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材料三
从网络游戏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刚接触小学数学教学我就有个深刻的体会,如果在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或者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这就是通常说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动机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的心理状态。毫不夸张地说,在其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能否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
通常教师在激发学生外部的学习动机的时候,常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两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搭配使用。可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在大城市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两种奖励的刺激效果维持不了太久,老师的鼓励对有的学生来说效果不大,有的学生甚至会摆出“不吃你这一套”的样子,虽然学还是继续学,但学生外部学习动机所起的作用已经是非常小的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寿司的制作方法
车排行榜另一方面我看到,短短一两年内,网络游戏迅速崛起,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接触过电脑的,就会对网络游戏有特别的关注。甚至连小学的一些未使用过电脑的学生,都会这个新兴事物侃侃而谈,究竟是什么对他们的吸引力这么大的,能否吸收其中一些部分来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我因此对网络游戏中的架构作了大概的调查。
从中发现,网络游戏吸引人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大多数网络游戏是采用等级制来吸引玩家。通常说,随着一个人的“努力”程度越高,他的“等级”就会越高,而随之而来的他的“能力”“特权”也就越高,玩家为了这些“名誉”,常会废寝忘食投入进去。
二.很多网络游戏会不时推出一些“任务”“奖励”给玩家。由于这些任务和奖励的吸引力和效果,使各年龄层次的人都对它乐此不疲。
三.网络游戏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无数的人不分年龄、种族、肤、行业走到一起,大家都能到有共同的话题,游戏中也对“组队”的玩家玩游戏提供更高的奖励,因而出现了一队队的“临时组合”和“职业玩家”,个个说起团队就兴致高昂。
张家界自由行详细攻略我再对比看看通常在学校学习中的外部奖励,问题就出来了,我们通常所做鼓励,表扬和物质奖励,往往手段比较单一,通常整个学期就是奖励红旗、奖章等,时间长了关心的人也就不多了,效果不能长久持续;要不就是“大面积播种”,个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奖励,虽然学生是满意,可是难以明显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因此刺激他学习的动机就不那么明显了。
因此我设想了一个方案,把网络游戏中吸引人的因素纳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活动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为了“好玩”而学习。具体如下: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习积分”。初始值都是0,等级是“小学生”。随着学习的过程可以不断得到积分和升级,例如100积分=“中学生”,200积分=“大学生”,达到500积分可以自己定义头衔,如“司机”“教师”“律师”……
获得“积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每日作业的评分,考试的成绩,还有小组的综合成绩,老师给的任务(通常是些兴趣题,有时是要多人配合完成的“数学报告”等等)。
学生可以每周在科代表处记录一次总积分,由科代表于周末公布一次总积分,老师对达到某些等级的学生给予“奖章”和鼓励。而为了防止某些学生分数“太高”而影响一些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以结合物质奖励来调整,例如扣去100英雄联盟怎么玩啊分可以换一只笔,扣去200分可以……(相信不会太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当然,如果学生未完成作业,或者违反某些规定,也会相应扣去一些分数。这也是体现制度的公平嘛。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法的设想,也许有人会认为,这里面“玩”的动机是不是太“过”了,的确是这样。但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学生们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大城市的学生们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广州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已经逐渐由“小康”向“全面小康” 魔方还原发展了(其中部分已经达到富裕)。很大一个特点是,很多家庭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后,开始有了娱乐等更高的需求。大多数少年儿童,由于在小学阶段没有升学压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的方法,主要是在娱乐中。也就是为了“玩”而上学,如果上学是“好玩的”,他们就会很喜欢并投入里面。如果学习是一个简单而枯燥的过程,他们也就不会感兴趣去学习,因而学习动机的效果就不好。冯唐 柴静
    我们以前所用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并非过时了,但可以看到,在信息时代长大的这一代,
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教师在激发动机的时候不是也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做出调整吗?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操作对教师的工作负担是否加大了?实施开始的时候,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我们教师作为这个制度的设想者,当然会在实施中做出调整来适应我们的工作,此外,这对于在压力下工作的教师来说,何尝不也是个“游戏”?
      (摘自小数点,www.hzqsyxx/blog/user1/wudi/archives/2006/200632323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