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2019年第6期
粤剧保护研究专题世界十大文化遗产
主持人:宋俊华
主持人语: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是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把粤剧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标志着粤剧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过去十年,我国粤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州市委、市政府尤其重视粤剧保护工作,除了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出版《广州大典•粤剧剧本》《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定期举办“穗港澳粤剧日”“广东羊城国际粤剧节”外,还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功举办了“粤剧保护的广州经验”学术论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州粤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州粤剧传承生态得到明显改善,粤剧艺术精品不断涌现,众对粤剧的参与度、满意度显著提升。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视察粤剧艺术博物馆时的讲话精神,为了庆祝粤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为了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粤剧保护规划,推动粤剧保护
工作的深入发展,本栏专门选编了五篇有关粤剧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以飨读者,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
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
2009年9月30日,粤剧成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有着至少三百年历史的戏曲剧种,在广泛传播于海内外的历史经验之上,进一步被世界所普遍认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化界某些人士对于粤剧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品格总是有所忽略,甚至产生误解。他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粤剧是用地方语言演唱地方曲调的乡土艺术,是偏居地方社区的边缘艺术,甚至是气质粗朴的古老艺术。事实上,在粤剧的艺术生命史上,至迟从十七世纪开始,中国南北戏曲在岭南地区的集结交融,就奠定了粤剧“金碧辉煌,花团锦簇”(清代杨恩寿语)的生命体质;清代最流行的昆腔、皮黄与岭南文化形式的交相互渗,造就了粤剧“旗帜新鲜,冠服华丽,登台演剧,观者神移”(清末著名外交—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序
家王韬语)的剧种特征和艺术魅力。从150年前开始,粤剧就在世界范围内跨境传演,早已形成了与时
俱进、涵濡族、独步海外的文化个性。粤剧的艺术发展经验体现着中国戏曲植根华夏礼乐文明、彰显民族人文理想的共通规律,也展示着社会体创造表演艺术、推广自我文化的独特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粤剧是中国戏曲创造经验与发展经验的典型代表,是岭南戏曲传续者们共创共造的个性艺术,是中国人共珍共重的国粹艺术,更是全人类共享共传的一种民族艺术!
粤剧在世代积累传承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形成了极其庞大的艺术体系:舞台官话与广府白话所承载的经典剧目,十大行当、六柱制时期及当代创作的精品力作,南北武术功架所张扬的剧种个性,多元艺术流派所涵容的声腔特征,
[作者简介]王殖(1975-),男,山西忻州人,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北京,100029)
27
高亢粗犷的广东锣鼓所呈现的音乐节奏,中西杂糅的音乐结构所流露的时尚追求,多元行当及其表演排场所呈示的艺术场面,个性化的妆容服饰所尊崇的审美趣味,庄严闹热的例戏和神功大戏所体现的民俗功能,在岭南城乡与海外社区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如是种种,都构成粤剧迥异于其他表演艺术的独特个性,这也是其“非物质文化”活态属性的重要基础。2001年之后,粤剧走过了长达八年的申遗之路,诸多障碍、困难实际上让剧种的传承体对其艺术遗产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在获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称号的殊荣之后,粤剧的传承者、保护者、研究者们通过对遗产的梳理,认真践行申遗时的郑重承诺,重新延续自身的文化传统。《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工程的创设与推进,正是对粤剧艺术遗产进行的回视与捡拾,通过对粤剧表演艺术的全面整理、记录和传承,粤剧累代相积的艺术传统更加持久地成为不断进行的新创造的基础和资源。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在广州市委宣传部门、文化主管部门的呵护下,在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的扶持下,广泛团结粤剧从业者所进行的集体攻关项目。这个工程力图在汇集粤港澳桂及海外粤剧界老中青传承者的基础上,全面观照粤剧既有的艺术遗产并将之全面地加以再现。这是一个记录工程,能够留存于粤人记忆中的粤剧艺术遗产将尽可能地得到修复还原,并在当代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完成全面记录;这是一个学术工程,粤剧艺术体系中的范式内容都经过粤剧资深艺术家们共同商定,最终以规范化的舞台表演和文字记录样式实现精准整理;这是一个艺术工程,项目的传承者们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将存之于记忆、得之于前辈的表演艺术经验,注入活跌于当代舞台的中青年艺术家们身上,实现活态传承。正如此项工程重要的倡议者和组织者倪惠英女士所说,“这个工程要留住粤剧的根与魂”。既往的艺术遗产当然是粤剧之根,而现在的艺术传承则是粤剧之魂,坐拥丰厚的艺术家底而能泽被子孙,是粤剧生生不息传续下去的努力方向,显然这在《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长期以来突出心口相传的传承法则,一直被看作是“行内之学”,局限于专业传承的范围。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几个阶段的艺术整理工作中,表演艺术的记录保存显得非常不
足。在建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过程中进行的文字、图片、声像等多元的记录工作,远未能全面涵盖剧种、剧团和传承个体,庞大的戏曲艺术体量面临着越传越少的艺术困境。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舞台创新,戏曲表演艺术传统的断层、毁弃、消亡显得更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事维新”的粤剧发展进程中,粤剧鲜活的艺术遗产同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趋同、变异、改变与遗弃现象。长此下去,荟萃了岭南悠久戏曲传统的粤剧很容易在艺术新变中丧失其艺术个性、剧种特点和文化传统。这个看似危言耸听的推论,既是粤剧可能的走向,也是中国戏曲中普遍存在的隐忧。从这个角度而言,粤剧是幸运的,粤剧的传承者们、保护者、研究者们清醒冷静地让粤剧艺术传统重新受到尊重,让粤剧的文化品格重新得到彰显,这是令人赞叹的文化自觉与传统复兴。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出版,无疑对粤剧的艺术传承和生态修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文化主管部门针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连续颁布了多项利好政策,中国戏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戏曲的春天就在眼前。戏曲艺术传统要真正做到百花齐放,需要水土、阳光、雨露等的滋养呵护,其结果就是让戏曲优秀的传统真正落实到“人”的传承上。而对于艺术传承链条中前辈和后继者的尊重与珍惜,正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中体现出来的基本精神。
用《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来修复和夯实粤剧数百年的艺术传统,是粤剧传承者们对这份世代相传的艺术遗产充满自信的承诺。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新时代粤剧人充分展示了团结合作、奋发进取的精神。昔日
红船承载着粤剧戏班穿梭于珠江流域,而广东粤剧促进会恰如今天的红船,团结着粤、桂、港、澳及世界各地的粤剧人,用全行业的艺术智慧与文化自建,扬帆于五洲四海。在2019年粤剧申遗十周年纪念之际,《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成功出版自是水到渠成。粤剧人将以此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为留住文化根脉,持续创造足以引领中国戏曲传承保护方向的更大壮举!
[责任编辑]倪彩霞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