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舞弊案---三角理论分析
10级审计5班  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产值高达3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个比同行养殖高出几十倍的奇迹的破绽。
    刘姝威看到,2000年蓝田的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这意味着它在一年中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蓝田股份已经是一个空壳,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也没有收入来源。它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这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刘姝威得出结论:“银行的20亿元贷款,蓝田一分钱也还不了。” 
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由此,蓝田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断裂。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中国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蓝田股份为何可以发生如此重大的舞弊案件,本文将根据艾伯伦奇特提出的三角理论做简要分析,即舞弊产生的原因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组成的。
一、 压力要素
蓝天股份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是农产品投资回报周期长,在巨大的财务资金压力面前,蓝田公司选择了财务舞弊。
(1) 农业生产规律的压力:
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2) 公司发展计划压力:
上市后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因此,实现此计划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3) 新项目所需的资金压力: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仅农行就给蓝田贷款9亿元。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还包括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
(4)配股资格丧失,财务链条进一步绷紧:
曲婉婷怎么了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配股价格区间为9至12元。经过两次大比例的送股,当时蓝田股份的流通股本已达1.99亿股,按照配股比例将配股5992万股。即使按照配股金额的下限9元计算,将融资5.39亿元,如果按照12元计算,融资额将高达7.19亿元。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证监会正在对蓝田上市时虚增资产的违规事实进行调查。10月26
日,蓝田股份接到中国证监会证《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查明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证明虚增资产3870万元。受此事件的影响,蓝田的配股申请没没有获得批准。
二、机会要素
机会要素指可以进行企业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蓝田舞弊案的发生,抓到了以下几点“时机”:
(1) 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误入歧途
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
(2) 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
蓝田所经营的养殖业曾经创造了多项神话,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
产值高达3万元,而对于鱼鸭养殖,不通过专业的统计技术,是很难判断其真正的数量,所以导致了人们盲目相信其夸大的数据,从而使这一得以得逞。
(3)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当、执业水平偏低,导致其行为得逞
蓝田主要是通过虚假交易或事项来“创造利润”,其手法非常简单。注册会计师只要认真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便可以轻易发现蓝田的问题,但是,注册会计师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事后发现,蓝田的会计账目非常混乱,按理说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表示意见的,但是,对蓝田进行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发表了相应的审计意见,可见其执业水平之低,责任意识之弱。
三、 自我合理化
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因此,瞿兆玉不惜舞弊,虚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以获取更多的融资来源。套取资金,以为只是暂时借用,日后公司营运好了自然补回去,而且本身用途是正当的,目的是善意的,即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利润。但
瞿兆玉却舍本逐末,进入了套取融资来源的恶性循环而忘记做企业的本质,窟窿越挖越大以致最终被法律制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