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剪影 之小食大味
作者:徐文龙
来源:《投资北京2017年第05
        导语
        在北京,每个人都和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一定带给过你或喜悦或悲伤的过往。北京像个巨大的记录仪,记录着这座城市中每个人的剪影。从本期开始,本刊文化映像栏目推出京城剪影系列文章,将与北京有关的方方面面,记录并呈现给您。或记忆或共鸣,或发人深省或抛砖引玉。第一期,我们谈北京的小吃北京的小吃
        一个焦圈儿,见大千世界
        中华饮食实在庞博,人们为了便于描述,常用四大菜系来草分,分别是川、鲁、粤、淮扬。这其中是不见北京菜的,不过这倒不代表北京菜占不上一席之位,毕竟中华饮食之冠满汉全席,已然能艺压雄了。
        然而有趣的是如果你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挨个去问,十个有九个是没有吃过这桌传说中的皇
家宴席的,而倘若你问的人不是个说相声的,要把这菜名说齐都是登天的难事。那挑起京城食文化大梁的是什么呢?是与满汉全席一类宫廷大菜截然相反的吃食——小吃。
        谈起小吃,总是含有些上不了台面的意味。可北京人爱它,因为它实在太可人疼。北京小吃是这座古老城池的一部分,是京城生活的一部分。
        京城小吃的一个特点是种类繁多,其中有宫廷小吃、民间小吃、清真小吃、汉族小吃等几个坐标系来区分。当然,更接地气者,大有吃着玩儿的解饱的区分方式。
        所谓回、汉自不难理解。北京有一路是清真小吃,墩儿饽饽、蜂糕、蛤蟆吐蜜、螺丝转儿等等,都是此类。清真小吃的特点是注重洁、净,这个洁净不单指小吃的品质,究其内涵,则是带着信仰而产出的一丝脱尘的气质。若你夹起一个艾窝窝,看见那若白的玉石滚上了一层散雪一般,由里往外地透着明净的劲儿,你就能明白我说的意思了。
        汉族小吃在北京较常见,更接地气。如炸灌肠、炸豆腐、豆汁儿焦圈儿、炸咯吱儿、麻豆腐等等。虽然做工不若清真小吃那般精细,却是出镜率很高的一路小吃,原因就是它更平民化,普适性强。
        宫廷小吃是皇宫内苑传出来的吃食,如豌豆黄、茯苓饼、杏仁豆腐等等,都是宫廷小吃。若细作,豌豆黄是要过上十六遍大小箩,再用粗布、细布一次次加工过的,且甜味不能用糖,要用鲜桂花与蜂蜜。如此制成,入口即化,口感佳。除去这一样,其它宫廷小吃更是有繁琐过数十道工艺的,在此不例举。
        民间小吃更好理解,所谓卤煮,炒肝,豆汁儿、焦圈儿者,比比皆是。这些小吃,虽不精工细作,却是京城百姓们的心头好,因为它们更重市井气息。汗流浃背的夏天,柳荫底下来碗儿凉粉儿;数九寒天,袖筒儿里拿出来一块儿烤白薯,实在惬意。
        这就是京城小吃,没有一副市井气,吃着就觉得少了些味道,也乏趣得很。对北京百姓而言,这样的小吃不仅是吃,更是生活的,是享受生活的真谛。
        一个焦圈儿里,有大千世界。
        只几刹那,失百味京城
        其实若你真是个食客,现在的北京是让你苦恼的,因为北京的小吃越来越少了。若不是硬撑着的护国寺小吃磁器口豆汁儿店、南来顺、稻香村,以及仍繁盛的牛街,北京的小
吃怕是要绝迹了也说不准。这里的问题其实也不难搞明白,本小利薄是其一,传承不下来是其二,不重味道重“IP”是其三。
        所谓小吃,自不能像全聚德一样,上下五层,满是细工精装。一个卖驴打滚儿的若是开这样一个店,光是装修怕就够他干上十年。且小吃单品价格大多不高,若是要指着小吃盈利,又要让自然流量来买单,在餐饮竞争如此激烈的京城是活不下去的。本小利薄,用户下降、成本却与日俱增,自然淘汰一批卖小吃的小业主。
        小吃是食品,可也是学问。糖火烧要包上红糖、桂花与芝麻酱调和后的糖酱,才能叫糖火烧;姜丝排叉若用的不是鲜姜丝是老姜,甜排叉儿若是不过蜜,便都不能拿出手去滥竽充数……这样的规矩、这些门道,给当下人看,似乎也没有多少价值。于是小吃的规矩,以及小吃的格调,似乎也都与小吃的名字看齐,皆不上台面了。长此以往,小吃的精华失掉了,小吃的味道也失掉了,那些小吃背后的文化自然也就东流不复。传承不下去,是所有老北京小吃都面临的问题,越是精工细作,越是难以延续,这不得不说是京城小吃的悲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北京似乎也变成了一个“IP”。大街小巷里各种各样的老北京布鞋、鼻烟等等门脸小店,如雨后春笋一般肆意猛增。不幸的是老北京小吃不知道什么时候
也进入了这个行列,于是乎大大小小的老北京炸酱面、酸奶、糖葫芦,也你方唱罢我登场了。可这些店主大多是外埠人士,对北京传统文化与传统小吃并不了解,如何能把这些属于这座城市,属于这座城市的市民集体记忆与生活烙印承接下去呢?无非是炒作IP,实则空洞。有名无实,只能加速北京小吃的销声匿迹,无益于将它传播开来。
        老饕俱在,待香满京城
        老北京小吃的出路其实也不难寻见,出路为四:入网、搭载、整合、精工。
        有些小吃是即食的,过了这半个小时,再吃就味同嚼蜡;而有些小吃却不如是,比如稻香村的京八件礼盒,过了五天也味道如初,那么进行联网售卖就是必要的了。当日益完善的物流满足了食品要求的时候,从互联网谋求出路势在必行,这其实从稻香村的网店已经能见端倪。北京小吃虽然具有较强的地域化特性,但国人味蕾皆俱相同,小吃搭载互联网,是必然的趋势,也是一条已经被走通的路。
        白魁老号、满记小吃,这些店铺之所以能依然让低价格的小吃存活下去,是因为他们把小吃铺面安放在餐馆一隅。白魁老号主营的大菜能让饭馆得到较高的盈利率,负担较高的租
金。小吃此时自然成为了锦上添花的事情。小吃是导流,是特,但不能把宝都压在小吃上。大搭小是趋势,也是活棋。
        那若是执意要100%主营小吃呢?稻香村和护国寺小吃给出了答案。前边也提到,北京的小吃样式万千,用小吃搭成一桌餐饭绰绰有余。而若主营小吃,那么在样式、种类、口味上则要不一而足。当小吃能满足各类用户时,小吃也能承担起大菜的作用。
        精工,不必详说。小吃虽小,但味道是它存活下去的根本,此时若是用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个上联来形容,我想是合适的。小吃需精工细作,不可有名无实,才能有用户青睐。豌豆黄吃不出豆皮、茯苓糕尝不出糖精……诸如此类,小吃本就是以意趣和口味见长,若不能精工,小吃只能走向消弭。
        所谓京城小吃,说穿了吃的是生活精神与态度,是乐于感受生活的心。当你疲惫劳碌了一天,回到家里有一碗老妈做的热腾腾的手擀面,配上三鲜的卤子,端起来猛挑三口,彼时你必是能知人生三昧的。
        这就是京城的小吃,也是京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