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永远诱惑着我们——谈歌《绝品》赏析
《绝品》这篇小说是当代最受欢迎的小说家谈歌的作品,这篇小说主要讲的是河北保定的一个富户刘三爷和裱画铺的常先生两人相知、相交的故事。只要是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刘三爷都会貌不犹豫的买下,并且从来不砍价。有一次常先生个刘三爷推荐了一副画,说这幅画是无价之宝,价钱是三千大洋,之后就消失了。常先生的真实身份是革命党人,依靠装裱画铺来掩饰自己的身份,但是后来被人杀害。尽管人们对这幅画有所怀疑,但是刘三爷十分珍惜这幅画,即使是在家境最贫寒的时候,也没有卖出这幅画,最后,刘三爷遇到了一名画商,画商对此画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并表示了自己有“饿死也不卖”的祖训,刘三爷听到之后非常感动并将这幅画转赠给了王商人。
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非常简单,作者谈歌在有限的篇幅里面讲述了一个跨度很大的故事。在小说中对于古画的描写只是说了一句“这只是一副泛黄的画”,关于揭裱技术也只是说了揭几层,并没有深入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在意描写画和揭裱技术,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隐藏在画画之外的东西。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知己,是知己之间一诺千金的承诺。知己文化在我
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正所谓是道义相砥,人生能有一知己,足以。李三爷和常先生是在酒楼像是,因为两人话题投机,不问对方底细却愿意相信对方,并且对方推荐的画不问真伪也不砍价,这正是重视情谊轻视利益的表现。刘三爷最后将自己的画赠与了王商人也只是因为王先生说的一席话很有古风韵味。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在常先生死后,刘三爷意识到了这些画不仅仅只是画,更是一种存亡继绝的意思也是两人友情的见证。
因此,不管刘三爷生活上过得如何窘迫,也不愿意卖了这些画,他更愿意送给王商人,这也是刘三爷认为的友情的延续。这些画是非常有价值的珍品,也是一种文化的流传,是一种高品质精神的流传。那么不禁让人对文章的题目产生疑问。文章以“绝品”为题,是想要表达怎样的含义、绝品又指代何物。“绝”字了以理解为世上的独一无二、绝无仅有,没有其他的人或者是事物能够超越。其实这幅画的本身就是绝品。常先生曾说过这幅画是无价之宝,是唐朝时期的珍品。王商人也对此画做过鉴定,认为这幅画是宝物中的宝物,常先生在将这幅画交给三爷的时候也曾郑重的嘱咐过刘三爷这幅画的重要性。古人常说:“画赖装池以传”。这里的赖是依靠之意。画依靠着裱得以流传百世,这幅画在倒揭三层之后进行装裱。就连见多识广的王商人也只听过倒揭两层进行装裱的。这种技术是非常厉害的,堪称是天下一绝。
徐良小凌的故事
揭品:古时候的书画家在作画的时候通常会用宣纸。宣纸吸墨非常的均匀,能让墨迹均匀的渗透到纸张的背面,所以将宣纸平展的揭为两层,然后再分别装裱,这叫做揭品。
倒装置:是将画好的画平展开来之后揭开,将后面的一层放到前面来,然后再进行装裱,看着好像是揭品,但其实真实的想法是为了避免珍贵的画暴露在外。
很显然,装裱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想法不能只是停留在这幅画上,小说的故事紧紧围绕着一副唐代的珍品作为主线。在这种装裱的精湛技术上,文章将其称之为绝品,还有成为绝品的就是刘三爷和常先生的友情。
常先生留给读者最深的影响就是就是他非常的神秘,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小说故事的开端就对常先生的身份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民国初字,保定城南有一家很有名的装裱店,店主姓常。大约三十多岁,经常穿着长衫,长相斯文,人们都叫他常先生。常先生的店里面只有自己,没有其他的伙计,常先生自己装裱字画,有很厉害的手艺,就算是一张旧字画让常先生进行装裱也会像一张新画一样。常先生不是保定本地人,在几年之前来到了保定,并开了这家店。常先生没有妻儿,常常孤身一人出来到望湖楼饮酒,久而久之边和也爱来望湖楼喝酒的刘三爷认识了。”
常先生因为是自己开店有没有雇伙计,所以常先生自己是老板也是伙计。常先生是外埠人,在保定没有相熟之人,又没有家人,经常一个人到望湖楼来喝酒,这些都给他本人的身份添上了神秘的气息。这也让读者备受吸引想要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读完整篇文章之后了解到,常先生是一名革命党人。在故事的开头就已经表明,因为发生在民国初年,那个年代是一个军阀统治。动荡不安的年代,革命党是愿意无私奉献,具有大义精神的体,常先生正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有着特殊身份的常先生是一个绝品,因为常先生的信仰和常先生优秀的技艺以及常先生的魅力人格都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优秀得人,是“绝品”。常先生性格豪爽为人正义,就是面对死亡的时候依然面不改。其实,在常先生英勇就义之前,常先生曾经到刘三爷的家中拜访过,在临走的时候,刘三爷问起他什么时候回来,常先生慨然一叹。从文章中的“重重地”、“大步走”、“不回头”三个词语中描写出了一个义无反顾的革命者,很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壮志。常先生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正义,这种精神正是一个革命党人身上所特有的舍生取义的品质。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正义,常先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常先生哈哈大笑,在他这种“我自横如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精神下,会让我们体会到常先生的那种优秀的人格魅力。常先生视死如归,生死
不计的从容,和坦然面对死亡的精神让人们为他肃然起敬。
和常先生相比较来说,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刘三爷就显得黯淡了很多,但是当真正的了解这个人之后,就会发现刘三爷的身上还是有着很多美好的品格的。刘三爷非常信赖自己的朋友,并能够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的朋友着想。他对朋友的这种推心置腹让我们不经感叹,只要是自己朋友常先生推荐的画,刘三爷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并且从来都不砍价,即便是常先生推荐的画非常的贵,但因为常先生说是无价之宝值得购买,刘三爷就会义无反顾的购买。
在买完这笔千金贵的画时,常先生就失踪了,所有的人都说常先生是骗了钱跑了,但是三爷始终不为所动,当其他的行家将此画判为赝品的时候,马氏大声唾骂常先生的时候,刘三爷都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内心。这说明刘三爷是多么的相信自己的朋友。当听到常先生小时是英勇就义的时候,刘三爷留下了伤心的泪水。面对马氏的冷嘲热讽,刘三爷疾言厉的呵斥马氏,当晚,刘三爷看着这些画,含着泪叹息,小说中有几个词语描写刘三爷:“含小的双眼”、“沉重的叹息”不难看出刘三爷的重情重义。在自己的好朋友死后,刘三爷睹物思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怀念好朋友,刘三爷信守承诺,在拿到常先生的那幅画开始,便一直悉心照料。直到家道中落也没有卖掉好朋友交给自己的画。马氏将这些画卖了来度日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三爷知道之后,又将这些卖出去的画赎回。这些画是刘三爷对常先生的承诺。因为他答应过常先生,会好好的照看这些画,是多少钱都不能卖的。
重情重义、守信用的刘三爷原本是要赎回自己的画却将这些画反而都转赠给了王商人,将画转赠给王商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王商人“饿死不买收藏”的祖训。刘三爷深知自己命不久矣无法再继续照料常先生托付给自己的画,将这些画送给王商人。三爷将这些画送给王商人这样的人,不仅对得住自己对常先生的承诺还能够将这幅画安全的传藏下去。
小说在最后时而这样描写的,当王商人追出门去,呆呆的看着刘三爷被下人搀扶这一路扶了回去。雪还在下着,周围什么声音也没有,非常的安静、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头顶漫天大雪,望着三爷远去的背景,须得仰视才能看见,读了这段内容必然会让读者产生诸多的联想。
在万籁俱寂的天地之间,刘三爷虽然已经远走,但是刘三爷留给读者们的背影形象却是非常高大的,刘三爷对朋友信守承诺、常先生对民族的舍生取义、王商人的不忘组训,让他们成为了屹立在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刘三爷、常先生、王商人才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真正的“
绝品”。
此时此刻,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了声音,雪花飘落下来都没有声音,更甚者是空气都为之凝结的寂静中,有一股正气屹立于这天地之间,这就是义,常先生对民族的舍生忘己是民族大义,刘三爷对朋友的信守承诺是情义,王商人舍利取义、识大体、明辨是非,以及常先生和刘三爷的肝胆相照的友情都是义。这是一种充斥在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不管身处哪一个年代,都应该将这份新年、这份义坚持下去,不应被外界的钱财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义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情,会形成一个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前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所以当我们叙述人事,赞颂英雄人物的时候,都会感叹于那些仁人志士的事迹,感受他们这些人散发出来的人性美丽。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魅力也将会超越其人其事本身的意义,得以升华。例如:转战陕北,在胡宗南大军的鼻子下那种来去自如的从容;周恩来,面对大的压力,那种无怨无悔的态度;戊戌义士谭嗣同愿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人们变法之精神;林则徐虎门销烟行民族大义的无欲则刚的气节;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精神;司马迁身负大辱,仍然愿意为民族修史记事的品格;荆轲刺秦王明知会死却义无反顾。
这些人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具有伟大气节的大人物。当我们细数典故寻主人的时候,要感谢这些认为我们刻画出了人类大义精神。这个时候才能感觉到精神变成物质是这样的具体,全部的世界历史,都是在这样的人类前进、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下书写而成的。体现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为义而英勇献身的人。当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记录的故事、塑造的人物中了解到这些时,应牢牢的记住这些隐隐存在又熠熠生辉的人们。
结论
回过头来再看《绝品》二字,不仅是独一无二的们更是永远不会断绝的。因为在王商人、常先生、刘三爷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这种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正是“绝品不绝”。故事里面永远优惠这我们读者,小说因为有了这种故事,才为其增添了魅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