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兴聪、李芸香家的三张照片
作者:暂无
来源:《廉政瞭望》 2018年第4期
作家沙汀有本《雎水十年》,讲的是他在那里躲避国民党追捕的故事,泉水河自龙门山的高川乡往下游奔腾到雎水,最终汇入涪江。高川乡是绵阳安州区最偏远的乡镇,距离“5·12”地震过去了十年,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翻天覆地的变化。
林兴聪李芸香夫妇所住的穿斗木架的小楼正位于雎水之旁的甘沟村,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耀眼。遇到关系好的,林兴聪会带人上二楼,眺望一下不远处的青山。等你还来不及欣赏时,他又悄悄打手势让妻子去摘几个“丑柑”,然后亲自塞到你怀里。
“全家福”:五个老人三个娃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
“5·12”地震中,林兴聪失去了妻子,同村的李芸香失去了丈夫,两人后来走到了一起。林兴聪自小就失去了双亲,但现在却需要赡养五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
“李芸香的父母是法定义务吧,但她前夫的母亲一个人孤苦伶仃,不能不管吧。还有,前妻的父母也得管。”村党支部书记老王说到,此外,还有三个孩子。
修房子,成了当时林兴聪最迫切的事情。李芸香说,老林一定要修个木头房子,不用一颗钉子的那种,心里才踏实。
政府给高川乡的每家农户拨了1.9万元的建房款,林李是两个家庭组合,领到了3.8万元,另外他还获得了3万元的低息建房贷款。但村里人都知道,这点钱还远远不够,林家这个木房子陆陆续续盖了3年。“钱不够,只能攒一点建一点。”林兴聪回忆,一开始全家所有收入就是靠自己种树。
他喜欢在两个热水瓶里直接泡自产的“白茶”,另一个盛白开水。“就怕有人喝不惯,其实这白茶味道很纯,可惜没有一个品牌,只有论斤卖,就五十块。”
不过,茶叶如今并非林家的主业,而是院子里的几株“植物”。林兴聪说,这不是花草是中药,学名“赤芍”。
“赤芍的行情现在是3.5元一斤,但是草药这种东西不好说,时涨时跌,也不晓得卖的时候能卖多少。”林兴聪顺手摸出自己的手机,选了一张照片,“看,赤芍长大就是这个样子。”
李芸香忆起,当时种植赤芍是自己母亲去场镇上卖油,就顺手采了些山上野生的赤芍,林兴聪看了以
后觉得“比较好种”。
对于林兴聪来说,虽然种中草药周期很长,但也是一笔买卖,自己家在山上百十来亩的林地都换成了赤芍。
“当时修房子想到家里的三个娃儿和老人就修多了,去年最小的娃娃结婚后,家里空荡荡的。”林兴聪挠了挠头,面对这么多的空房间,林兴聪突发奇想干起了“私房菜”。
地震之前,林兴聪几乎不会进厨房的,现在很多人因为林兴聪的“林氏山腊肉”和“林氏土鸡”而来。
“多的时候一天就有7、8桌,都是和老婆子一起做。”林兴聪身子朝前靠了靠,说到,“有时候还拔些野菜,他们上山看花看雪景,我们就在这里做饭。”
其实,来的客人大多是林家的朋友,不过仍需要提前预定。但林兴聪有着更宏大的规划:听说附近要建滑雪场,客人多了,就让子女也回来帮忙,一起把“私房菜”做成当地的旅游特。这不,他在家中就养了18头猪,除了自己家吃以外,其余的都是专供“私房菜”。
出镜照:生涩的名人
“餐厅”四周,挂着两幅装裱的“画”,一幅是水墨画,一幅是十字绣。问起这些“画”的来历,林兴聪脸上
稍有微红:“十字绣那个是自家老婆子为了纪念‘5·12’绣的,那个山水图是今年参加农民春晚时,画家刘井路赠予自己的。”
和名人接触,成为了林兴聪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些年各种奖励和荣誉迎面而来,让林兴聪感到受宠若惊,在他看来,“我又没干什么石破天惊的大事,就过普通日子。”
一开始,参加的活动,他根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是被拉着走,坐飞机、坐专车。尤其是每个“5·12”纪念日前后,采访就络绎不绝,林兴聪也只是觉得,每次面对采访,有啥说啥就好。
李沁林申假戏真做 屋里挂着林兴聪之前在东方卫视录节目的照片,眼睛一直瞅着舞台,一只手拿着话筒,另一只手不知该放在哪里,现在的林兴聪接受采访时,面带笑容,身子斜靠在沙发上,侃侃而谈。
“不过,成为名人也有好处。”林兴聪说,自己有机会见到很多央视的“名嘴”了,还和董卿一起吃过盒饭,她一点架子也没有,很好聊。
林兴聪缓缓地说,随后的几年,偶尔也在北京和上海间穿插,“名人也是人,也就像和你们聊天一样,有啥子说啥子,很多节目也有流程,让干啥子就干啥子。不过我知道自己的身份,事后从来不主动去打扰别人。”
屋内陈设着简单的家具,靠近墙壁的地方上有一个简易的木板搭起的书架,上面陈列着他的工作资料。
震后第三年,林兴聪当上了村里的文书,平日还要兼顾村里的工作。
村党支部书记老王说:“村里是省级的贫困村,有497人,林兴聪只有每天天不亮就去山上干活,晚上回来还要搞资料,经常是晚上一两点。”
“安州区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对口联系甘沟村,每个月都会下来两三次指导工作;安州区安监局和中医院都是这里的扶贫帮扶部门,每周都会来一次,今年要实现脱贫。”老王补充到。
这十年来,林兴聪的勤劳都印刻在了他双手上,他的手指短而粗壮,关节处骨骼更为突出,老茧布满整个手掌,圆圆的指头肚儿,就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
“结婚照”:爱要怎么说出口
二楼的左手边,是林兴聪待客的“包厢”,右手边就是主人的卧室。
卧室只容得下一张双人床和一个衣柜,床头挂着的是林兴聪和李芸香的结婚照,照片中的他们满脸笑意。
李芸香回忆,震后,看到林兴聪用矿泉水擦拭着他当时遇难妻子身上的血迹,给她换衣服,花了2000多元买上好的棺材将妻子埋葬,觉得这个人重情重义。
林兴聪看到李芸香主动帮助安置点做饭,时常会因为亡夫默默流泪,认为李芸香贤惠善良,重感情。
有一次,村干部在板房社区,给家家户户分发煤气罐的时候,李芸香恰巧不在,热心的林兴聪表示可以代领,周围人便开起他的玩笑,“怎么着,有想法了?”经过几个月接触,林兴聪表白了,说:“我虽然没有钱,还有老人和孩子,但是我愿意和你一起撑起一个家,照顾彼此的老人和孩子。”
就这样,他们结成了安州区第一个震后重组家庭。看到李芸香替自己洗衣做饭,林兴聪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李芸香忆起,结婚的头两年,林兴聪去云南考察,还给她带回来一个手环,觉得自己的林大哥还是很浪漫的。她从没问过到底值多少钱,只是自打戴上后,就从没舍得从手腕上摘下。林兴聪则说:“我和老婆子过了这十年,从未红过一次脸。”
婚前的林兴聪是“被照顾习惯了”,也很少打理家中事务,婚后除了家中重活以外,更多的时候也与妻子一同打理家务。妻子李芸香也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十字绣”,最近就绣了一幅六米长的《清明上河图》。虽然只有乡政府来跟家里了解情况时买过几张,其他的都只能装裱好挂在家里,但林兴聪非常看好妻子的手艺,给她买了不少原料回来。
透过卧室的窗外,看到妻子前夫的母亲在院子里缓缓地踱步,林兴聪摇了摇头说:“地震三周年的时候,还带着他们五位老人一起去欢乐谷耍过,当时还是多精神的。”
现今,林兴聪家只有李芸香前夫的母亲和他们一同生活,其余的四位老人已经单过,可是每遇农忙时节,或者老人家里有苦活累活,林兴聪一直都是“主动请缨”,十年来始终如一。
李芸香婚后带来的小儿子,最依赖林兴聪,每遇事情,总会林兴聪商量。林兴聪面露笑容说到:“昨天他才看完我刚走”。让林兴聪最为高兴的事情就是一家人坐在桌子旁的“沙龙”。林兴聪指着客厅的桌子说,“我们一家人过年过节只要回来就会一起摆嘛,说点家里的事情,咋子发展,咋子生活。”林兴聪说起家中的生活,眼中总能闪过难以掩饰的柔情。
家庭的和谐,让村里的很多人都觉得林家家风很好。每当有人问到此处,林兴聪就眉头紧蹙,右手搓了搓左手的掌心:“确实没得啥子写在白纸黑字上的家规嘛,就是和子女摆嘛,本分做人、踏实做事,遇到事情相互忍让、包容,善待老人,对待同村的邻居也要和和睦睦。”
林兴聪多为别人考虑,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这从最后和他互留电话时的一个细节中得到印证,他因为不善于智能手机的操作,又怕对方等着自己输入号码时间太久,顺手拿出上衣口袋的笔,把记者的号码写在了手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