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波被曝出轨
编者按
有道是: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话时。一个人身居要位大权在握时,被人颂
扬并不乏见。如果离开了领导岗位,还能听到人们的赞誉,那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财政部,有这样一位老人,尽管已经离任30多年,去世10年,今天提
起他,从部长到普通干部,无论是在任的还是退休的,都深深地感念敬佩。他
便是新中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吴波。
2015年2月6日,光明日报“光明文化周末〃文荟”专题版整版刊发了纪实性散文《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以生动的文笔,追述吴波奉献给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重点叙述其公而忘私,清正廉洁,生前立下
遗嘱,去世后房产交公的感人事迹。文章一经发表便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经光明日报文艺部推送,又在新媒体上受到广泛关注。
我们在原有报道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吴波为祖国鞠躬尽瘁、为人民奉献一
生的感人事迹,还原他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人最为质朴的本。请您跟我们一
道重温吴波的故事。
“晚春蚕老丝难尽,孺子牛亡汗未消”。2005年2月25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走完99年人生历程的财政部老部长吴波,静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依然如生前那般淡然、和蔼、平静,让人感觉他没有离去,只是沉沉地睡着了,进入了梦乡。
梦里几度魂归故里。叶落归根,也或许,他只是“回家”了,回到了安徽省泾县茂林村,他的诞生地。
这是座清代古宅,至今保存完好。有庭院和七间老屋,坐北朝南。屋前有道照壁墙,八字形的院门向东,花砖门墙,青石石坊。吴波于此间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
20世纪80年代初,从财政部长任上退下来的吴波回家乡。家乡人以为他当了国家财政部长,这次衣锦还乡,会是前呼后拥,车辆盈门。哪知吴波不出声响地回来,连坐车都是自己掏钱。乡亲们看当了大官的吴波,还是老百姓的样子,纳闷地说:“吴波当官不像官,怎么没有一点儿大干部的架子呢?”
吴波这次回乡后,写了两首诗。其一是:“去时乌头归白头,白头喜见少年游。村郭依稀今又是,物换星
移六十秋。”儿子吴威立看到后,步原韵和了一首:“不向故国夸紫骝,一生谨慎唯运筹。桑梓一支夕阳曲,清风盈袖月满楼”。
知父莫若子。“一生谨慎唯运筹”概括的是吴波的事业奉献,“清风盈袖月满楼”则道出了吴波的人生境界。
一无所有地来,干干净净地去。吴波的生命却因为“无”而获得了“有”,因干净而臻丰盈,如珠玉般散发出温润而恒久的光芒,泽被后世。
换得金刚百炼身
就是从故乡这座古宅出发,吴波开始了艰难的人世跋涉。这注定是一段带有时代特的、异常曲折坎坷的奋斗之路和求索之路。
曾被“三民主义”鼓动的他,加入了北伐军。但随着蒋介石叛变革命,北伐最终失败。他也很快发现国民党说一套、做一套,感到失望至极。
从此他追求真理执着而不舍,在旧军阀部队里,几次宁可丢掉饭碗,也不与邪恶为友,不以人民为敌;主持湖南赈灾,在随时会丧命的危险处境里,与贪官污吏智斗,使赈灾粮款免遭贪污,拯救了数万灾民。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工作时,吴波读到了进步书刊:鲁迅的作品、苏联的革命小说,等等。这些书刊对旧社会的揭露,对正义良知的呼唤,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撼动着他的心。这个两眼迷茫的青年,从此对社会主义有了笼统概念,对未来有了向往,渴望那种没有剥削、人人有工作有饭吃的社会早日到来。
在上海,吴波还结识了中共党员刘子华,从他那里了解到共产主义,听到很多革命真理。这是照亮他内心的第一束信仰之光。
1936年西安事变后,吴波在西安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被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博大情怀深深打动的吴波,更加坚定了革命信仰。
端着国民党政府陕西公路局长饭碗的吴波,开始为延安和共产党做事,营救了大批红军西路军。后来,他干脆放弃官禄,投奔延安加入了革命队伍。
在革命圣地延安,吴波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迎来了思想的脱胎换骨,他决心放弃私利,放弃“自我”。他的放弃自我,是宽泛的,也是深刻的: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能为自己活着,要为人民和国家活着,这样才有意义;追求名利,不如放弃名利活得轻松;一个人要活得真真切切,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才能活出自我,才是人的真实境界。
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从此伴随着他,照亮了他往后的生命。
1983年,吴波离休之后重返延安,对自己参加革命后的生涯做了一个概括:“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今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犹愧”是自谦,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民,忠实地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完全担得起“此生不愧净无尘”。
一生肝胆如星斗
新中国诞生前夕的一个清晨,一支特殊的队伍,带着办公用品、账本和财政文件档案,进入了北京,日夜兼程地筹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时任华北财政部副部长的吴波就在这支队伍当中。
这个穿灰中山装、身材修长的中年人,一路不知疲倦地与领导、同事们商谈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预算问题。他是那么年轻俊秀,英姿焕发,充满自信和活力,同时又满心焦急。
吴波清楚,正如所说,他同样也是来进京赶考的。考试的题,是建立新中国财政的大题,没学过,太复杂,太棘手,考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顶着这样的压力,吴波与其他财政人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加强统一的财政制度建设,实行财政预算制度,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税收机构……一桩桩、一件件事务,如火如荼地展开和推进。
那些年三里河财政部机关的夜晚,灯常常彻夜地亮。吴波带领有关部门的同志挑灯夜战,研究财政税收政策,草拟法规、制度,不知熬过了多少夜晚,倾注了多少心血。
“吴波同志在财政战线担任部领导工作30多年,不仅在实际工作中为新中国财政的奠基、发展和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了一套丰富的治税观和理财观。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财政部一位原领导如此评价。
“讲真话,办真事,做真人”,这是吴波在延安时立下的毕生信念。在生活中,吴波修养好,为人和善,从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但对工作却一丝不苟,十分认真。对于领导同志的讲话,吴波认为不妥当的,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意见,并且据理力争,从不顾及个人得失。
吴波的求真,到了丝毫不马虎的程度,无论做一般工作,还是担任部长,研究问题,批阅公文,常常是夜以继日。夜以继日,不是效率不高,而是他太细了。每份文件、每个问题,不搞准确、不弄透彻绝不放过。特别是研究问题时,吴波仔细到了不自上而下搞几个回合的调研,不反反复复研究和听取不同意见,就不提出方案的程度。
吴波主动让贤,也是财政部流传多年的佳话。作为新中国的“模范部长”,1980年,在中央提倡干部年轻化时,吴波把财政部长职位主动让给年轻有为的副部长王丙乾。
对吴波部长一生的评价,财政部原干部、中国建设银行原副行长赵玉琢用一副对联进行了概括,上联“一身正气”,下联“两袖清风”,横批“模范干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