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鬼才”彭昱尧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之友》 2016年第3期
坎坷人生路
彭昱尧,字子穆,又字兰畹,自号阆石山人。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 年)出生在平南县周塘村长乐岭一个“世代业儒”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彭淑是贡生,官至养利州(今属大新县)学训导,为人“守正持重”;父亲彭庭柱是浔州府(治今桂平市)学生员,以忠孝闻名。彭昱尧出生不到三岁父亲就去世了,由寡母甘氏养大,18 岁补平南县学,由于读书刻苦,成绩优异,“试常高第”。道光十五年(1835 年),广西提督学政、楚雄人池生春到浔州府巡视,按惯例,提督学政到地方视学,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爱才如命的池生春并没有因彭昱尧其貌不扬、面黝黑、腰背弯曲而歧视他,反而“一见大赏,目为国士”,将彭昱尧携至桂林,担任自己的幕僚,亲自加以培养,彭昱尧由此名声渐起。
彭昱尧性格豪爽,博览书,但对制艺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他的科举之途走得并不顺畅,道光二十年(1840 年),年过三十的彭昱尧才考中举人,在随后的十年间,彭昱尧先后五次进京参加会试,却屡战屡败。彭昱尧只好纵情山水,先后游历了山东、河北、河南、广东等地。彭昱尧在仕途上屡经坎坷,一无所成。他自己曾经大发感慨:“余畸穷于世,思得一师儒之官,读书养母,环堵啸歌,俯仰绰然。而数十年来,尘劳奔走,邈不可得。”连一个教官的职位也谋不上,其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为了谋生,彭昱尧曾经到广东投奔他参加乡试时的座师、广东巡抚黄石琴,担任其幕僚。道光三十年(1850 年),彭昱尧最后一次参加会试,仍然名落孙山,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回家奉养老母,读书著书。由于长年在外奔波,加上屡经挫败,心力交瘁,他回家后不到几个月即发病,于1851 年7 月因“血尽涸”而离开人世,时年不到43 岁。
彭昱尧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收入《致翼堂文集》《致翼堂文钞》《致翼堂诗集》《子穆诗钞》以及《彭子穆先生词集》中。
岭西五大家中的翘楚
桐城派是清代中后期最著名的散文流派,其创始人方苞、姚鼐是安徽桐城人,早期主要作家也都出自江淮地区。随着嘉庆时期考据学的式微,讲究“义法”,强调“言有物”“言有序”的桐城派对全国文坛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一批非桐城籍作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古文运动的主将,其中广西的吕璜、朱琦、
龙启瑞、王拯和彭昱尧等人成就最为卓越,是道光、咸丰时期中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合称“岭西五大家”。
对彭昱尧有提携和知遇之恩的池生春是一个古文高手,彭昱尧在池氏身边两年,深受其影响。但彭昱尧的古文创作受吕璜的影响更大。吕璜是永福人,中进士后长期在江浙一带做官,与桐城学派吴德旋等人多有交往,深受桐城学派的影响,后来吕璜从浙江辞官回乡,先后在桂林主持榕湖、秀峰书院,“以经学古文课诸生”“以古文辞为乡里倡”。彭昱尧与后来考中状元的龙启瑞以及马平(今柳州)诗人王拯等人,多年聆听吕璜教诲,在古文写作上得到过吕璜的悉心指点。
1840 年以后,因为要参加会试,彭昱尧经常在北京逗留。在京期间,彭昱尧通过王拯的引荐,结识了号称当时“古文宗匠”的梅曾亮,得以接受梅曾亮的指教,古文创作水平日益提高。彭昱尧的古文创作经历了较大变化:“早年似柳子厚(唐代柳宗元)”,文以辞采华丽为工;结识梅曾亮后,“其神韵益近震川(明代归有光)”,主张“言之有物,文字朴实”。在岭西五大家中,彭昱尧人生最为坎坷,但“学尤博,气尤伟,极其才之所至,可无所不到”,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彭昱尧的古文创作涉及时政、咏史、写景和抒情等方面,其中的咏史和时政之作尤其值得关注。彭昱尧一生怀才不遇,“未尝一设施于世”,但他仍然关心安邦济民的大事,写下了大量针砭现实社会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1840 年,彭昱尧参加会试后,归途中曾经在河南遭遇黄河水患,被困数
月,他为此写下洋洋五千言的《河防筦(同“管”)议》,考古审今,总结了治理黄河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治黄六策,认为“其要在于用人”,“得其人而治之,河患亦稍纾矣”。新任浔州府知府顾元凯曾拜会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彭昱尧,请教治理良方,彭昱尧“手疏治浔数事者授之”,其中“首言治盗,尤切至”,后来太平天国革命在桂平金田爆发,彭昱尧的老朋友王拯跟随大学士赛尚阿来到广西镇压太平军,想起老友当年的远见,于是驰书平南,请彭昱尧“使出方略”,没料到斯人已经驾鹤西去。彭昱尧的咏史之作也表现了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情怀。他特别推崇儒家的“仁政”学说,抨击秦穆公“夺民之命以殉于九泉之下”,实在太残忍;项羽“以杀降为能,天怨人怒”,最终导致败亡。这些都反映了彭昱尧心系社稷黎民的儒生情愫。
诗词俱佳的才子
清代广西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高峰,道光至同治年间,形成了在清代岭南诗坛上名扬一时的“杉湖诗派”。同治年间的广西巡抚张凯嵩在桂林刻《杉湖十子诗钞》,凡22 卷,收录了朱琦、龙启瑞、彭昱尧、商书浚、汪运、李宗瀛、曾克敬、赵德湘、杨继荣、黄锡祖等十人的诗歌作品,“此数人亦不尽为粤人,然皆生长或老死于其间”,他们经常在桂林杉湖湖畔的补衫楼相互唱和,故有“杉湖十子”的雅称。
“杉湖十子”中,朱琦、龙启瑞、彭昱尧三人最为著名。彭昱尧擅长七言古诗,所作“皆能空诸依傍,自成壁垒,杰出冠时”。彭诗纵恣横逸,才情俱佳,其中以吟咏山水之作最多。1835 年重阳节,初到桂林
的彭昱尧与友人一起登上独秀峰,极目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前身疑是蓬莱子,拍手便欲凌风飞”。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江南春也激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不尽情思:“何子攀枝怅别离,东风作意飏轻丝。”“江南春知多少,乐府新声唱叛儿。”彭昱尧在其吟咏平南八景之一“燕子巢云”的诗篇《燕子石》中写道:“龚江之浒燕子石,双双犹带江襟。历尽春秋不记年,江花江草年年碧。黄叶秋风燕燕飞,至今尚见立苔矶。倘得生公来说法,点得头时破壁飞。”诗中饱含着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彭昱尧的词作措辞精炼瑰丽,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社会人生的感怀紧紧结合在一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其代表作《鹧鸪天》写道:
天涯归帆渡洞庭,楚江枫落荡湘舲。湘流九曲峰千叠,人在湘中镜里行。
山脉脉,水盈盈,横波如睬不胜情。遥怜海上生明月,万里相思共月明。
其中既描摹了洞庭湖烟波浩淼的美景,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彭昱尧在他的另一代表作《人月圆》中写道:
檩糟弹出伤心调,凄切四弦秋。
银河夜澹,孤鸿南往,大火西流。
无端邂逅未成好,梦已触离愁。
天涯沦落,一船泪湿,岂独江州。
作者以唐代江州司马白居易自况,抒发自己“沦落天涯,泪沾青衫”的人生际遇,读来令人伤感。
(范玉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