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县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乐山市夹江县愈来愈注重本县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本次调查报告将对夹江县的一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做一些简单介绍,以及这些资源、产业存在的不足之处(或危机)和应对方法。
关键词】夹江县,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等。
正文
一、夹江年画
1、所属地区:四川·乐山·夹江县
分布区域:四川省夹江县焉城镇
文化遗产名称:夹江年画
遗产编号:Ⅶ-3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遗产级别:省级
  2、历史渊源:明代夹江已有印制年画的手工作坊,清代中叶是夹江年画全盛时期。那时,画店、作坊有三十多家,其中董大兴发字号有二百多年历史,名声较著,版样最多。年画销量达四五百万份,远销云南、贵州及东南亚各国。民国和抗战时期也未停止生产。解放后,夹江年画被误认为封建迷信作品,毁坏十分严重。
3、艺术特与价值:制作夹江年画是水印一一版,多次套印,版多达八块,无一点手绘,技艺精湛。主要颜有黄、丹、紫、绿、兰、黑等,都有植物、矿物研制,彩鲜艳,和谐悦目,特别是黄、丹不怕风雨日晒,久不褪。人物形象秀美,表情细腻,构图饱满,疏密得当。造型古朴,线条粗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4、所用工具:木刻刀、木版、棕刷、印画桌、木夹、煮锅颜料缸、调盘。
3、表现、创作、造型题材:作品以民俗风情、民间故事、戏曲神话为题材,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如“三顾茅庐”、“耗子结亲”、“木桂英挂帅”都是惹人喜爱的传世佳作。夹江年画吸收壁画、木版画的传统造型技法,构图丰满、虚实相间、人物聚散、匀称合理,造型夸张,表情生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耐人寻味。
4、绘制口诀:细描精刻、田平沟深。是肉、线是骨,线相依不分离。兰绿是叶片,黄丹是花朵,叶衬花朵更精神。先后墨,由浅入深。
5、工艺制作流程:画工依照作品分别画线稿和稿,一一稿。刻工照稿刻版,一一版。印刷工在画案上压纸校稿,印刷是先版后线版,由浅入深,一一版,多次套印。
6、代表作品:门神:“秦军、胡帅”,“秦叔宝、尉迟恭” ;画条子有“人财兴旺”、“福禄寿喜”、“五谷丰收”、“灶神  财神”、“耕读传家”、“一团和气”等。
7、濒危情况:年画资料、画版损失严重,明清早期的年画已失传。年画滞销,失去市场。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技艺人员青黄不接,画家纷纷改行。文化馆和夹江年画研究小
组专项经费不足。
8、保护现状:文化馆收藏有古版年画二百余幅,画版十二套,整理记录有年画历史渊源文字资料,有幸存老艺人们的生平、技艺、回忆、表演的图文资料。老艺人们家中还保存有各类古版年画数百幅,画版二十多套,清晰完好。文化局、文化馆有专人负责有画保护工作。近年来,政府已投入近十万元,作为收集整理资料、组织创作、举办展览、培养传人之用。今后,政府将用更大力度支持保护工作。
二、夹江书画造纸工艺
1、起源
夹江书画纸,历史悠久。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康乾时期成为贡纸文闱卷纸,抗战时期达到顶峰,年产万吨,产量之多,品种之繁,品质之佳,为全国之冠。
早在唐代,便有关于夹江纸的记录,宋代夹江竹纸发展很快,在明、清时代夹江纸迎来兴盛之期。明代中期,夹江纸已经广泛地用于文化教育、经济贸易,渗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诸
多领域。清康乾时期,夹江手工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版《县志》具体记录了那时各区造纸之家 “因解文闱卷纸互相控诉的事件,当时夹江纸被钦定为贡纸,成为宫廷用纸和文闱卷纸
于是,夹江书画纸便以大千书画纸名之,与安徽宣纸同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遗产中国有宣、夹二纸,堪称二宝。
2、特
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谓之五皮齐,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效果极佳。夹江书画纸有三个: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全县国画纸1998年产量达3690吨,居全国之冠,出口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评为省二轻系统优秀产品,并列入《天府名产》一书。
3、制作过程
夹江手工造纸工艺应天时地利而生,它的生产工艺与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工序完全相符,从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纸,整整需要15个环节。前人概括为24个字砍其麻、去其
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 即砍竹麻,搥打,蒸煮,漂洗,沤料,捣料,漂白,抄纸,压榨,刷纸。其中,造纸工具主要包括纸槽,纸帘,纸臼,纸刷,撕纸标,竹麻刀,纸槽锄,竹麻锤,抓料耙,料刀,纸矛刀,切纸刀和割纸刀等。
早在上个世纪初,夹江宣纸就因其洁白绵密,被张大千将其与安徽宣纸一道并称为国之二宝。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昨日,该县举行了手工造纸72道工序展示活动。
在夹江县马村乡,伴随着极具地方特的原生态音乐——竹麻号子的哟嗬声,当地9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持竹棍、木棒,围着一个约3米高的大锅有节奏地用力舂着,他们所做的是造纸工序中最基本的蒸煮竹麻,当传承了千年的古代工艺再次展人们面前时,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提起夹江县造纸历史不得不说说被县里评为纸状元的杨占尧老人,他告诉记者说:我们家族是从湖北孝感迁徙到夹江县的,因为当地竹林茂密,便兴起了造纸的想法,如今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13代了。其实杨家并不是夹江县第一个造纸的家族,据史料记载,在晋朝我国出现新式竹纸的时候,聪明的夹江人便开始了手工造竹纸的历史。
夹江的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当地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誉,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曾被清康熙帝指定为贡纸。
关于夹江手工造纸工艺,据介绍,一张洁白的手工竹纸需要造纸工人历时3个多月,经历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刷纸、整理切割等繁复工序才能造出来。在夹江古佛寺立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蔡翁碑》对夹江的造纸技艺有更为精练的描述,上面镌刻的砍其麻、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二十四字,概括了夹江手工造纸的沤、蒸、捣、抄四个环节、72道工序的全过程。
4、工艺特点
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等特,这种以嫩竹为原料的手工纸有着其它纸张不可替代的品质,洁白绵密,浸润保墨的特点,油嫩肌细,文人墨客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因此夹江书画纸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风格的上等纸张。用嫩竹造纸,从砍竹子到生产出纸,传统工艺需要七十多道工序,现代造纸是采用
快速蒸煮法,生产过程简化。传统手工纸的优点是保存期比较长,纸张存放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就越高。比如,一般的纸张100元一刀,如果能放上十年就可以卖500元一刀,如果能保存20年,就值8001000元。夹江纸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它的造纸作坊近三千个,年产各种纸二千余种,闻名于国内外。
5、危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造纸机器的出现,上世纪末在夹江县已经很难再见到手工造纸作坊,夹江手工纸生产面临危机,因为对原材料和造纸工序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许多手工作坊面临困境。在手工造纸最繁荣的马村乡,许多造纸大户也因为生产工序繁复、出产慢而放弃了手工造纸的技艺转为用机器生产。因此夹江全县虽存有一千多家造纸作坊,但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已不多见,严峻的形势使得这项传承了千年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据夹江县有名的手工造纸人介绍,夹江所造的宣纸韧性好、吸水性强、易书易画,从古代便有立起来一照当镜子,铺起来一摸像绸子的说法,这使得抄纸成为手工造纸里面最具技术含量的工序。从纸槽里抄起纸浆时,全靠经验来控制每张纸的厚薄,纸浆抄得不均匀,一张纸就会一边厚一边薄。
但手工造纸技艺一旦失传,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其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这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挖掘。
6、应对之策
在乐山人的期盼中,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为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知这一消息后,夹江县马村乡传承最久的造纸世家杨占尧激动地说:能够把这种技艺传承给后人,我作为一个纸乡人感到很欣慰,也为自己能够为这一传统的继承作出贡献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