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基础知识 
一、辩论的含义
    辩就是辩解、辩明是非或辩驳,论就是议论、论述。当双方或多方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产生了针锋相对的观点时,就需要展开一番讨论,以确保谁是谁非,这种口头讨论的深入化和激烈化,就是辩论。
        二、辩论的类型
将才和帅才的区别(一)自由辩论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看到或听到了某些事情对此产生看法,并发表议论,有人附合,有人反对,由此产生的辩论就是自由辩论。这种辩论,没有固定的地点,没有固定的人数,也没有一定的规则,总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观点的对立,自发产生的而不是有意识组织的。它不能产生结果,分出胜负,更多的则是不了了之。
(二)专题辩论
专题辩论是辩论最基本最有意义的形式。首先,是有组织有准备的活动,都是由主持者按预定的程序组织辩论;其次是有明确的目的性;最后,要统一到正确的看法上来,具体来说有如下四种:
1 、法庭辩论
2 、社交辩论
3 、决策辩论
4 、赛场辩论
这是一种人为组织的辩论形式,是有组织、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围绕同一题目,由辩论双方陈述自己的见解,抨击对方的观点的一种团体演讲比赛形式。这种辩论,由于双方当面交锋,短兵相接,因此,最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容易对观众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为。
 
第二节 辩论技法
 一、抢夺旗帜,先发制人
在辩论中,论点就是战旗,如同全军的统帅和灵魂,要想取得辩论的主动权,就必须抢先下手确定已论,抢夺辩论制高点,这样既可以使论敌陷于被动,又能给听众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创造心理优势。运用这一战术的关键是抢在论敌之前迅速集中有利论据,树立起有利于已方的论点,击中论敌命题的要害。树立论点的方法是多样的,一般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法
辩论发言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亮出已方观点,这样既为发言者确立了辩论中心,便于在明确的观点统领下,集中材料进行论证,又划清阵线,便于听众分析思考。如,南京大学队与上海大学队进行的一场辩论赛,辩题是“实施环境保护,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正方队员一上场就声明:
我们是环境保护的坚定拥护者,我们希望既保护了环境,又增长了经济,但是鱼和熊掌不可
兼得。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主张宁可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也要保护好环境。
(二)先亮敌论法
辩论中先亮出论敌的观点,然后进行反驳论证,这种方法以攻为主,主动出击,目标明确。如,辩论“常在河边走,哪会不湿鞋”可以这样阐述:
当全国人民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同心同德地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时,有些人却在散布这样一种奇谈怪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个比喻的言下之意是: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借职务之便谋点个人的私利是难免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河边湿鞋”者确有人在:有人以办户口之权索贿受贿;有人借人事管理之职为子女亲属招工提级;有人乘出国洽谈生意之机慷国家之慨换取外商“馈赠”;有人趁财务管理之便任意将公款装进自己的腰包。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旋律。事实上廉政奉公的事例是数不胜数的……
(三)正反对举法
在辩论开始时,把已方论点和敌方论点同时亮出,再进行分析反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比
鲜明,既便于展开攻势,边破边立,又便于听众在鲜明的对照中甄别是非,分清真理和谬误,还是辩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亦可这样阐述:
现在有一种奇谈怪论,说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它的寓意是: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借职务之便谋取点私利是在所难免,合情合理的。果真如此吗?不! “常在河边走”确有“湿鞋”的可能,但这只是可能,不是必然。我们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广大职工的一切言行,应“合”的不是利已主义的“情”和以权谋私之“理”,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之“情”和“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之“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是为搞以权谋私等不公正之风进行辩护的谬论。正确的宗旨应该是:“常在河边走,贵在不湿鞋!”
(四)援引事实法
辩论时,先列举真实、具体、确凿有力的事实,再引出已方观点,或批驳论敌谬误,从而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例如,军队中有些同志对启用年轻人不大放心,认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针对这种错误观点,可以做这样驳斥: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军事活动家,恰恰都是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建立起不朽功业的,民族英
雄岳飞,20 多岁带兵抗金,31 岁当了节度使;其子岳云,12 岁从军,14 岁成为军中骁将,20 岁时当了将军;曾统率大军席卷欧洲大陆的拿破仑,24 岁晋升为少将,统兵攻打意大利,战胜奥地利时,方27 岁;俄国十月革命的军事统帅伏龙芝,不到30 岁当了东线与南线的指挥官,独挡一面,40 岁提任国防部长;在我们军队里,许多老帅和老将们,多数不也是在20 岁的时候,就当了师长、军长、军团长以至方面军总指挥了吗?可见“嘴上无毛”与“办事不牢”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五)设问过渡法
在辩论中,运用层层设问设答的方法,步步深入地引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富于启发性和条理性,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条分缕析,论点鲜明。
二、把握环境,因势制宜
任何一场辩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同时,任何一场辩论都具有它所特有的辩论环境,巧妙地把握辩论环境的特点,使它为我所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环境
环境不同,言谈也自不同,在辩论中,顺应或借助公众情绪,地理环境,当时形势等因素,驳斥对方,能有效树立已论,增加说服力。
例如,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成功,观众纷纷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大家祝贺。萧伯纳上台后,突然有人对他大声喊道:“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萧伯纳向那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冷静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在观众的一片哄笑中,挑衅者灰溜溜地走掉了。
萧伯纳正是巧妙运用了当时的环境,借助观众情绪,反击对手,使对方狼狈不堪。
再如,我国战国时代苏秦,第一次向秦惠文王献用武力统一天下的计策,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这是因为他没有看清自从杀了商鞅后,秦王一直不大喜欢外来说客的情况,致使自己游说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格格不入,招致了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