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标准茶园创建技术手册
茶叶是福鼎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全市现有茶园面积20万亩,年产量1.66万吨,毛茶产值6.2亿元,山区农民人均茶叶收入1640元,涉茶人员37.6万人,涉茶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8%以上,为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原产地,是全国十大产茶县(市)之一。为了加快推进我市茶叶质量体系建设步伐,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无公害茶园生产建设规划,建立了11个有机茶生产基地,面积达1.1万亩,为全国有机茶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5个无公害茶园生产基地,面积达3.8万亩,2003年我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市);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7万亩。在茶叶质量建设方面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头,茶农积极实施,以提高茶叶竞争力为重点,积极推进茶叶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清洁化生产。在加强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茶叶源头检测体系、成品茶检测体系、卫生质量检测体系,完善茶叶投入品及生产过程的档案登记制度及产地编码码登记制度,有力推进了茶叶质量追溯制度和出口茶叶基地备案制度的建设进程,确保了我市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我市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010年我市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标准园创建活动示范县(市),为搞好我市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工作,我市成立了标准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并根据标准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在标准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管理、茶叶加工标准规程制定及操作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在我市的全面推广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标准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按照《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5018-2001)和《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NY/T5197-2002白茶的种类主分为四类)的要求,在茶叶栽培、管理等环节制定详细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使茶叶生产做到按标准规范进行,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1、根据不同类型茶园,采取不同的防治技术措施。
1)无公害茶园防治技术措施
A、建立病虫测报点,适时准确预报病虫发生情况。为了适时、准确地监控标准茶园示范区病虫发生情况,以便根据发生的病虫种类、危害程度等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应在标准
茶园示范区的茶园建立茶树病虫测报点 ,及时对病虫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报,并及时采取病虫防治技术措施,使茶树病虫得到有效的控制。
B、根据发生病虫种类及危害程度,有针对性的及时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对局部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无公害茶园结合采取使用天王星,吡虫啉等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时,应采取 “轮换用药,合理混配;减少用药次数,保护天敌;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采取正确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等技术措施,既控制了病虫的发生,又保证农残检测不超标。
2)有机茶园的防治技术措施
A、改善茶园生态条件,建立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在茶园梯壁和梯坎通过种植爬地兰、百喜草等绿肥作物及在茶园道路两侧及茶园周围种植一定数量的遮荫树,以达到保持水土,改善茶园的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形成合理的生物多样性。
B、采取物理、农业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发生。为有效减少茶园病虫,可采取a、利用不同种类害虫生活习性,采取频振式杀虫灯和板诱杀技术等物理防治方法防治害虫。b、采取重
施有机肥;及时采摘,抑制茶叶病虫发生;适当耕作,合理除草等农艺措施,减少茶树病虫的发生。
C、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可利用瓢虫、寄生蜂等天敌,以虫治虫;利用Bt制剂、白僵菌等有益的细菌、真菌或放射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利用茶尺蠖、茶毛虫等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害虫;利用苦参碱、鱼藤酮等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
2、根据茶园土壤养分测定情况,做到科学配方,合理规范施肥。
1)在标准茶园抽取一定数量土壤进行养分测定,并根据茶园土壤养分测定情况和春、夏、秋茶各季茶青产量及茶树生长规律,确定各生产季节的施肥品种、施肥数量及施肥时间,做到科学、合理、规范施肥,以提高高档茶叶质量比例。
2)无公害茶园应以施用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为主,适量配合施用无机化肥;有机茶园只能施用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杜绝使用任何无机化肥。使用的生物有机肥和无机肥必须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合格的肥料。
3、配置灌溉设施,运用喷灌技术,确保茶叶保质增收。
7-8月的高温干旱季节,茶树需消耗大量水分,应做到及时、均匀喷灌,既做到节水又达到保质增收的目的。
4、制定鲜叶采摘标准,合理留养。
要根据鲜叶质量及加工茶类不同,制定每批鲜叶的采摘标准,并根据茶树生长情况,按照“五采五养”原则,进行合理留养。
5、认真搞好中耕松土及茶园除草。
1)每年在采摘结束后的10月下旬到11月上、中旬,在茶园行间结合施用基肥进行一次中耕松土工作,以改善茶园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并且在深耕的同时将轻修剪的枝叶回归入土,以增加土壤肥力。
2)每年在茶园行间及四周进行2-3次清除杂草工作,以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及减少害虫在杂草丛中寄生。
6、做好茶树轻修剪工作。每年在茶叶采摘结束后的10月下旬到11月上、中旬,在茶树蓬面以下3-5厘米处进行一次轻修剪,以达到平整树形,促进来年茶树新梢萌芽的目的。
二、标准茶园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茶叶投入品管理制度,杜绝违禁投入品使用。
1)建立投入品统一采购,规范使用制度。对基地茶园的病虫发生及土壤情况进行统一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在投入品使用上实行统一技术指导,对茶叶投入品使用上实行统一技术指导,对茶叶投入品的统一采购、统一登记、统一发放、规范使用,杜绝违禁投入品的流入。
2)建立茶叶投入品档案制度,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标准茶园按照《农业使用登记表》、《肥料使用登记表》、《生产资料进仓登记表》等各种表格要求的内容,对茶叶投入品的进货单位、数量、品种、单价、时间及使用过程的施用时间、数量、品种、防治病虫的对象、剂量、间隔期等逐一进行详细的登记,建立完整的档案制度,确保不购买、不使用违禁投入品,科学安全使用茶叶投入品,做到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
2、建立茶叶生产档案制度。在茶园栽培管理过程中,标准茶园按照《茶叶生产登记表》,对基地茶园的管理人员职责、茶青采摘日期、次数、每次茶青产量、茶青等级评定、采摘工
资、茶园除草时间、次数、除草工资、茶树修剪时间、修剪工资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建立完整的茶叶生产档案制度。
3、建立标准茶园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制度,确保鲜叶质量安全。对标准茶园的每批进厂鲜叶建立完善的鲜叶验收、检测制度,并对进厂鲜叶的等级、数量、日期等进行详细的登记,确保进厂鲜叶质量。
4、建立成品茶质量检测制度,严把基地茶叶准出关。对每批标准工艺要求加工后的成品茶,在包装、销售前必须进行出厂前的检测,并对每批出厂成品茶的品种、等级、数量、出厂日期等进行详细登记,确保出厂茶叶的质量安全。
5建立基地茶叶产品认证制度及产地编码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企业是否通过产品质量认证,是产品质量安全是否得到认可的标志,是产品能否进入市场的必备条件。企业应建立了从茶叶生产、加工到包装及出厂的茶类、等级等标识制度及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等茶叶产地编码制度,完善茶叶的身份识别,建立可追溯的信息管理平台,提供茶叶从“田间管理到市场销售”全过程的茶叶质量安全情况,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三、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茶叶标准化加工生产技术包括加工环境的条件要求,茶叶加工工艺等相关技术要求和规定。
(一)加工环境要求
1、周边环境
厂房距离公共厕所、居民区、垃圾场30米以上,距离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500米以上。厂房在其他工厂及潜在污染源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处、且地势较高。茶厂周围和厂区均绿化。
2、厂房车间内部环境
    厂房建筑牢固,卫生,地面水泥铺设;车间和仓库有防蝇、防尘、防潮设施。加工机具保持清洁卫生,茶叶机械的润滑油采用食用油。
加工人员穿规定的工作服、鞋、帽进入车间,头发不外露。严禁带有毒有异味和与加工工作无关的杂物进入车间。禁止在加工现场饮食、抽烟、随地吐痰。加工人员必须定期体检,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