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尔阴巧用门的“跳楼”效应
2008年的香港、中国、乃至东南亚市场,最热门的娱乐新闻当属“门”事件。涉及明星数百人以上,其中最引人瞩目之一的当属玉女“张柏芝”。广大人民众对“门”事件的关注程度超越以往任何娱乐新闻,不愧是百年不遇的“超级娱乐事件”。对于这种事件的发生和传播,当事人张柏芝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而是“我行我秀”。不畏“门”的影响,出来复工接拍“洁尔阴”广告,据说片酬大增。“张柏芝广告件事”也引起了圈内圈外的轰动,成为了议论的话题。
洁尔阴为什么在这个所谓的“不雅”事件中寻张柏芝做代言,并且处于“风头浪尖”上做广告。本人从营销观点来看,这又是一次“超级营销”,厂家很会抓住这种百年不遇的机遇,可以称的上“嗅觉”灵敏,善于“借势”。我把这种借势的营销称之为“跳楼效应”。对张柏芝和洁尔阴而言,双方都是在利用“跳楼”。
我要跳楼了——选择了事件营销
林志玲内衣广告禁播事件“门”本来就是个爆炸性很强的事件,而张柏芝又是事件的主角之一,所以,洁尔阴选择张柏芝做代言是在“借势”。在商业圈内,对于明星的利用,有句话叫做“红才有绯闻,有绯闻才能红”。门没有让张柏芝选择沉默的“”,而是选择了制高点“跳楼”。公开接拍广告,没有逃避。我称之为这种方式为“跳楼”。
“我要跳楼了”的声音(接拍洁尔阴广告)一喊出,随之而来的媒体记者、公众眼球、各路专家、政府名流
等,都会引起关注。对张柏芝而言,人气又“火”了一把。如果不去“跳楼”,别人不会关注你,最后甚至忘掉你。张柏芝利用此次“拍广告”赚足了人气和财气。
洁尔阴看到张柏芝要”跳楼”(拍广告),立马派人送去关心和关爱,也算是做点公益活动。
看来这次做的还非常成功,大家又开始议论“张柏芝和洁尔阴”了,品牌知名度提高了,也算是“张柏芝得道,洁尔阴升天”。这种手段的传播,使洁尔阴品牌的点击率和关注率实现了飞速提高,洁尔阴的广告下载实现了每天数万条,也算是堪称“超级营销”。洁尔阴也在“跳楼”,吸引公众眼球。
我要死的光荣——选择了品牌包装
在电影《大腕》里面,泰勒的葬礼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营销,整合一切资源来传播,使广告的利用达到了“经典”程度。洁尔阴就像是《大腕》里面的一广告商,利用张柏芝的名气来赚人气,来推动品牌知名度和关注度。
张柏芝在“门”事件中,没有做缩头乌龟,而是光荣的跳楼(拍广告)。让人产生各种猜测和议论,成为饭前饭后的“娱乐新闻”。这是一种高明的处理方式,就像决前的犯人一样,死也要“换好衣服、吃好饭,不能落得没人看”。张柏芝要包装自己,证明自己,就算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也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我的价值。
此时,洁尔阴出现了,聘请张柏芝做代言人。从产品属性来看,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凭借“门”事件,代言人与产品的结合还是非常吻合。大家关心洁尔阴为什么请张柏芝做代言,会不会影响洁尔阴将来的品牌形象。这是从门事件的道德方面来分析,张柏芝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看完这场“门——张柏芝——洁尔阴”的关系后,会发现,没有门,洁尔阴根本不会这么“火“。
洁尔阴利用张柏芝就像《大腕》一样,尤优和路易王利用泰勒想发大财。企业利用泰勒做植入式广告,看重的是泰勒是“大腕“,名气大,影响大,获得的利益也大。所以,对洁尔阴而言,看到这种“事件”后,即使你将要身败名裂,我也要牢牢抱住你,发挥你的价值,利用最后的”惊人一跳”。
作为一个企业和名人来讲,对于这种事情的处理和看待,只能“旁观者迷”。作为品牌的营销来看,事件营销讲究的是机遇性、短暂性、巧合型、实效性,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勉强其次。
洁尔阴敢于聘请张柏芝做代言,关键的是看透了市场的营销,消费者对张柏芝会有一定程度的个人看法,但最终完全决定不了购买的主动性。因为产品是根本,消费者最关心产品。
洁尔阴只不过是在利用“门”事件提高产品曝光度,品牌曝光度,张柏芝是一个传播的载体。洁尔阴的品牌影响力扩大了,张柏芝的广告片酬提高了,“门”对他们来讲,都是一场主动把握的事件营销。
“门”三年后或者两年后就过去,人们不再关心和追究张柏芝,但在洁尔阴的品牌发展史上,“门——张柏芝”事件的确起到了助火器的作用。这种“跳楼效应”对两者来讲,都是一次品牌提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