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
□付婷婷
徐小强何兴杰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舆论最重要的平台,网络舆情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
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和受众,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低,极易诱发突发事件。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正确引导舆论,构建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机制,实现高校育人功能。关键词:网络舆情;学生突发事件;预防
作者简介:付婷婷,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徐小强,成都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何兴杰,成都理工大学廉政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廉政与治理。(四川成都610059)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1-0059-02
伴随着全球知识化、信息化、一体化进程加快,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公众表达舆论最重要的平台。高校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与受众,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低,极易诱发突发事件,危害校园安全稳定,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如何防范与应对网络舆情可能诱发的突发事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征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在某种
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1]
而高校学生突
发事件是指受偶发性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危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校园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事件。换言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发生在大学生当中的涉及高校学生切身利益的紧急事件。因各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人员密集,网络参与度高,社会影响面广,由此产生的学生突发事件如不能及时监控并有效制止,则可能产生极具破坏力的恶劣影响。而网络作为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不仅具有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功能,也可能推波助澜,加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展。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征。在网络影响日益加深
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即突发
性、破坏性、紧迫性、不确定性。(1)突发性。在传统媒介占据主导的时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往往是以某一事件为契
机,或者经历一定量的积累。与网络媒介便捷性相比,传统媒介的影响相对缓慢,量的积聚到发生质变需要一个过程。在积累过程中,如果能尽早发现,则可能避免突发事件发生。受传统媒介影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缓冲时间,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大。而在网络信息社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的突发性特征尤为明显。网络舆情关注度高、瞬息万变,网络的隐匿性特征使得网络受众难以鉴别信息真伪,网络把关者难以完全掌握和预测舆情发展。一旦负向信息短时间占据主导,不能得到及时澄清,则可能迅速导致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突发性成为网络信息社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首要特征。
(2)破坏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积聚了大量的知识青年。高校学生政治嗅觉灵敏,思维活跃,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能力强。但是其缺乏鉴别力和判断力,容易冲动。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便难以控制,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极易走出校门,诱发其他社会矛盾,放大突发事件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3)紧迫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学校形象与学校发展,甚至关乎社会机制的良性运行。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突发性、破坏性加剧,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与决策,但是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和反应时间大大缩减,使得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体现出紧迫性的特征。网络时代的冲击,使得大学生成为重要的网络参
59
与者,加之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与期许越来越高,使得高校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4)不确定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发展方向不确定和影响效果不确定两个方面。发展方向不确定是指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并不见得都会向消极负面的方向发展。只有当学生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回应或答复不满意时才可能进一步激化学生情绪,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影响效果不确定是指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并不一定都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控制,影响效果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不至于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同时,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得当甚至还可能转变为积极影响。
二、网络舆情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作用机制
1.网络舆情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演化机理。网络舆情并非与所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存在必然联系。网络舆情发展的两极性表明,只有负向的网络舆情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关注负向网络舆情动态,有助于实现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动态预警。换言之,网络舆情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晴雨表。
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实现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的前提在于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其演化机理。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其演化包括基本环节与特殊环节。网络舆情产生及其演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网民主动发现社会“热点”、时事“焦点”等;以“意见领袖”为代表的网民形成“评议”;网民广泛参与,产生“压力”;网民意见呈现“一边倒”,“异己”的声音被湮没,形成“舆情”。网络舆情的特殊环节在于舆情形成后,按照舆情发展方向,负向的网络舆情持续发酵,可能诱发为突发事件。由此不难看出,网络舆
情影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其发展是否进入到特殊环节。因此防范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关注网络舆情的基本环节,尤其是在网民广泛参与之后,舆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同时,必须及时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使网络舆情呈现正向“一边倒”,有效阻止网络舆情向特殊环节发展。由于网络舆情的承载空间主要出现在各大论坛、贴吧、即时通讯软件、主流媒体网站、博客等新媒体平台上,因此网络舆情的动态监管与及时引导应实现重点监管,重点关注百度贴吧、天涯社区、QQ、新浪微博、人人网等主要网络平台,同时做好贴吧版主、QQ主等重要“把关人”的教育引导,实现对主要网络平台的动态实时监控,及时引导,有效防范网络舆情诱发突发事件。
2.网络舆情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交互作用。网络舆情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不存在必然联系,而且网络舆情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作用也并不一定是单向的。一方面负向网络舆情可能诱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可能经网络持续发酵,成为新的网络舆情。因此网络舆情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存在交互作用。从网络舆情的衍生发展看,网络空间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信息来源错综复杂,信息内容良莠不齐,信息对错难以瞬时做出判断,由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隐蔽性特征促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无忌惮的造谣、传谣,加上不明就里的网民推波助澜,极易形成突发事件的网络策源地。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与受众,不可避免的卷入网络舆情,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的关键时期,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正确鉴别力,难以抵抗网络舆情的强势冲击,难以形成自我独立的正确认识,极易成为“一边倒”的声音,加上其情绪处于不稳定期,自控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
力较弱,容易冲动行事,进而引发高校学生的突发事件。因此在当今社会,防范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掌握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参与度,实时关注重大网络舆情,加强对主要时间节点的网络舆情监控,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大局观,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校是舆论与公众关注的焦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且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则可能迅速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三、网络舆情语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
1.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正确引导舆情发展方向。伴随着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络沟通极易出现信息失真,甚至出现故意歪曲信息的现象。“各种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破坏的工具,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曲解事实真相,煽动社会不满情绪,攻击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破坏社会正常秩序”。[2]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着力建设主题教育网站等,积极主动向大学生传播正向信息,同时着力于主动占领微博、贴吧、各大论坛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正确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微博等新媒体较低的准入门槛和病毒式的传播速度,一方面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的难度,另一方面,学校各类实名认证的等传递信息可信度高,往往拥有众多的学生粉丝。因此主动占领微博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及时传递正向信息,回应不实言论,消除学生恐惧与疑虑,稳定学生情绪,有助于正确引导舆情发展,形成强大的舆论优势。
2.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网络舆情常态化监管平台。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舆情动态,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常态化监管。高校网络舆情常态化监管,必须努力培育一支政治敏锐、专业技术过硬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队伍由党委宣传部、保卫部门工作人员、网络技术人员、辅导员、(下转第63页)
60
曲婉婷怎么了2016·01
2016·01
媒介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5]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有意识地培植“意见领袖”,把握话语权,有助于主动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意见领袖”可以向研究生全面传达积极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知识,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观的养成当中扮演着“领航人”的角。“意见领袖”可以推举一些科研成果突出、学术道德高尚的相关专业的教授和学者担任,也可以是研究生体中威望较高、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学生来充当。目前随着网络载体的增加,高校内部形成了以学科、专业、方向、兴趣等为体的好友圈,他们在好友圈内发布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很容易达成共识进而被同化,或者
说是被体感染。掌握了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掌握舆论动向的主导者,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使学术道德规范从客观的规章制度转化为研究生主观的意识形态。
3.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培养研究生健康的学术道德情
感。沟通和交流在人类社会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沟通和交流更是必不可少。同样,高校网络舆情因其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和非理性,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尤为重要。在关于学术道德问题的争论上,高校在舆情监管中决不能一味去“堵”,而应该学会倾听不同主体的声音,让他们有发表个人观点、态度的平台。因为网络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可以汇集不同的思想,可以让众多的观点展示出来,给予每个参与者平等的发言权。同时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和引导舆情走向,针对研究生体中的热点话题或敏感话题,用符合规范的学术观点客观评判事情的真伪,用权威的声音引导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情感。此外,要将网络思想教育活动与研究生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研究生的自我学术道德修养,提升其学术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学术道德观。
参考文献:
[1][2]傅亚挺.大学生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演化逻辑及
有效监管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2).[3]唐涛.基于搜索引擎日志分析的网络舆情监测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2,(8).
[4]刘毅.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天
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马兰.点击传播[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胡倩倩
学生骨干队伍组成,其中学生骨干队伍是网络舆情监控的主体。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论坛学生管理员作用,学生骨干应当成为论坛吧主、QQ 管理员等,及时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监控。门户网站、微博、论坛、即时聊天软件是学生获取信息、形成舆情的主阵地。浏览门户网站、论坛、微博能够了解学生的评论内容,通过统计分析可以较为准确的整体掌握学生舆情动态,一旦出现回复较多的热帖或转发较多的评论,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甄别。“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完成对热点和敏感话题的收集,充分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实时、自动的信息监测系统,对于某种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形成直观的网络舆情总体趋势的判断。此外,高校要加强网络引导员和评论
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论坛管理员作用,定期召开BBS 站务人员、版主交流,交流网络舆情管理,提升业务水平”。[3]
3.健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伴随着网
络舆情影响日益加深,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发,高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首先,建立层级分明、责任明确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学校成立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组长,各院系、宣传部、保卫部、教务处、心理健康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对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承担领导责任。各院
系建立包括院系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各班班长、心理安全委员、寝室长在内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建立起学生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四级联动机制。各院系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部门,承担突发事件处理的主体责任。各院系必须加强对应急处理工作小组成员的培训,提高工作小组成员的专业化水平。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干部必须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辅导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分析评估风险程度,按照化解矛盾、稳定局面、控制影响三原则积极配合宣传部门、医务部门、保卫部门做好应急处理,并及时上报校院主要负责人,进一步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
社,2004.
[2]沙磊,谭竺雯,王俊娜.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
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建立[J].大众科技,2012,(12).[3]刘静姿,李暾.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
责任编辑周玉婷
(上接第60页)
6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