篇和序跋,陈德鸿在附录里单独收入了42则故事,并按“口头流传”“鬼神不假”“博学考证”“劝善教化”分为四类。故事没有标题和注释,但标明了出处,方便读者对比原文。
1999年,中国著名学者兼国际性剧作家费春放(Fei,Faye Chunfang)翻译了《炼气先炼心》炉妙一则,关于狐狸向人阐释修身法则和戏剧演练的相通之处,收入英文专著《中国戏剧理论:从孔子到当代》(Chinese Theories of Theater and Performance from Confucius to the Present),该书被多所欧美大学用作教材。作者在书中充分肯定了纪旳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保留了该故事完整的情节,并加上了英文标题"From*Actor and Character*
200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威斯康辛大学教授韩瑞亚(Rania Huntington)的专著《异类:狐与明清小说》(4呢“Kinds:Foxes and Late Imperi­al Chinese Narrative),121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中的各类狐狸故事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类狐狸形象及其嫗变原因,以及狐狸形象的塑造与中华帝国晚期社会、文化、宗族、家庭、女性地位、士子心态等的关系。韩瑞亚对狐文学从《搜神记》到民国《申报》上连载的故事做了全面的梳理,展示了在文化领域,狐虽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但无处不有。其中,她对纪旳笔下的狐精故事做了多方面的文本细读,对比了纪旳和清代其他笔记作者关于狐的学说。她甚至创造性地把纪旳对狐这种异类的解读与中世纪欧洲的民间叙事结合起来,如与瑞士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笔下的精灵作比较。令人可喜的是,她自己还翻译了《笔记》中的14则短篇,包括《纪生》《狐言》《雅狐》《夜闻琴棋声》《女巫郝媪》《好身亡》《狐女幻变》《塾师劝狐》《刘哲》《神仙感遇》《何励庵寓言》《炼气先炼心》《狐友说梦》《通灵幻化》,译文流畅达意,文采斐然,精辟的注解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专著引起了各国汉学研究
•60•渭南师范学院学扌艮第35卷
者热议,获得了不少好评,被认为涵盖了狐叙事的多样性旳⑷,是继汉学家蔡九迪(Judith Zeitlin)后对异类解读的补充[28]12°o
由于韩瑞亚对明清小说中女性的持续关注,她还认为陈德鸿在分析故事来源时忽略了作为讲述者或参与者的女性,因此她在《度帆楼中人:纪旳故事的女性讲述者》(The view from the Tower of Crossing Sails:Ji Yun's female informants}[29]—■文中,通过研究纪旳故事中的女性讲述者,从不同时间、地点挖掘女性在故事中的参与度、传播度和接受度。文中还包括了她自己翻译的《嗜食鸡》《烈妇打鬼》《陈太夫人》《文鸾》《痴鬼》5则围绕女性讲述者的故事。她还译述了《渡帆楼缢鬼》《再生》《南皮许南金》《烈妇鸣冤》《倪媪》5则故事。
2005年,波士顿学院的蒋兴珍(Sing-Chen Lydia Chiang)在专著《自我觉醒:中华帝国晚期志怪故事中的身体与身份(Collecting the Self-Body and Identity in Strange Tale Collections of Late Imperi­al China)^中研究纪旳的文学身份,对关于“鬼诗”主题的故事进行文本细读,并研究其前文本(pretext)和副文本(subtext)o她翻译了《孤松庵》《鬼揶揄》《废宅诗》等12则短篇,通过诗歌中的文学意象解读纪旳的多重身份。同年,悉尼大学赵晓寰(Zhao Xiaohuan)在专著《中国文言超自然小说形态发展史》(Classical Chinese Supernatural Fic­tion:A Morphological History)中从形态学角度对《笔记》的风格、
创作成因做了介绍,并认为纪旳借鬼狐之口发表的言论显示了他思想的开明,并节译了一小部分《士人与狐女》中的狐女言论⑶购。
四、节译本:关注著书的本意
西方最早出版的《笔记》译本是1920年前后由陈箓(Tscheng-Loh,1877—1939)编选的法语节译本。到20世纪末首版英译本发行前,至少已有5种法、德节译本」珂6。虽然根据珠海市图书馆档案资料显示①,早在清末民初,海军将领、政治家蔡廷干(1861-1935)就著有未成书的《笔记》英译本⑶]如,但是否有译文传世尚不可考。迄今出版的3个英译本都是节译本②,译者主要是英美汉学家和翻译爱好者。尽管3位译者在取材、注释和编排上风格不一,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更注重寻求纪旳著书的本意:记录见闻,展现社会真貌。
1998年,国内翻译爱好者孙海晨自发选译、出版了《笔记》中144则故事,并将译本命名为《纪晓岚志怪故事选》(Fantastic Tales by Ji Xiaolan)[34]o 该书选择的题材以鬼狐仙妖居多,突出《笔记》的古怪诡异。他认为不少文人误以为纪旳的故事是为了宣扬因果报应而编写的寓言,他们的一味效仿让《笔记》也成了枯燥无味的劝善书。因此,孙海晨选择的故事生动有趣,展现了超自然背后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每个故事都有自撰的中英标题,故事也是中文白话和英文对照,译文轻松自然,不带任何注解。译者希望这个译本能为中英语言学习者提供帮助。遗憾的是,这个译本没有得到英语世界读者的广泛认同,学术界也反响不大。
1999年,M.E.Sharpe出版社出版了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中文系教授金大逸③(David Keenan)的译本《中国风景的阴影:一位儒家学者的笔记》(Shadows in a Chinese Landscape:The Notes of a Confucian Scholar)[35],收入了115则作品,其中有36篇译文是在他1987年的博士论文《十八世纪晚期〈阅微草堂笔记〉中鬼故事的形式与功能》(The Forms and Uses of the Ghost Story in Late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as Recorded in the"Yueh Wei Ts,ao V ang Pi-Chi"ofChih Yan)[36]译文的基础上修改的。译本标题的前半部分“中国风景的阴影”影射了社会的弊端。译者在前言中认为:“纪旳笔记的关注焦点是文明的阴影,这是对他所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部正统文学著作的补充o,,[35]XI 译本的副标题描述了作品的体裁和作者的身份,同时明确指出纪旳是以儒家学者的身份来书写这些问题的。纪旳写《笔记》时已是康乾盛世晚期,纪
广汉飞行学院招生
①感谢珠海市图书馆研究员黎细玲同志及珠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帮助查蔡廷干译本资料。
②2013年,亚马逊图书自营项目推出了加州文学爱好者Walton C.Lee翻译了《滦阳消夏录》中47则《笔记》故事,收入《中国鬼寓言》(Chinese Ghost Fables1)o Walton称他的人生目标是把中国传统智慧引入英语世界,让东西方通过相互学习,减少异化,促进合作,最终造福人类。由于该译本没有正式出版,故没有纳入本次讨论。
③David Keenan的中文名字金大逸由他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