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三农”新思维与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新构思
□陈志周雅婷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三农”问题解决带来了新的思维。本文着重从小额贷款制、“三农”保险、助学贷款制度等方面论述可如何建立服务于“三农”新思维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三农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61-02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3年开始税费改革之后,我国农村迎来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方向,势必会掀起中国农村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加速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三农”工作的新思维。
一、“三农”工作的新思维
《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所谓“生活宽裕”,就是要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较快提高。“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建设。“村容整洁”,就是以利用洁净能源、环境整治、加强管理和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治。
“三农”工作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
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得不到就是因为缺少资金。农村金融发展缓慢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最直接原因。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广大农民生活中最迫切实际问题,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金融部门与“三农”工作有直接联系。农业银行小额贷款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共同构成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他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金融监管和服务机构,这是就全国而言。
而今,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体系则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机构组成。农业银行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无异,是为追求货币盈利,以经营资产负债业务和表外业务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组织。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农业银行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弱化。近年来,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在农村网点也逐年减少。农村信用社是服务农民、农民而发展起来的。现
在农村信用社商业化倾向严重,使农村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业部门。2003年6月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覆盖率仅为25%,3/4的农民没有享受到贷款。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是承担国家收购粮、棉、油以及扶贫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以及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支持我国农业现代化,但在实际中农业发展银行主要给国有粮棉的购销企业发放贷款,对小型农、林、牧其他基础建设涉及较少。农村邮政储蓄吸收农村大量存款。但投资在农村的资金较少,农村邮政储蓄占全国邮政储蓄约65%。2002年底全国邮政存款余额7369亿,农村存款余额占有2210.7亿,大量的余额并没有被农村利用。农业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保险高风险、高亏损、高需求、低覆盖率、低供给、低投保。据有关专家测算,农村自然灾害的平均损失率大约为粮食6.5%,经济作物6%,大牲畜10%,缺乏相应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下,农业保险高赔付率使得商业保险机构望而却步。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民融资困难。非农产业及不发达的粮食主要产区更为困难。农民的融资渠道只有直接贷款。农村的金融机构只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从来就不对农民贷款,只对粮食企业贷款。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少,县城少,大多数地区没有,一般乡都撤并了,一般乡只有信用社,信用社体制改革后,融资也十分困难。
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的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不能保证全部投放到农村。一方面,乡镇储蓄吸收农村资金而不对农村发放贷款,吸收资金全部交给地市级以上机构,然后转存入人民银行或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也在强调资金集中使用,把基层社吸收的资金存到县级以上机构。
3.银行服务存在盲区。几大县级以上的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存在盲区。无论农副产品收购,还是大宗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经销商大部分都携带大量现金往来于城乡。给农民带来极大的不便。即使在农村经营网点较多的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也十分落后,不仅本身没有发行信用卡,而且银联卡也不能在本社使用。
金融落后主要是在金融改革中对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够,忽视农村金融改革的迫切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
城乡建设
巨大需求和依赖。商业银行改革中,过分强调自身效益忽视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功能。
三、建立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破解“三农”问题必须要依靠市场手段,最重要的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村金融服务,借农村金融之力,四两拨千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建立小额贷款机制要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从而帮组农民增加收入,就必须改变现有的金融供给局面,要建立真正立足于面向大多数农民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而国际上流行的小额信贷机构无疑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最好选择。
小额贷款不需要抵押与担保,这对于往往拿不出抵押品的低收入的农民来说至关重要。小额贷款还给借贷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这种贷款的特点和宗旨。
因小额贷款的额度小,还款的压力不大,坏账率较低,可以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对文明诚信的农户,视其实际情况给与借贷额度增加,期限延长,利率优惠的信贷支持,并使之规范和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从而既为农村文明建设提供金融支撑,又为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大造信用平台,实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
产业化,规模化市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应融入这一趋势,在原有小额贷款的基础上,对优势客户优先支持,并扩大贷款规模,探索、完善联户担保贷款机制,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较大的资金需求。
还应完善政府支持方式,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和贷款优惠,引导各种经济成分,各种商业银行投资农业,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
(二)加强“三农”保险建设“三农”保险与每一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国家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及一系列服务“三农”的政策相继出台,这为“三农”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对于高风险的农业保险在尚无政策性保险公司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推行政府与部门、产业化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和广大农民四位一体的农业保障,利益与风险共担逐步实现滚动式发展。
保险公司应该围绕“三农”积极寻商业运作与政府政策的结合点,让现代保险的整体功能通过政府已出台的众多支持“三农”政策予以充分发挥。
当前商业保险公司创新经营,紧密贴近“三农”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应开发力或多样的“三农”险种,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的需要,突出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为主的低保费、低保额险种,而在部分农业产业比较发达的农村则应努力拓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以及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等新型保险业务。其次是将保险条款的内容设计简单,语言通俗易懂,更加适应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便于农业保险的发展。销售方式上充分体现农村农民的特点,推广投保简单、交费灵活的卡折式产品,充分体现服务的便利性。再次,为了更好的推动“三农”保险市场发展,应在每个村至少配备一名保险协管员,负责本村的保险事务,从而在广大农村形成以标准网点为支撑、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经营绩效好的“三农”保险网络。
(三)完善贫困学生助学贷款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是解
决“三农”的新思维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为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解决贫困生求学难问题,国家出台了助学贷款的扶持政策。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
放上,应当把农村金融业引入此项工作中。承担助学贷款的很多商业银行在乡镇以下没有网点,不方便学生在生源地贷款,也不利于贷款的管理,应将农村信用社作为承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代理行和部分地市生源地国家在助学贷款的直接承办行,这样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贴近农民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签订全国业务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城乡统筹,工农互动打通渠道。国家助学贷款侧重于在读的农村贫困学生,但农村仍有大量中、小学生没有钱上学,享受不到国家助学贷款。应推出农村贫困中、小学生的助学贷款,保障农民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还款方式可以更灵活,真正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四)发挥四大农业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农业银行、农业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邮政储蓄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柱。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在农村布点,特别是农业银行在农村经济还没有大幅发展起来的一段时间里,农村的网点可能效益不好,甚至出现亏损,国家可以从税收和对财政补贴方式给以支持,长远看,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高,农村的网点也会盈利。
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要改革体制,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入股但实际上行政派股,这样农民看不到入股的好处。信用社融资能力是有限的,据此还可以到城市进行拓股。信用社的结算手段十分落后,没有发行信用卡,不便于农民、农产品经销商进行交易,所以建议信用社进行信用卡联网。
将重要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吸收的存款用之于农。邮政改革中拟建的邮政储蓄应本着“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思路考虑与信用社合作,可以利用信用社在农村的网点和资源,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支持农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发展银行改革,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体系。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行的基本符合WTO 协议要求的重要支持手段,其本质是准财政,是财政与金融手段的有效结合、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该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补偿性政府支出,即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帐损失的弥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将农业发展银行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银行。
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依靠农村金融的力量,解决“三农”问题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小额贷款机构运营的可持续性,“三农”保险的长远性,地方政府的支持落到实处,金融机构改革服务于农民,相信农民收入增加也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新农村的中国实践.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五期.1月30日出版.
[2]曲莉莉.农村金融改革要有新突破.新长征.2006年第二期.[3]吴勉坚.关于江西“三农”保险发展的调研及启示.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12期.
[4]肖思如.江西农村金融创新服务“三农”.农村金融.2006年第1期.[5]狄瑞鸿.小额贷款机制:解决“三农”问
题的有效途径.甘肃经济.2006年第1期.
[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政要闻.2006年第1期.
[7]刘振清.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的新境界.经济探讨.2006年第期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