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转山观后感
观看电影转山观后感范文
《转山》是一部由杜家毅执导,张书豪、李晓川主演的剧情片。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转山观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转山观后感(一)
影片很简单,只有一条线索: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张书豪,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是如何就范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他最终到达了内心深处最纯洁的地方——拉萨。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片中有一句台词引人深思“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说,当年我们去就好了……”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心中有着无数的梦想,却被众多俗事束缚着,以为自己还有
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却不知其实在一天天地虚耗光阴,无形之中离自己的梦想已渐行渐远,直到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张书豪给了我们一个榜样,影片开始时他是一个懦弱寡言的普通男孩,外表的清秀文弱让人不敢相信他的内心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随着他的渐行渐远,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毅果敢,虽然他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高原上的孤魂野鬼,但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片中有两次在他筋疲力尽时遇到了汽车,旁人愿意搭他一程,但他拒绝了,只是淡淡的微笑:谢谢,我可以。眉宇间的刚毅,让他充分展示了一个阳光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他的努力和坚决,终于让他完成了这项在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回报,他见到了“入藏第一眼看到就能给人一年好运”的梅里雪山,来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片中的景雄伟壮丽,在金字塔状的雪峰间,环绕着如梦似幻的白云,和天空纯净到几乎没有杂质的蓝互相辉映, “雪山冰激凌”美得摄人心魄,这是人们梦中的天堂,让我们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是一部属于青春和梦想的电影,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去征服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坚定不移的在寒风和冰雪之中, 与我们心中的高原女神:喜玛拉雅,来一次最热烈的拥抱。
人们都希望我成熟,觉得成熟了就长大了,觉得成熟了就不会被人欺骗了,也不会被人伤害了,是的,只有被人欺骗了,被人伤害了,才会变的所谓的成熟,因为当所有的都会伪装和虚伪的时候,又怎么会上当呢?当所有的感情都不会出于真诚,所有的事情都是出于目的,不会相信别人,在自己的心里筑起了牢固的宝塔,又怎么可能会有人伤害到自己呢?可是所谓的成熟,快乐了吗?
大家都在告诉我说,我变了,变的成熟了,稳重了,我只能跟他说,是的,因为你已经离开了我的世界,彼此之间只能是礼貌的。而我自己知道,在我的世界里,我依然是那个爱哭爱笑,爱疯爱闹的女孩,我会给自己一个空间来储藏我自己的内心,因为我知道我必须那样活着,那才是我的快乐源泉,也许我还会被伤害,被欺骗,但是我觉得那样会更加的精彩,而圆滑只是在我的世界之外,成熟也是与世界外的人而言。我的世界就是我的朋友与亲人,其他之外的人我也会变得与时俱进,而我那么强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促进我的交际能力。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知道我的选择是什么了,那就是那个具有挑战的工作,那个可以历练我的工作,那个可以让我接触社会不同的人,可以让我更加适合外面的世界的工作。
转山观后感(二)
对于一部改编自口碑较佳的纪实文学的低成本小众电影,我们对于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无论从视觉还是心灵的享受的期望值并不高,但毋容置疑的是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虽然它在很多方面还有着明显的不足,也远远不及好莱坞所谓的低成本文艺电影。终究还是made、in、china,成本与电影主创的非绝对专业已经完全限制了此部电影,以至于难以突破,但就是在这各种不足的重重压力下它仍然超水准的发挥,达到了它应有的性价比,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就足够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因为失哥哥而失意的台湾年轻人看到哥哥的骑行日志中想要骑车拉萨的梦想,而不顾一切阻挠想要完成哥哥未完成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的故事。就影片本身而言,导演仍然是延续了20世纪初发明的剪辑风格连续性剪辑讲了一个完整且有序的故事。在整体影片的叙事结构上,它与其他国产电影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依然是平铺直叙。但在细节把握上还是要突出大部分国产影片,尤其是对于主人公的心里矛盾的描写,如电影中配角的台词“你没有必要承担什么”“年轻人,别玩命”,这些台词都非常有针对性,我们也可以从导演的手法中看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关于这部电影的摄影,大概是由于资金问题,使我一度怀疑拿两个长焦距摄影机就可以完成
大部分的影片拍摄,这样说是有些夸张,但我们不得不说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是手提摄影完成的,并且大量的采用了自然光,这点可能也有一些资金的因素。但导演却非常恰当的用这些难以弥补的自身缺陷转化为美学优势,给人带来更真实的视听体验,这是不同于伪纪录片的摄影风格,因为这两者想要给观众带来的感受的目的性不同,我个人很赞赏导演的这种做法。
话说回来,《转山》的叙事算得上是非常中规中矩,俨然没有一丝新意,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我以前常讲某部影片太通俗,不过后来不怎么进行这样直白的评价了,因为我发现以我目前的水平来说对于绝大数影片我还不能够修改使其成为一部脱俗之作。但对于《转山》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增加一条新的叙事线索来对整部影片进行阐述,或者故事从川哥入手讲起,然后慢慢将主人公的身份推至书豪。这样完全提升了作品的品质,也可以避免国产片大多都在九十分钟时长的尴尬。这样的创新思路也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诺兰拍他的第一部长篇《追随》的时候把他的父母都请来了,仅仅是一部16毫米的摄影机,就拍出了这样一部好的作品,一部16毫米的摄影机都可以成就这样一位年轻的艺术大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创新。
电影和书是不一样的,不仅是在艺术表达的形式上不同,有时在想要表达的情感彩也是不同的。就像是此部电影,我大略的看了下原著的背景,虽然整部电影的情节大致相同,但两部艺术作品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原著是的背景是作者谢旺霖在相信与怀疑中摆荡而萌生的一种流浪行为,其本身价值取向是面对这个迷茫的世界想要探索一条人生道路,本质或许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对于自由的追寻。而在影片中由于完全颠覆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加入了一条家庭背景,使得那个追寻自由的精神完全变了味儿,成了主人公背负着哥哥的梦想而上路了。单看这些文字我们都能感受到两者的区别,作为观众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书豪的那种失落惆怅,或许只有完成哥哥的这个梦想才能彻底走出失亲人这片乌云吧!于是电影将原著关于人整个的精神世界浓缩到了一种个人情感上。其实我个人不太赞成这种做法,所谓改编虽然有个改字,但作为一个将来想要从事这方面的学生来说,我希望电影能够保持原作品的精髓。因为我个人认为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原作给观众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当然撇来原著不说,《转山》还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
关于影片的人物,主要有两个人物,但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只剩主人公一人了,个人觉得书豪与川哥的相遇有些牵强,人物的联系性欠佳,如果再增加一些细节或许可以弥补这一点。如果我们单看影片的后半部分的独角戏,不难可以解读出一种坚持不解的精神,这是非常有教
育意义的但如果我们联系全片的话或许能够看出些友情或者亲情的情感流露,我很庆幸影片在亲情上没有大幅描写,作为小众国产片,很难想象那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在友情与亲情这两条情感上体现出来混乱吧,以至于电影大打折扣。
像《转山》这样,让我们能够体会到友情与后半部分坚持不懈的精神就足够了。但我个人更喜欢后者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它让我懂得:
一个人也要清醒决绝的走下。
秦昊爬山
转山观后感(三)
转山,一个独特的词,是藏族人心中的祈愿,为求来世。是指绕着有灵性的大山反复绕走的仪式,转山者,必须舍却已身私欲,仅为他人祈福而行,这是藏族同胞的神圣仪。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叫《转山》,但是看完它,满脑子都是在路上的味道。
从台湾到昆明,从昆明到丽江,再从丽江到拉萨,一辆自行车,一位24岁的少年,一趟心灵的旅程,一千八百二十多公里的滇藏线,一位迷茫少年尝遍了一路上的日渐冷暖,感受了一路上的欢歌笑语,体味一路上的悲喜离合,在艰险的滇藏路上孤独中寻自我,最终成长,
蜕变的心路历程,这个故事叫《转山》,一股关于梦想和不屈的力量,一场有关信仰和执着的较量,一段关于青春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青春是一场盛宴,那么谁又能说或敢说和这场盛宴无所谓呢?“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那时候的你我,后悔从来没有什么作用。很多事情,都在于不断的尝试。很多人总是不断的说,想去哪亦或要去哪,而总是在原地打转,转来转去只能回到原点;在不断抱怨时间太短自己太忙,过程太艰辛,自己肩头有责任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总之各种各样的理由也好借口也罢,一延再延,最后剩下的只是感叹,要是当时说走就走,说做就做多好。有多少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在行走的过程中都慢慢的偏离了轨道,再回头,已经记不得了自己最的坚持。所以杨澜说过一句话‘走远了,回头望望自己来时的初衷’。记得读过赵星的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挺住意味着一切,坚持是最好的品质“。剧中的主人翁张书豪已经完整的向我们阐述了这句话无论如何都是有点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