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
作者:周圆
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5
        要:反沉默螺旋作为一种与沉默螺旋相背的传播模式,在当下网络舆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寻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认为其为一种网络舆情传播的模式;其次,从互联网、传统媒体以及网民三个方面分析这种网络舆情现象形成、变化的原因;接着,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网络舆情传播中的表现。最后反思反沉默螺旋现象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反沉默螺旋成都女司机被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5-0054-02
        传统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传播中,逐渐表现出失范的趋势,一些网民并不会因为害怕孤独而在强势意见勉强选择沉默,相反他们经受各方面因素的刺激,最终转换上升成强势一方。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反沉默螺旋
        一、反沉默螺旋的概念界定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德国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家诺依曼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中提出的观点,该假说主要内容包括: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首先会判断和比较别人的观点,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与体意见一致处于优势时,就会果断发表自己的观点,踊跃地参与到讨论中去;相反,当发现自身的观点与大多数人所持观点不一致,属于较少数或者处于劣势时,担心被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会促使他们选择保持沉默。这样,如此的循环往复,就造成了一方愈来愈强大,另一方却愈越来愈沉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1]沉默的螺旋一经提出就受到不少争议:人都是被动的吗?会因为害怕孤独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介入了传播领域。在互联网传播中,沉默的螺旋假说受到了更加猛烈地冲击。刘建明认为在大众传媒面前受众不是被动的、盲从的非理性动物,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常以反沉默螺旋方式发表意见[2]。华中科技大学王国华教授总结认为反沉默螺旋是一种传播流动模式,即公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常常打破沉默。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劣势少数意见,此种劣势少数意见
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成为与优势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或改变优势意见的情况,即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演变的机制[3]
        二、网络舆情中反沉默螺旋产生的原因
        在人类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新的舆论传播流动模式和现象,结合前人研究所得,本文认为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即互联网技术方面、传统媒体方面以及网民自身方面。
        (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贾乃亮自曝打李小璐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观点避难所。网民不会因为脱离共同价值观而受到惩戒,即感到思想和观点的孤独。因为背孤立的人可以在网络中需到志同道合的少数派,他们成立小组,相互之间进行观点和思想的交流,并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早期的BBS论坛与当下的平台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传统媒体舆论垄断地位的减弱
        在传统媒体垄断的时代通过这样的选择和传播,被选择的观点就会被构造出其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假象,即成为强势观点,进而让力图避免孤独的读者选择沉默,保留意见中不同的部分,成为体共识中的一员。然而在网络传播中,双向乃至多向传播取代了过去的单向传播。传统媒体构建的某种观点不仅受到网民或网络体的质疑,而且还受到网民自身提出观点的挑战。
        (三)网民素质的提升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的素质不断提升,他们关注时事,并在恰当的时机发表经过逻辑推敲的观点。这些高质量的信息,能够实现网络舆论更大范围的横向和纵向传播。此外,沉默的螺旋假说忽视了舆论传播中的中坚分子the Hard One)。体合力中的中坚分子表现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的强烈性, 可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 甚至可以改变体合力(合意)并推动新的合力形成[4]。他们以往被忽略,而现在拥有了发声途径,从而构成了不同于沉默的螺旋的另一种舆论形成过程。
        三、网络舆论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分析——成都女司机被打为例
        互联网技术、传统媒体地位的减弱和网民素质的提升共同作用于网络舆论传播,于是产生了不同于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传播模式。本文借其来分析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的一波三折。
        (一)舆情产生阶段
        201553日下午,一段拍摄于第三方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在网上疯传:男司机张某将女司机卢某拖出车外,进行残忍的踢打。腾讯视频《成都一男司机疑因刮擦把女司机拉下车后痛殴》播放量当天就突破一千万,网易新闻《成都一名男司机把女司机拉下车后痛殴》超过七万条评论。大多数网友都表示了愤怒,开始声讨男司机这算是老爷们吗?”“打女人的男人最没用”“这男的也太恐怖了。许多名人也加入了讨伐大军,微博大V经济学家马光远评论打女人的男人,直接碰死得了!著名解说员韩乔生则写到这种人应该终身禁。
        与此同时,在网络舆论中,我们也看到了理性的质疑者,合肥的手机网友在网易新闻中评论想知道为啥。西安网友评论请小编告知真相,坐等真相。当网络舆论集体倾斜时,少数的中坚分子运用逻辑思考,透过表象去探寻事件发生的原由,质疑事件不合理的地方,虽然他们的力量弱小,但并没有因为惧怕孤独而转向妥协和沉默。
        (二)网络舆论发酵阶段
        54日下午,成都成龙路派出所公布了男司机张某的行车视频。视频中张某两次被女司机卢某别车,并险些酿成交通事故。媒体再一次跟进报道,网易新闻《行车记录仪拍下成都女司机被暴打前情:连续变车道》,网友评论不再激烈地辱骂男司机,更多的网民开始客观地分析问题,普遍认为女司机别车有错,但同时也认为男司机张某也不至于下如此狠手。天涯论坛《关于成都女司机被打一事的几个看法》中也认为如果她做错了,应该会有交警来惩罚她。该扣分扣分,该。
        随着事件细节的公布,此时的网络舆论发生了第一个转折,网民开始转向中立,之前谩骂的多数派逐渐减少,冷静思考的少数派阵营开始壮大,质疑女司机卢某行为的网民开始出现、集聚。女司机之前接受采访时撒谎隐瞒实情的行为,增强了少数派的自我信度,他们开始搜寻对女司机卢某不利的资料,从而也将促使下一个网络舆论转折的到来。
        (三)网络舆论爆炸阶段
        55日,名为《疑似涉事女司机4年前不文明驾驶行为曝光》的帖子开始疯狂流传,帖
子中提及开车乱扔物品的女司机正是此次事件的卢某。紧接着,新闻马赛克曝光了女司机卢某多次违章。此时网民的情绪激愤,他们认为自己被卢某所欺骗,展开,曝光了女司机的。事件发生到此刻,网络舆论彻底被引爆,女司机卢某不断遭受社会道德谴责,打得轻了”“打到她不能开车”“被打后希望她乖点等愤怒恶毒的话语充斥网络,舆论完成强弱转移。
        回顾整个事件,最初在事件的原因和细节都没有调查清楚时,网络媒体和意见领袖先入为主地构建了一个舆论事实。但弱势的少数派并没有盲目地跟随,而是进行理性的思考,当他们提出质疑时,其他有相似观点的网民加入进来。面对强大的体压力,他们不惧与强势观点举行公开的对抗。通过网民的努力,互联网让更多的信息暴露出来。中坚分子自发地努力推动了事件的发展,也左右了舆论的走向,即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转变。
        四、反沉默螺旋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通过此事件,我们可以发现舆论在网络中呈现着草根性和全民性。网络让更多的网民参与到事件讨论的同时,也给网络舆论传播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众多的网络意见中,部分出于弱势的网民为了让自己获得关注,过度地追求自我表达,倾向于提出一些偏激、异类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是违背逻辑有违社会规范的,不利于网络舆论健康的发展。
        其次,网络舆论暴力和道德审判现象频发。传统媒体在选择和传播意见时,他们会对观点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生成的舆论是符合社会大部分公民的利益。然而在互联网上,网民容易产生情绪化的意见,擅自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甚至进行。这样的行为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困扰。
        第三,网络舆论的利益驱动性。舆论形成是从个人意见流传开始的[5]。网络让每个人都有了发表意见的权利,从而使得舆论产生的门槛下降,传播的成本降低。某些体将网络舆论商业化和利益化。他们雇佣网络水军,有偿删帖等方式介入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这种类似控制舆论的行为,破坏了舆论自身产生的规律。
        针对以上网络舆论传播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政府、网民以及第三方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协作,一起制止类似问题的出现。在政府方面,积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观察中坚分子,让偏激、的观点在源头上消失;在网民自身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理性分析问题,
保护相关当事人的权益;在社会监督方面,互联网行业设立独立第三方机构,在保证网民言论自由权的前提下,监督网络舆论生场地和网民的行为,并定期发布监督报告,督促互联网媒体和相关网民改正不良言论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J].当代传播,19994.
        [2] 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现代传播,20022.
        [3] 王国华,戴雨露.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 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 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