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对中国韩流现象的报道考察及反思
作者:***
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03期
        以韩国歌曲、影视为代表的所谓韩流现象在中国近几年一直长盛不衰,韩国的媒体针对这种中国的韩流现象一直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也一直尝试努力把韩流打造成一种战略出口商品。韩流现象虽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但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韩国媒体也一直比较集中报道发生在中国的韩流现象。
        一、韩国媒体有关中国韩流报道的高峰时期
        一般电视节目传播或引进都具有发达国家流向欠发达国家的倾向,这既有节目制作水准或制作资金的原因,也有欠发达国家的观众对发达国家影视节目或娱乐文化抱有好奇心的缘故。但代表韩流的韩国影视节目在亚洲并不具有发达的资质,并不是亚洲娱乐文化的中心,无论制作水准或制作资金并不是亚洲一流的,但韩流却在亚洲遍地开花,这不得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只能用文化的相似性或兼容性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也反映出以娱乐文化为中心的韩流
的优越性。’近几年,韩国各新闻媒体针对韩流现象的报道达到一百多次,韩国媒体有关韩流的报道中和中国有关的占据绝大多数。从报纸媒体的数据统计看来,《朝鲜日报》《文化日报》《中央日报》和《大韩每日》四家媒体对韩流现象的报道比较多。从报纸的影响力来看,韩流有关的报道和报纸本身的影响力并没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东亚日报》和《韩民族新闻》这两家报纸虽然在韩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有关韩流的报道却并不多。这说明各媒体报道的趋向性决定了新闻素材的选定。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和韩流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特征。
韩国今日娱乐新闻        从韩国媒体对韩流现象报道的分析看来,首先有关韩流现象的集中报道爆发于2001年(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看来,2001年之所以韩国媒体有关韩流的报道突然增多,与中国有很大关系。90年代中后期开始,韩国流行音乐开始进入中国,1999年11月韩国男子组合CLONE在北京举行了演唱会,韩流开始渐渐浮出水面,2000年2月HOT组合在北京的演唱会掀起了韩流的风潮,中国新闻媒体以“韩流的强袭”为标题进行了广泛报道,正式揭开了中国韩流现象的序幕,从此以后,韩国新闻媒体开始借助于“韩流”这个词对韩国流行音乐为代表的海外韩国流行文化现象的专门报道。韩流以此为锲机,开始在中国流行,2001年达到一个高峰时期。
        二、韩国媒体对中国韩流现象报道的态度
        从韩国新闻媒体针对韩流现象报道的内容看来,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对韩流现象的描述性报道,这部分内容达到40%以上。对韩流文化现象的分析占到20%,从文化产业层面报道的内容占到18%,有关韩国国内对中国韩流现象反应的报道仅占到11.4%左右。以海外演出宣传以及演艺人士推广介绍的内容也占到11.4%[1]。从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分析韩国媒体对于中国的韩流现象的反应和认知角度。从韩国媒体对韩流的定义来看,一开始都把韩流这个概念定位于韩国大众文化的流行现象,认为是韩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近性导致了中国观众对韩国影视等流行文化的共鸣,正是这种情绪上的共鸣才是中国的韩流现象产生的感情基础。其实从韩流现象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看来,韩国娱乐文化的商品性以及市场推广战略才是韩流现象在中国得以蔓延的主要原因。韩国影视剧的制作或者流行音乐的发行,其背后并不是过于依赖影视剧或音乐素材的质量,而是更加重视什么样的素材更加有市场,更被观众接受和追随。比如韩国影视剧的“三角恋”主题模式,“王子与贫民公主的爱情故事”,韩国歌手的偶像化,都是韩流商品操作者们的主要运行手段,从中国颇具人气的韩流作品来看,经过调查发现,很多人听不懂韩国歌曲,但是却痴迷于韩流歌手,这种对韩流歌手的追随,是源于对歌手本身的形象的执迷,并不是歌唱作品。 据调查发现,韩流的爱好者基本都是青少
年,所以韩国娱乐公司一直不断推出各种偶像派少女,少男组合,就是为了迎合娱乐市场,而且这些偶像组合成员中有的并不具有过硬的歌唱实力,但因为外表形象上的因素,也就是包装上的考虑,才成为组合的成员,所以说韩流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流行文化包装下的文化商品。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韩国许多娱乐公司也是启用中国选秀成员,从而获得中国娱乐市场的认知度以及中国媒体的关注,达到一种宣传效果。
        同时,韩国娱乐公司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也积极展开与中国娱乐公司和媒体的合作,为韩流进入中国市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韩流之所以在中国盛极一时,这与中国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很大关系。反过来,韩国媒体却极力抵制中国影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在韩国的推广,这种一边倒的文化推广现象,值得中国媒体的反思。
        韩国媒体对中国韩流现象的报道立场看来,基本是以一种文化优越者的姿态来进行描述的,很多韩国媒体都把中国的韩流现象归结于韩国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认为中国大众文化缺少时尚流行的要素,认为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市场之所以横行披靡,就是因为韩国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和中国大众文化的保守封闭性造成的。从中国近期比较火的娱乐节目来看,基本也是韩国娱乐节目占据了大半市场,比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们结婚
了”,“无限挑战”等,基本都是韩国娱乐节目,或者是直接引进,或者是买了版权中国制作,可以说继影视音乐之后,中国的娱乐节目市场基本也是韩流的天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既有娱乐节目制作水平的问题,也有市场及人为因素的原因。中国电视媒体众多,从业人员也是规模庞大,却基本都是靠引进韩国的娱乐节目抢夺市场,这说明了韩国流行文化市场战略的成功,因为最终得利的都是韩国相关产业。正是中国电视媒体的这种对韩国娱乐节目的趋之若鹜,才导致了韩国媒体对中国韩流现象报道的高姿态和优越感。
        三、韩国媒体对中国韩流现象报道倾向的转变
        韩国媒体对中国韩流现象的报道除了关注娱乐消息和娱乐从业人员动向之外,也开始思考韩国韩流现象的产业化和持续性。也就是韩国媒体开始把韩流现象直接定位于一种商品,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商品的效益和持续可能性,于是开始讨论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有的媒体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导向政策和支援性政策,进一步公关中国市场,把韩流商品的优势保持下去,从而为韩国带来经济上的创出以及国家形象的提升,促进中国人对韩国文化的亲近感,从而在旅游,贸易等方面为韩国带来直接的产业利益。据有关数据统计,韩流对韩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杰出的贡献,具体表现为电影、音乐等韩流商品的出口额,比如人气韩剧
在2003年的出口额为8,600万美元,2005年则增加至2亿2,000万美元;K-POP音乐出口额也从07年的1亿8,900万美元增至2010年的3亿1,300万美元。有关统计数据还显示 韩流文化带动了韩国全产业的发展,韩流文化、娱乐以外的汽车、游戏、食品、旅游以及家电等产业的营业额将达到12万亿韩元(约104亿美元),而且今后还将持续攀升[2]。
        然而与韩流所带来的无形效益相比,上述这些以数字计算的经济效益又显得不值一提了。英国BBC制作的一期名为《Korean Wave》的节目指出,从前的韩国与政治动乱、学生运动、朝鲜核问题联系在一起,而韩流的出现逐渐消除了这些负面因素带来的影响,人们眼中的韩国变身为一个新鲜、有魅力的国家。最近,韩国文化产业交流财团对9个国家的3600名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58.2%的人在接触韩流后对韩国的印象好转并希望去韩国,53.1%的人想尝试韩国食物,53.1%的人想了解韩国传统文化,45.3%的人希望购买韩国产品(以上为多选),而将韩国与朝鲜或者朝鲜战争联系在一起的人不足8%。国家形象实现了华丽变身之后,韩国对外国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1997年首次实施的韩国语能力考试仅有2000多名应试者,然而到2011年已经达到了45万名。中国2000年参加该项考试的应试者不过261名,到2009年却骤增至14万名[3]。
        从这些数据来看,韩国媒体对于韩流现象持续化和产业化的谈论确实是有必要的,因为韩流现象特别是中国的韩流现象,在韩国媒体看来,不仅仅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流行,而是有关韩国国家利益和形象的重要产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其是否持续性,是有关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问题。所以说韩国媒体对中国韩流现象的报道,从一开始对娱乐消息和明星的关注和追踪,逐渐转化为对这一文化商品的推广和促进战略的讨论,最后开始上升到国家文化产业层面的高度,韩国媒体对中国韩流现象的报道逐渐经历了娱乐报道、战略宣传、产业反思的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
        [1]尹泰帧.韩国媒体报道倾向研究,2002(9).
        [2]亚洲经济.2013-10-03.
        [3]亚洲经济.2013-10-03.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