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彩取向研究
作者:王竞旎
来源:《艺苑》2018年第04
        【摘要】 自人类造物伊始,彩就是与艺术相生相伴的。彩是非遗中民间造物的重要组层因素,不仅受众于视觉,还受到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既尊崇于传统五观的精神内涵,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基础。本文将从彩意向、彩选择条件、彩语言规律三方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造物的彩取向体系。结合民艺学的相关研究系统完善民间设理论, 透视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相关问题,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完备的民间设理念。
        【关键词】 非遗;民间造物;彩体系;传统五观;象征符号;性别彩世界十大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十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33该文所研究的民间造物
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中相关种类。民艺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是民众艺术的略缩,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将其定位为以实用为主、为生活所制的器物。中国对于民艺的定位,在内涵上较日本更为宽泛。张道一先生作为中国率先提倡民艺学、提出建立中国民艺学的学者,把民艺二分类为民间实用工艺和民间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作品。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传统技艺等,均用民艺统称。[2]60这几者的关系并不都是并列,其间有交叉关系,也有从属关系。此文所提及的民间造物主要为其中的染织秀、塑作、剪刻、雕刻、民间玩具、绘画、编织、扎糊这八种范畴。造物活动是人类创造、实践和积极改造世界的过程,本身是具体可感的,但造物精神是隐形抽象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创造,是生产者的艺术。总体来看,民间造物是人类认识各种事物的集成,具有原发性;在流传过程中具有体性与承袭性;在造物风格上具有民俗性和地域性等,是实用艺术与审美情趣并存的产物。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备受关注,笔者也热衷于向传统民间文化学习,希望个人艺术创作融入真正的民间造物观。本文在设计社会学视野下,将传统设观念与民间造物彩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彩意向、彩选择条件、彩语言规律三方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彩取向体系。作为本源艺术,目前学界对于民间造物彩取向研究不
够全面,缺少系统的民间彩体系,随着工业化发展,民间手工艺品在质和量上都无法与之抗衡而渐趋萧条,传承问题也遭遇危机,作为年轻一代的研究者更需要打起精神,深刻地挖掘与思考,致力于弘扬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走向世界。
        一、中国非遗中民间造物的五行五彩意向
        古时彩与事物空间相联系,这透露人们渴望认知世界各个领域甚至掌控世界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行体系。不过五,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3]1844“最早源起哲学中描述宇宙,世界万物均由五行构成,对应五中的青、赤、黄、白、黑并不仅仅是可视彩寓意,而是万物本源的意义,民间将五行说五观相联系,就如认同阴阳黑白一样,是具有超出视觉概念的,是情感符号、自然伦理和哲学观并存的抽象概念。彩的选择也不指单方面的彩性能,是建立在民族习俗、宗教礼制基础上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了森严的彩等级制度,彩被分为正和间两部分,每一都有丰富的语意特征,不仅蕴含着人们的智慧,也具有稳定完备的系统特征。民间造物设是在传统五的观念内涵下,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
        (一)五行五内涵分析
        1.青:草木生机之源
        五行观中,青对应四季的春,五行属木。在国人眼中,青代表生机与活力,这与其语义和物理特性有关。为了生动、传神,民间造物者会在刺绣中加以青的枝叶或纹样,也会在年画人物的领口或袖口施少许青。青为五中最神秘的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古文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说法。彩的象征虽与语义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如青与黑的微妙关系,国人常称头发为青丝,这同样寓意青为富有生命力的彩。民俗神话中也常出现青,如我们常说的青鸟、青蛇等。少数民族造物多用青、蓝。靛蓝在西南的蜡染中充分地发挥着魅力。土族人民崇尚青,人们常着青的衣服,少女出嫁时生产后会携一件青的长衫,青在土族是庄重、纯洁的象征。这也意味着民族地域和信仰的差异带来彩寓意上的异同(图1)。
        2.赤:生命篝火之源
        赤始终是人们崇尚和广泛使用的颜。缘起对太阳和火焰的敬畏,赤也是血液颜,
寓意灵魂和生命之源。 古时有用血液祭祀的习俗,如今仍在沿用,血液可沟通神灵,从而给予赤神圣象征。民间在很多传统观念上仍保留了祖先的认知理念,认为顺应这种彩内涵,才是吉祥又美观的。因此,民间造物彩也呈现出其特殊的面貌,但寓意性表达仍是创作的主体依据。百姓们认为红寓意吉祥喜庆、嫁娶生子。另一方面,民间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传说和习俗,野兽都惧怕红,这更加印证了百姓对红驱邪避害的心理认知。春节是人们最多使用红的节日,贴春联,挂年画,接福迎祥,喜形于,寓意着日子红火、风调雨顺(图2)。藏传佛教同样信奉红,藏民在迎接藏历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火红的酥油花彩板(图3)。与此同时,红还象征着红精神”“革命精神,是中国的代表。 这些都可以看出红在民间造物被广泛应用,传统设观念作为一种抽象图例作用于民间造物彩创作,民间设不完全是视觉化的审美表达,也是主观的、理性的。
        3.黄:华夏文明之源
        传统观念认为黄是中心,黄应承而生万物,是华夏文明的代表。正之皇暗喻祥瑞。黄在传统观念中被放到一个非常高贵的地位,如天子着黄袍、皇宫主为黄、诏书为黄等。由于古时森严的彩等级制度,黄被认为是帝王专用颜,一般百
姓不可使用,沿用先人的传统观念,所以在民间服饰中很少看到大面积的黄出现。但在其他造物设中,黄则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五行说中彩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成分,相互关联相生,这是一种观念性和象征性的比附,是情感符号的认知模式。百姓常说红靠黄,亮晃晃,红间黄,喜煞娘,所以,民间艺术品经常以红黄搭配的样式出现,常见的有虎头帽、虎头鞋(图4)。儿童用品多数用到五毒,集五毒之功于一身,以保孩童免受灾难疾病侵害。黄也被誉为脱俗之,庙宇、袈裟多为黄。民间剪纸则很少用到黄,这是由于某种禁忌,通常在祭祀中才会用到黄的剪纸、纸钱和金黄的纸元宝,有联通阴阳之意,反映了民间造物对特定民俗所呈现彩样貌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