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21期
Vol.7 No.21
41
作者简介:王雪怡(1991—),女,安徽合肥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民族危机下《良友》画报中蒋介石的媒介镜像
王雪怡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 《良友》画报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画报,在当时中国乃至海外华人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涉及面广,横贯中外文化。作为国统区的主流媒体,它的时政报道集中在国民党,特别是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身上。因此,本文是通过《良友》这个个体案例,以蒋介石这一人物为研究重点,分
为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良友》画报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如何报道这样一个风云人物,承担起作为一个主流媒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良友》;蒋介石;民族危机;形象转变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1-0041-01《良友》从创刊到停刊一共172期,关于国民党方面的报
道有320篇,其中关于蒋介石的报道有119篇,约占总报道数量的40%,且在三个阶段中对蒋介石的报道逐渐增加。期间《良友》推出过两期特刊,分别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特刊》和《蒋委员长寿辰纪念画册》,由此足以证明画报对蒋介石的重视程度,把他放在与孙中山先生相一致的地位,发行特刊。
一、第一阶段:1926年2月(1期)~1931年9月(61期)这一阶段是画报的初创时期,是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的时期。关于蒋介石的报道有37篇,其中时政性报道有18篇,时尚性报道有19篇。画报对第一次国民合作抱有极大的期待,对蒋介石的推崇表现出画报帮助蒋介石奠定正统地位,也在极力奠定自己的媒介政治立场。
同时,这个阶段是把蒋介石当作一种时尚资源进行报道,对他的日常生活报道得比较多,也成为一种报道风潮。第20期刊登了《蒋介石与宋美龄女士合影》,第21期首页就是《蒋介石与宋美龄女士结婚俪影》,之后又花两个版面刊登了这场世纪婚礼的流程图片《蒋宋大婚》。这场大型的西式婚礼也引发了社会上男女青年的纷纷效仿,他们模仿婚纱、戒指、结婚流程等,带动当时婚礼观念的一次时尚风潮。
之后主要是对蒋介石的婚后生活进行报道,包括他的住宅、出游等。诸如《蒋介石新住宅》《上海日侨欢宴蒋介石》《蒋司令北上》《蒋总司令与宋美龄女士进碧云寺》《首都植树节》等,这些报道角度就像现在的娱乐新闻中对当红艺人明星的报道,涉及蒋介石生活的方方面面,解除了蒋介石在广大众心中的神秘感,树立起蒋介石的亲民形象,为获取民众的支持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媒体的民族意识还没有觉醒,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在民族危机没有加深的状态下,《良友》还是以都市时尚性为主,对蒋介石的人物形象还属于时尚性开发阶段。在北伐期间,发生了济南惨案。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措施,决定放弃济南继续北伐。画报不但没有批评蒋介石,反而采取一种委婉的方式为蒋介石辩解。由此可见,画报对蒋介石采取完全支持的态度,努力让蒋介石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在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第二阶段:1931年10月(62期)~1937年6月(129期)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大肆侵犯中国领土,东三省迅速沦丧在日军的铁蹄下。国内从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良友》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注重对时局的报道,都市时尚性报道减少。此间,大幅度报道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把《良友》作为舆论抗争的平台,承担起媒介的社会责任。对于蒋介石的时政报道增多,作为时尚人物的报道减少,对蒋介石的态度从讽刺转变为支持。此阶段,时尚性报道有14篇,时政性报道有26篇。
此时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的政策,高以翔结婚照
这种政策反映到画报的报道中,一方面是对日军暴行的控诉,而对抗击消极报道,另一方面,花费一部分篇幅去报道国民党的“剿共”战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良友》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媒介的政治立场是支持蒋介石的做法,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又不允许对这种消极抗战的政策采取支持的态度。在1931年10月的第62期,就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亲笔墨迹“还我河山”为首页,黑白搭配显眼,给读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呼吁全民抗战。在第62期,《蒋主席公邸地毯图案》这样写道“……然而祭此十月国庆节期,内忧外患仍频。东北一角,崩缺糜烂。已堪惋惜:况国土沦陷,可哀孰堪!”作者通过描写蒋介石的地毯来暗喻中国的内忧外患的社会格局,表现出对蒋介石的失望和劝诫。当经过几十期对蒋介石的劝解和讽刺,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时,《良友》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国民政府的主流媒体,在抗战期间除了要进行舆论抗争,还要对国民政府负责,维护蒋介石的正面形象。众对蒋介石的做法本来就已经产生不满,如果一味对蒋介石进行批判,就会使国民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众心中的蒋介石形象就会越来越黑化。一个失去国民认同感的政府是不能领导众去抗战的,众会揭竿起义一边抗击外敌一边反抗国民党的统治,那么中国将走进一个死循环,深陷民族危机,无法脱身。此时,《良友》开始极力挽救蒋介石的形象,努力再塑造他的正面力量和亲民性。在99期刊登了《在洛阳水电厂参观后之蒋委员长》,并在第4页配上了蒋介石登上潼关俯览名胜的照片,表现出了蒋介石以一种高瞻远瞩、统领全局的姿态,展现了他伟岸的一面。在109期刊登了《蒋氏故乡巡礼》,介绍了蒋介石从小的生活环境。在蒋介石五十寿辰到来之际,《良友》不但出版了《蒋委员长寿辰纪念画册》,还在第121期开辟了5个版面,推出了《蒋公五十寿辰纪念辑》。纪念辑综合了
蒋介石拜祭孙总理、参加会议、巡视地方、结婚典礼的照片,努力给读者还原蒋介石是一个有着强烈革命信仰、认真负责、亲民爱民的国家领袖形象。
三、第三阶段:1937年7月(130期)~1945年10月(172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中国国土遭到了日本铁蹄的蹂躏。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在民族危机加深之下,《良友》画报的民族意识强化,提出了“一切为抗战服务”的口号,对蒋介石的报道共42篇,其中时政性报道有35篇,时尚性报道有7篇。由此可见,时尚性报道急剧减少,时政性报道猛增,着力刻画蒋介石积极抗战、亲临一线的正面领袖形象。
首先是刻画蒋介石对战事的关心。画报的封面是读者了解整个报纸的报道风格的关键,第131期的封(下转第56页)
56
学术探讨
游戏只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游戏服务于新闻。因此,新闻游戏的设计也需要在新闻的真实性与游戏虚拟
性之间到平衡。(三)新闻的时效性与游戏的开发周期新闻以突发性、新鲜性、时效性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维度。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发生时间的差值最小化,是新闻媒体传播的重要部分。新闻游戏的开发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并且新闻游戏不仅仅是新闻的还原,还需要更多的设计思维投入。前期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调查,需要更精准真实的资料从新闻角度进行游戏逻辑设定等。这都需要记者、游戏设计师和制作者之间密切配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此,制作一款精良的让用户能够全方位了解新闻并真实的还原事实的新闻游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目前大部分的新闻游戏都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新闻游戏的制作还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五、新闻游戏的发展策略
虽然新闻游戏以及新闻游戏化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新闻游戏的发展前景黯淡。随着游戏、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游戏市场也会持续扩展。基于目前的新闻游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来看,未来的新闻游戏可以探索多种发展思路。(一)树立新闻游戏品牌化
“新闻游戏”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各大新闻媒体还是将新闻游戏作为偶尔吸引受众关注的传播手段之一,还未形成新闻传播的战略发展要求。如今,受众对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接受程度,已经为新闻游戏化传播提供了最好的先决条件。新闻传媒机构可以将新闻游戏传播理念深入到新闻报道的工作中,建立新闻选题化、专题化报道,使报道获得持续的关注。这样不仅避免了新闻游戏开发所耗
费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还充分地发挥了新闻游戏在互动式叙事上的优势。所以,树立媒体的新闻游戏品牌、培养受众黏性,是未来新闻游戏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新闻游戏的沉浸式传播
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游戏的展现方式也
逐渐多元化。特别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受到
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为新闻的沉浸式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VR 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与仿真技术在计算机上形成可以交互的环境。在原有数字游戏的基础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可穿戴设备,能够让受众有更好的沉浸式体验。VR 技术的引入能够使受众更加深入的了解新闻现场,突出了新闻游戏的交互感和沉浸感。
(三)新闻传播与游戏设计跨学科人才培养
游戏与新闻的结合将是未来新媒体传播的趋势之一。目前,一些新闻学院也将游戏设计相关课程纳入其课程体系当中,因为新闻人才的游戏思维培养也是今后新闻游戏发展的基础。
六、结语
尽管新闻游戏的身份在目前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与游戏的融合仍是未来新闻传播不可避免的趋势。新闻游戏不是新闻与游戏的简单拼凑,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均达到最佳的融合点。因此,如何将游戏与新闻传播相结合,如何运用最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不仅要了解传统新闻传播与数字游戏的特点,还要克服各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不断探寻适合新闻游戏的发展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相信新闻游戏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可穿戴设备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参考文献:
[1] 黄鸣奋.数字化语境中的新闻游戏[J].重庆邮电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4(5):94-100.[2] 姚静.新闻游戏: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式新闻叙事模式[J].
传媒,2016(8):72-74.[3] 赵利利.新闻游戏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探析[J].新闻
研究导刊,2015(24):52.
(上接第41页)面是《蒋委员长视察前方阵地》,图中蒋介石
神情凝重,但目光坚定,表现出了对战争的坚守。第132期《中国具有无限制抵抗力》中也展示了蒋介石在前线督战的场景。这与题目遥相呼应,中国的领袖去前线督战可以鼓舞士气,让战士们有更强的战
斗力,同样也让读者对中国取得抗战胜利抱有极大的希望。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对抗战的报道自然会涉及共产党的消息。这与《良友》画报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政治立场相违背,但是却不能不报道这支重要的抗日革命军。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中提到“取消红军名义及,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因此《良友》将共产党的战绩和成就归功于蒋介石的正确领导,并且这样的报道理念是能够被当时的广大读者所接受的。《良友》用心良苦地表达了中国只有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凭借广大的中国战士和人民众艰苦卓绝的抗争,才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构建了蒋介石抗日民族的伟大英雄形象。
四、结语
一份报纸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20年大战乱期间,《良友》凭借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优秀的采编人员而广销海外,得到了国内外的支持。《良友》从开始的定位就是都市时尚文化性较强的报纸,内容丰富,深与浅结合,高雅与大众结合。善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刊登一些奇异的新闻图片,满足读
者的猎奇心理。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说,《良友》创办的这20年期间,从创刊对蒋介石实行的政策绝对支持,随着画报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对蒋介石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到积极对抗战做宣传报道,体现了作为主流媒体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当自身的媒介立场与社会责任之间产生冲突时,
画报并没有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维护蒋介石的形象,而是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念,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作为抗争武器,去警醒蒋介石。把画报作为舆论抗日救国的主要阵地,为民族的利益和未来作斗争。参考文献:
[1] 吴果中.《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M].长沙:湖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3.[2] 张琰.《良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时尚想象[D].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7.[3] 韩文.心系抗战,图说新闻——抗战时期良友画报传播特
初探[J].新闻世界,2015(1)
:106.[4] 刘永昶.民族救亡中的商业媒体觉醒——以良友画报为例
[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