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志:为理想而坚守
作者:于靖园
来源:《小康》2021年第04期
        《经济参考报》一层的办公室里,王文志的桌面有些杂乱,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资料和报刊,王文志会在平时抽时间汲取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会用大部分时间浏览电脑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邮件。
        这些邮件一部分会为王文志提供新闻线索,一部分会请求他帮忙伸张正义,还有一部分会传达对他这么多年所坚持做的事情的感谢。
        “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能为百姓实现公平正义,这确实会给我带来一种价值感。”王文志说道。这种价值感来自王文志所从事并且热爱的职业——调查记者
        从事记者行业,是儿时的王文志从未想过的。“我曾经想当一个科学家。”他细细想来,自己从小性格里唯一和调查记者特别契合的,就是“爱打抱不平”。“爱打抱不平”与机缘巧合让王文志成为一名调查记者,而且一直坚持下来。“已经18年了。”王文志说道。他感到很幸运,一参加工作,就能遇到这么适合他、他也越来越投入、越来越喜欢的工作。王文志逐渐发现,这个工作很有激情,很有意义,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18年坚守在调查记者这个岗位上并不容易。做好调查记者很辛苦,要克服许多困难,也有很多风险因素。
        十几年来,这个领域里的许多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像王文志这样始终在坚守的人并不多。问及原因,王文志说,做调查新闻已经成他的一个理想,一种情怀。
        “我对这份职业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欢。”王文志说道,特别是遇到一个特别好的选题的时候,他会非常兴奋。“祁连山的选题就是近年来我很感兴趣、很专注去做的一个选题。”
王志文资料        2020年8月4日,《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的报道,掀起了巨大的舆论冲击波。
        这篇报道,王文志通过两年多的时间调查发现,一家名为青海省兴青公司的民营企业打着修复治理的名义,在祁连山南麓腹地煤矿进行掠夺式采挖。从2006年至今,该企业从木里煤田非法采煤2500多万吨,获利约150亿元,企业董事长也被人称为青海“隐形首富”。
        两年来,王文志一共去了祁连山三次,每次都待上很长一段时间,认真地调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以煤炭采购商身份在矿区外围观察,以副驾驶的名义跟车进入矿区,与司机老乡夜宿工棚……“我一开始定下的目标就是把14年的开采证据全部拿到,这两年我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包括开采量、开采价格、纳税数据都弄清楚,就是为了拿到确凿的证据。”王文志说道。
        从北京飞去西宁要两个小时,从西宁开车去天峻县要8个小时,从天峻县到木里煤矿要5个小时。每去调查一次,王文志就要花上两天时间在路上。然而这并不是最艰苦的。“2019年4月下旬,我从西宁出发开车9个小时,跋涉400多公里,刚到天峻县城,就被高原反应折腾得头晕气短、胸闷厌食,吸氧后仍整夜睡不着觉。次日到达离县城160公里的木里矿区,头上就像被念了紧箍咒一样胀痛欲裂,嘴唇和指尖发紫,连站都站不稳。”在此之前,王文志也遇到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困难和危险,但是这一次,他面临的却是生理上的极限挑战。
        王文志说,在高原反应最剧烈时他甚至萌生过退意。但是他也告诉自己,当意志受到极大考验之时,也往往是催生精品佳作的时候。他以此自勉自励。
        “其实去的第一次,所得到的线索就可以做出一篇报道,但是我还是想继续深挖,做出更有深度的报道。”王文志说道。“我不想仅仅只是做一篇报道,而是把这个事儿做成。如果仅仅是做一篇报道,做得比较肤浅的话,结果可能只是简单的整改,而我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发现这里是赤裸裸的非法采煤,证据确凿后,他们没有反抗的余地,就能让这个事情根本得到解决,做一份有力的推动。”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出影响力。这是王文志心里印下的话。他确实做到了。
        《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报道甫一发出,就触发了一场声势和力度空前的专项整治行动。追责问责引发青海官场震动,反腐大幕悄然拉开,时任青海省副省长文国栋主动投案,另有两名厅局级干部、三名县处级干部相继落马;青海“隐形富豪”、兴青公司董事长马少伟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今年1月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对青海省原副省长文国栋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理结果:文国栋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通报中指出,“经查,文国栋丧失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敷衍了事、另搞一套,甚至‘靠煤吃煤’,与不法私营企业主搞利益交换,充当非法采煤的‘保护伞’,致使祁连山南麓青海境内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整而未治、禁而不绝”。
        “我宁可花时间、花精力去做扎实,也不想做一个简单的、表象性的报道。”18年来,王文志都是这样坚持的。有数不清的报道,都在他的职业生涯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2007年,王文志跟同事肖波一起做的河南固始县违规修建办公楼的报道,在他眼里非常具有新闻价值。当时,报社接到反映称,固始县在整治河沙采挖中存在执法不公问题。王文志和同事在当地深入调查发现,反映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感觉这个选题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千里迢迢奔赴豫南,不能铩羽而归,不如就地了解一些社情民意。”王文志
回忆。跑了一整天,他们终于发现线索:在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严格控制修建办公楼的情况下,固始县各部门出巨资竞相违规修建豪华大楼,其中县行政服务中心大楼项目耗资过亿元,相当于该县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当时的情形确实可以写一篇报道,但王文志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于是他们扎扎实实跑相关部门,意外地从县发改局得到一份《全县“十一五”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这份“一个口径对上”的材料,列出了13项向上伸手要钱解决的民生项目,需要资金数十亿元。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固始县,对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以资金紧张为由无心过问,却热衷建“豪衙”摆阔。于是,新闻价值在对比中得以放大。
        在王文志看来,“肯吃苦”是做调查记者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此前,在得到山西太兴铁路项目存在工程严重质量问题的线索后,王文志和同事多次赴山西,顶着烈日沿太兴铁路穿行于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区村镇,与举报人在现场多个施工点求证、还原工程偷工减料场景。“为寻访目击证人,我们白天在工地沿线奔走,夜晚就宿在路边小旅店,一个采访过程下来,胳膊都被晒得爆了皮。”但是,付出總是有收获的。《山西太兴铁路被指偷工减料 工程院士呼吁请深查》一稿发出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稿还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多拥有影响力的报道?王文志认为,除了“肯吃苦”,“思想性”也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这些年几乎所有的获奖新闻作品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报道,胜就胜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性。”王文志举例,比如山东庆云县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乱上项目、苏北穷县灌云要“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等报道都极具思想性。“有思想内涵的作品,才能正确引导舆论,见证历史,推动进步。 ”
        18年时间,王文志深耕调查报道。他坦言,这些年来,自己也遇到其他不错的发展机会,也面临很多诱惑,但他深知自己的理想和最大价值是什么、在哪里,所以一直未曾分心,一直在执着地做调查记者,写一些若干年后读者记忆中还能留有印迹的东西。“我现在的新闻理想,就是为实现公平正义做点事。”在王文志简单平实的话语背后,要付出的努力和要面对的困难,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由于工作的性质比较辛苦和危险,我的家人也会担心我,但是他们觉得这个职业非常有意义,一直在背后支持着我。”
        提起未来,王文志很坚定地表示他还会继续坚守在调查记者岗位上。“能做多久就做多久,尽全力去做,直到自己做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