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的剧情简介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林道静为了寻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新中国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极一时之盛。这些作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
林道静为了寻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新中国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极一时之盛。这些作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
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流传至今。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黑暗的年代,世道离乱,人的尊严和生命比纸还贱。拥有悲苦人生的中学生林道静(谢芳 饰)一度试图蹈海自杀,关键时刻却被来自北大的余永泽(于是之 饰)救下,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曙光和转机。因不满校方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林愤而辞职,辗转来至北平见到了余永泽。几经周折与磨难,两个有情人终于走到一起。无奈随着局势的风云变幻和长时间近距离的相处,林和余二人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在一次集会上,林邂逅共产党人卢嘉川(康泰 饰)
,她从对方手中得到许多进步书籍,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也让她恍如大梦初醒一般,渐渐明了存在于世的意义,以及人生奋斗的方向。从此,林道静走上了一条极不平凡且充满危险和考验的革命之路……
本片根据杨沫的同名自传体长篇小说改编。
本片根据杨沫的同名自传体长篇小说改编。
杨沫著的小说《青春之歌》被改编为电影,在五六十年代的荧屏上,可谓也创造了一个及其不错的票房。影片讲述的:一方面是以女主角林道静的思想变化作为主线,讲她是怎么由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一名无产阶级斗士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以路过她生命中的三位男士为主线的感情历程。之所以题目对他们用了“英雄”一词,虽不乏浪漫也确实是有理可循、有据可考。
首先是,北戴河波涛汹涌的夜晚,余永泽——“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出现了。他奋起救下跳海寻死的林道静,给了她活下去的温暖。林道静是被家庭包办婚姻逼得逃出投奔她表哥的。没想到她表哥已不知去向,却被学校里的教员利用,起了歹意。生命无望的她,走投无路的她在此刻,遇到余永泽,真乃幸事。不管后面怎样,起码这第一位救了她的生命,称得上“救美英雄”。
原著里有关于林道静心理的一段描写:“当他俩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谈话着。林的心
首先是,北戴河波涛汹涌的夜晚,余永泽——“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出现了。他奋起救下跳海寻死的林道静,给了她活下去的温暖。林道静是被家庭包办婚姻逼得逃出投奔她表哥的。没想到她表哥已不知去向,却被学校里的教员利用,起了歹意。生命无望的她,走投无路的她在此刻,遇到余永泽,真乃幸事。不管后面怎样,起码这第一位救了她的生命,称得上“救美英雄”。
原著里有关于林道静心理的一段描写:“当他俩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谈话着。林的心
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一种绝处逢生的欣幸”。
林道静是喜欢文学的。余永泽跟她谈文学,使林道静觉得余永泽真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当时林道静是没有什么人、什么地方可以依附的。余永泽的家里在当地恰好有势有财。而他本人,素来小心谨慎,处事稳健,还善于辞令。他给这位第一次看上就爱上了的姑娘,无论心里上还是物质上都提供了绝对的保障。
到后来,林道静离开北戴河来到北平。这算是她的第二次出走。为了不屈服于苟且偷安的学校政策,压抑自己的爱国之情,她离开了。在这个时候,她已经遇到了卢嘉川,感受到了他那与众不同的感染魅力。也是卢嘉川使她从懵懂中明白了,不愿受压迫的人儿,就算手无寸铁,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宣传爱国,唤起人心。
来到北平,工作处处碰壁的林道静,被余永泽给与的爱所感动,与他同居。因为看到过封建家庭所带来的痛苦,母亲的境遇是那么悲惨。所以在她心中,是否结婚并不重要,只要是真心就行了。同居后林道静的生活,如果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是很美满的了。起居不愁没房子,吃饭不愁盐米油柴,老公还特会心疼体贴自己,哄自己开心。攀上了胡老,老公前途也越来越光明。可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林道静此人本身,是渴望自由,不甘平凡的生活,关心国事、有强烈爱国心的一人。随着除夕夜晚,魏三大伯的闯入,点起了第一次导火
林道静是喜欢文学的。余永泽跟她谈文学,使林道静觉得余永泽真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当时林道静是没有什么人、什么地方可以依附的。余永泽的家里在当地恰好有势有财。而他本人,素来小心谨慎,处事稳健,还善于辞令。他给这位第一次看上就爱上了的姑娘,无论心里上还是物质上都提供了绝对的保障。
到后来,林道静离开北戴河来到北平。这算是她的第二次出走。为了不屈服于苟且偷安的学校政策,压抑自己的爱国之情,她离开了。在这个时候,她已经遇到了卢嘉川,感受到了他那与众不同的感染魅力。也是卢嘉川使她从懵懂中明白了,不愿受压迫的人儿,就算手无寸铁,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宣传爱国,唤起人心。
来到北平,工作处处碰壁的林道静,被余永泽给与的爱所感动,与他同居。因为看到过封建家庭所带来的痛苦,母亲的境遇是那么悲惨。所以在她心中,是否结婚并不重要,只要是真心就行了。同居后林道静的生活,如果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是很美满的了。起居不愁没房子,吃饭不愁盐米油柴,老公还特会心疼体贴自己,哄自己开心。攀上了胡老,老公前途也越来越光明。可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林道静此人本身,是渴望自由,不甘平凡的生活,关心国事、有强烈爱国心的一人。随着除夕夜晚,魏三大伯的闯入,点起了第一次导火
索,使林道静外出意外重逢了卢嘉川,慢慢慢慢的,在这些具体问题中,林道静和余永泽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不可调和。
用小说里的话说,就是:“迷人的爱情幻成了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退去了它完美的颜。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了”。
林道静觉得余永泽不像他以前所想的那么美好,他原来自私、平庸,只重琐碎生活。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间面前已全部消失。
那么,余永泽呢?他苦心经营的温暖的小窝,眼看女主人的心往外飞着,无法阻挡。他也只好选择了让步。二人的结局,实乃志不同道不合。民族危亡的关头,只爱文学实在无法满足女主角心中“英雄”的形象。
另外一位,同样的北大学生、革命青年卢嘉川,在林道静的心里萦绕了许多年。从初始的启蒙到重逢的开导,林道静对于革命,对于共产党,对于所处的社会形势等等一切理解,卢嘉川都可说功不可没。他有爽朗的谈吐,潇洒不羁的风姿,诚恳、机敏、活泼、热情,更重要的是,他爱国,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保全一己者。他有作为,他站在学生运动的前端,领袖般的让人敬仰。在再也不是那个初来乍到,已略有成熟的林道静心里,这才是她真正的英雄。甚至为了革命,为了救祖国人民于受苦受难中,他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林道静为了
用小说里的话说,就是:“迷人的爱情幻成了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退去了它完美的颜。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了”。
林道静觉得余永泽不像他以前所想的那么美好,他原来自私、平庸,只重琐碎生活。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间面前已全部消失。
那么,余永泽呢?他苦心经营的温暖的小窝,眼看女主人的心往外飞着,无法阻挡。他也只好选择了让步。二人的结局,实乃志不同道不合。民族危亡的关头,只爱文学实在无法满足女主角心中“英雄”的形象。
另外一位,同样的北大学生、革命青年卢嘉川,在林道静的心里萦绕了许多年。从初始的启蒙到重逢的开导,林道静对于革命,对于共产党,对于所处的社会形势等等一切理解,卢嘉川都可说功不可没。他有爽朗的谈吐,潇洒不羁的风姿,诚恳、机敏、活泼、热情,更重要的是,他爱国,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保全一己者。他有作为,他站在学生运动的前端,领袖般的让人敬仰。在再也不是那个初来乍到,已略有成熟的林道静心里,这才是她真正的英雄。甚至为了革命,为了救祖国人民于受苦受难中,他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林道静为了
这位英雄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虽然直到离开余永泽,得不到卢嘉川的消息,她才直面这份感情,肯定的说自己以前不懂爱。对卢嘉川这样的人,她才是爱。
如果说卢嘉川对林道静指出,参加革命是为了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而不仅仅是为了逃避自己平凡的生活,去当一个了不起的英雄。那么,江华的出现,才真正的、更实际的点醒林道静,要接近农民、了解农村。革命工作不能脱离人民。因为林道静之前的理解里,革命是知识分子的事,没想到原来工人、农民,更广大的无产阶级都拥有革命的力量。
江华,原来就是北大的李孟瑜。他是大学生同时也是工人。比起卢嘉川来,他更稳重,更有城府。不过,他是那种很容易被淹没在人里的人,不会特别出彩,扎眼。但日久相处下来会发现他踏实、有魄力、坚毅果决,会有很强的依靠感。那个时候,只不过林道静和李孟瑜没有相识的机会。否则,她就会知道,当时领导学生运动,像卢嘉川这样的人物并不特别、罕见。而江华此时出现在农村教学的林道静面前,也再合适不过。她需要更成熟的人儿来指引、相伴。林道静和江华在一起是做了许多革命的具体工作的。发动、组织农民搞麦收斗争。被捕后不投降屈服入狱一年。出狱后继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领导学生运动。李孟瑜对于林道静,与其说英雄,倒不如直接叫归宿。
做女人难,做有理想的女人更难。不同时期,在林道静生命里出现的三个不同的英雄,也
如果说卢嘉川对林道静指出,参加革命是为了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而不仅仅是为了逃避自己平凡的生活,去当一个了不起的英雄。那么,江华的出现,才真正的、更实际的点醒林道静,要接近农民、了解农村。革命工作不能脱离人民。因为林道静之前的理解里,革命是知识分子的事,没想到原来工人、农民,更广大的无产阶级都拥有革命的力量。
江华,原来就是北大的李孟瑜。他是大学生同时也是工人。比起卢嘉川来,他更稳重,更有城府。不过,他是那种很容易被淹没在人里的人,不会特别出彩,扎眼。但日久相处下来会发现他踏实、有魄力、坚毅果决,会有很强的依靠感。那个时候,只不过林道静和李孟瑜没有相识的机会。否则,她就会知道,当时领导学生运动,像卢嘉川这样的人物并不特别、罕见。而江华此时出现在农村教学的林道静面前,也再合适不过。她需要更成熟的人儿来指引、相伴。林道静和江华在一起是做了许多革命的具体工作的。发动、组织农民搞麦收斗争。被捕后不投降屈服入狱一年。出狱后继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领导学生运动。李孟瑜对于林道静,与其说英雄,倒不如直接叫归宿。
做女人难,做有理想的女人更难。不同时期,在林道静生命里出现的三个不同的英雄,也
未尝不标志着林道静思想历程的三次转变: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向党靠拢的申请共产党的积极分子,再到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共产党,无产阶级斗士。林道静从家里出走那天,绝没有想到自己只是依着自己的心来走,会走的这么远。不做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不做靠别人养着的娇妻,不做单纯的书虫或女明星,不做投降叛敌的叛徒。其实,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样柔弱的一位女子,会有这么坚强的心。
百年讲堂以建国六十周年的名义放映当年的建国十周年献礼片《青春之歌》,我不太了解这部电影,但印象中是部名片。我其实就是对“青春”来劲,冲着个片名就来看了。和预想中的差不多,这部电影的上座率明显很低,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嘛,大家多少都有偏见,觉得肯定不会好看。
我对那阵子的电影倒是没有偏见的,甚至中四人帮授意拍的片子也特地来观摩过。但不是说我对电影就是没有偏见的了,比如港片我就不多看。只不过呢,我这偏见属于少数年轻人的偏见,对于所谓革命电影的偏见,大概是多数年轻人的偏见吧。
再说起十七年电影,我觉得小时候对它们怕是存在潜意识里的偏见的。因为我能确认儿时看过的十七年电影有且仅有三部:看过X遍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加上一部响应学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号召而看的《狼牙山五壮士》。至于同龄人会津津乐道的《小兵张嘎》、
我对那阵子的电影倒是没有偏见的,甚至中四人帮授意拍的片子也特地来观摩过。但不是说我对电影就是没有偏见的了,比如港片我就不多看。只不过呢,我这偏见属于少数年轻人的偏见,对于所谓革命电影的偏见,大概是多数年轻人的偏见吧。
再说起十七年电影,我觉得小时候对它们怕是存在潜意识里的偏见的。因为我能确认儿时看过的十七年电影有且仅有三部:看过X遍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加上一部响应学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号召而看的《狼牙山五壮士》。至于同龄人会津津乐道的《小兵张嘎》、
《鸡毛信》和《闪闪的红星》这类儿童片,我大概是都没看过的,或者说是看了没看下去的。
我甚至还印象深刻地记得小学二年级的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严肃地讨论过一个问题:“电影中的结局都是好人胜利,坏人完蛋,都是解放军消灭了反动派。那我们长大了是会变成好人还是坏人呢?如果我们变成了坏人,是不是就改不了了呢?”我对此有些焦虑,变坏了怎么办?
固定的模式,大抵是十七年电影留给人们最刻板的印象。可是,我这么把中国电影一路看到现在有两百多部了,也没觉着如今的电影本质上有多大的改观呀。而人们的偏见一旦形成,往往就难以改掉,反而是不断加以强化。我觉得我们可以试图着去理解那个时代,就如同我们正理解着这个时代一样,去静静地看看它吧。读懂旧人,是为了更好地做新人。
十七年电影从来就不是只有革命题材,它也有那个时代的生活片,那个时代的爱情片,那个时代的科幻片,那个时代的笑声,那个时代的性感,甚至那个时代的吻。现在我们反而观之,觉得那种给正面人物打全光、反面人物打脚光的手法实在拙劣,觉得那种听上去硬生生得简直有些后现代味道的对白令人笑场。可如果我们去接触一下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一些真实影像,我们却发现如今看来着实别扭的方式,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艺术高于生
我甚至还印象深刻地记得小学二年级的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严肃地讨论过一个问题:“电影中的结局都是好人胜利,坏人完蛋,都是解放军消灭了反动派。那我们长大了是会变成好人还是坏人呢?如果我们变成了坏人,是不是就改不了了呢?”我对此有些焦虑,变坏了怎么办?
固定的模式,大抵是十七年电影留给人们最刻板的印象。可是,我这么把中国电影一路看到现在有两百多部了,也没觉着如今的电影本质上有多大的改观呀。而人们的偏见一旦形成,往往就难以改掉,反而是不断加以强化。我觉得我们可以试图着去理解那个时代,就如同我们正理解着这个时代一样,去静静地看看它吧。读懂旧人,是为了更好地做新人。
十七年电影从来就不是只有革命题材,它也有那个时代的生活片,那个时代的爱情片,那个时代的科幻片,那个时代的笑声,那个时代的性感,甚至那个时代的吻。现在我们反而观之,觉得那种给正面人物打全光、反面人物打脚光的手法实在拙劣,觉得那种听上去硬生生得简直有些后现代味道的对白令人笑场。可如果我们去接触一下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一些真实影像,我们却发现如今看来着实别扭的方式,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艺术高于生
活,在电影里拔高了一些罢了。
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当年去看《青春之歌》的时候,恐怕不可能频繁笑场,以致眼神游离,他们就那么津津有味地看着,说不定,还抹起了眼泪。如果说那时的电影大多源自生活,其实反过来电影对生活的介入更大。也就很难说清是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还是银幕上的形象改变了人们的言行举止。
其实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大都是有原型的,女主角的原型就是作者杨沫本人,而片中那个电影明星有着她妹妹白杨的影子。传说周总理饶有兴致地看完此片后,把本来由陈伯达扣上的小资情调的帽子给掀了:“很真实,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走上革命道路的呀。”
嗯哼,这么一部在我们现在看来挺马克思挺革命挺硬的电影,居然在当时还被不少人觉得有点软呢。时代变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浪漫主义,那个革命腔和文艺腔脱口而出的时代,那个下海救人也还要潇洒地甩掉手上的伞的时代。这更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
我在此褒奖着这部电影,但我承认,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也有点看不下去了。我觉得这就是一部挺中规中矩的电影,剧情渐渐展开,人物渐渐转变,既没有什么多余的,也没有什么缺失的,于是看到两个小时的时候,不自觉地希望它应该结束了。
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当年去看《青春之歌》的时候,恐怕不可能频繁笑场,以致眼神游离,他们就那么津津有味地看着,说不定,还抹起了眼泪。如果说那时的电影大多源自生活,其实反过来电影对生活的介入更大。也就很难说清是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还是银幕上的形象改变了人们的言行举止。
其实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大都是有原型的,女主角的原型就是作者杨沫本人,而片中那个电影明星有着她妹妹白杨的影子。传说周总理饶有兴致地看完此片后,把本来由陈伯达扣上的小资情调的帽子给掀了:“很真实,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走上革命道路的呀。”
嗯哼,这么一部在我们现在看来挺马克思挺革命挺硬的电影,居然在当时还被不少人觉得有点软呢。时代变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浪漫主义,那个革命腔和文艺腔脱口而出的时代,那个下海救人也还要潇洒地甩掉手上的伞的时代。这更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
我在此褒奖着这部电影,但我承认,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也有点看不下去了。我觉得这就是一部挺中规中矩的电影,剧情渐渐展开,人物渐渐转变,既没有什么多余的,也没有什么缺失的,于是看到两个小时的时候,不自觉地希望它应该结束了。
在继续,于是我思想继续游离了一下。我想起本片导演之一的陈怀恺,他的儿子叫陈凯歌,于是我就想起了《梅兰芳》。那也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片子,剧情零碎,甚至连起伏都不太大,以至于我觉得哪个情节都可以用来剧终,在电影院里不断地看表。这么一想,我也就沉下来了,视线回到了银幕里。
下的三分之一也确实显得精彩了些。终于,银幕上打出了许久不见的“完”字。掌声响起,或许是例行公事,致敬者也有之吧,我倒是由衷地鼓了两下。至少在昨天看完《高考1977》的时候,我是没有击掌的。起身时,我就闪起一个念头,老子比儿子强。再念及老子作为《霸王别姬》的艺术指导,不由得啧啧了两下。
其他方面我就都不说了,比如摄影和构图。据说这片子当年拍摄用的是最好的胶片,反正五十年后我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确实相当精美。我只想说说故事本身。这电影往邪恶了说,就是非常成功的政治宣传片,因为它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实实在在地讲故事讲明白了为什么女主角会由一个小资向布尔乔亚再向共产党员的转变,以及她身边那原本钻在故纸堆里不问政治的一家人是怎么选择了和她一起走向游行队伍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背后的“逻辑”自然合理,不需要把概念灌输给观众。
想想现在的好多电影,一两个小时下来,连个故事都讲不明白,或者人物太苍白。再想想
下的三分之一也确实显得精彩了些。终于,银幕上打出了许久不见的“完”字。掌声响起,或许是例行公事,致敬者也有之吧,我倒是由衷地鼓了两下。至少在昨天看完《高考1977》的时候,我是没有击掌的。起身时,我就闪起一个念头,老子比儿子强。再念及老子作为《霸王别姬》的艺术指导,不由得啧啧了两下。
其他方面我就都不说了,比如摄影和构图。据说这片子当年拍摄用的是最好的胶片,反正五十年后我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确实相当精美。我只想说说故事本身。这电影往邪恶了说,就是非常成功的政治宣传片,因为它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实实在在地讲故事讲明白了为什么女主角会由一个小资向布尔乔亚再向共产党员的转变,以及她身边那原本钻在故纸堆里不问政治的一家人是怎么选择了和她一起走向游行队伍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背后的“逻辑”自然合理,不需要把概念灌输给观众。
想想现在的好多电影,一两个小时下来,连个故事都讲不明白,或者人物太苍白。再想想
好多导演拍不好电影拿审查说事儿拿分级说事儿。十七年电影时代的电影审查该比现在凶险多了吧,那时候也基本上就一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可拍出来的电影的整体水平怕还真不比现在的差呢。
进步当然是有的,可如果这进步的幅度还跟不上思想解禁的速度的话,那症结到底在哪里呢?还是从艺术的根子上原因吧。曾经在资料馆看过女主角谢芳主演的大毒草《早春二月》,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彪悍。之前的氤氲空气里它就是活生生的长出了这样的奇葩!奇怪吗?不奇怪。是历史沉默太久了,观众的偏见就更甚。
看完《青春之歌》我感到有些愉悦,就索性写了这么些话儿。如果你不能把它当作一部优秀的电影,那么你也不妨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文本,借此走近那个我们一知半解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时代。那是1949年到1966年,中国电影的十七年,更是中国人的十七年。
进步当然是有的,可如果这进步的幅度还跟不上思想解禁的速度的话,那症结到底在哪里呢?还是从艺术的根子上原因吧。曾经在资料馆看过女主角谢芳主演的大毒草《早春二月》,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彪悍。之前的氤氲空气里它就是活生生的长出了这样的奇葩!奇怪吗?不奇怪。是历史沉默太久了,观众的偏见就更甚。
看完《青春之歌》我感到有些愉悦,就索性写了这么些话儿。如果你不能把它当作一部优秀的电影,那么你也不妨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文本,借此走近那个我们一知半解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时代。那是1949年到1966年,中国电影的十七年,更是中国人的十七年。
开头惊涛拍浪,致敬《西游记》。开头林道静跳河被余永泽救下,致敬《十字街头》。 前半部分林道静和余永泽结婚同居最终分道扬镳,致敬《伤逝》。 卢嘉川给林道静一堆书要她读,致敬《鹿鼎记1》。 林道静穿着旗袍半夜出门天光回家,致敬《神女》。 林道静与胡梦安边交谈边从屋内瞬移到屋外,致敬一切梅里爱的短片。 林道静在农村考察农民生活并回来写日记,致敬《乡村牧师日记》。 林道静离开农民家穿过麦田,致敬《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农民麦收起义,致敬《我是古巴》。 林红慷慨赴刑场,致敬《烈火中永生》。 虽然一次次被现实无情地打碎,理想却不因自身的稚嫩、单纯和义无反顾而显得可笑。相反,更觉其难能可贵。
其中有些资料是关于杨沫《青春之歌》的长篇小说和历史背景介绍的。多看些背景资料对理解影片有益,我想。我一篇篇看,电影一幕幕在脑中重新上演,我也逐渐走入革命者大气凛然、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精神世界里。 “比如影片在完成林道静战胜个人英雄主义、与旧我决裂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刻划了她的引路人-卢嘉川的形象:英勇顽强、沉着机智、宁死不屈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当他被捕后,林道静打开他的小包,里面是党的宣传品,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引导她革命的卢嘉川。卢就义时,镜头是林道静深夜张贴革命标语的特写。这组镜头展现了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场面,卢嘉川倒下,成长的林道静站了起来...”看到这段文字,我一下子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谢芳个人资料《青春之歌》读后感《青春之歌》为读者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大批爱国主义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参加举行大游行、请愿、示威等活动的场景,细致的雕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将各种知识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过程清
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主人公林道静,为了反抗 “花瓶”、“没有灵魂的傀儡”和依靠别人的供养过日的命运,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在革命者的帮助下成为了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作品中的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是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在曲折艰难的道路行走中,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的代表。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由于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因此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的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强、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马的坚持。在相同的年龄段,我们的青春却和她的有着极大的差别,她的青春在精神
作品中的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是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在曲折艰难的道路行走中,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的代表。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由于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因此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的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强、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马的坚持。在相同的年龄段,我们的青春却和她的有着极大的差别,她的青春在精神
与困苦的洗礼下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 其实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自己的挫折与不顺,只是有的人在挫折中站了起来,有的人就如脆弱的玻璃瓶经不起挫折的磨砺。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如此脆弱,又有什么理由沉沦与颓废。青春期的我们有着鸿图之志,
《青春之歌》读后感余永泽是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开场给我们一个很善良正义的形象,可是随着小说的进展,我们看到了他阻碍革命的一面。他自己不支持革命,进而想让林道静也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我们总是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应该沉默。【、可是余永泽却不是这样,他死读书,读死书,只为自己毕业后将去哪工作着急,于是便央求罗大方让罗大方的父亲引荐自己给胡适,好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再后来,我们又看到大部分的同学都南下请愿,抗击军警的暴力,而他却在图书馆研究着古文。对于余永泽我们的批评家从来都是毫不客气,认为这样的人虽于革命无大的危害,但中国人如果都像他那样,那亡国只是迟早的事。《青春之歌》是杨沫50年代的经典作品,小说的格调就是革命,抗击侵略,抵制暴政。书中给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形象,像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革命者,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将自己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惧怕把牢底坐穿,坚强地面对强悍的敌人。同时小说中也有许多反派的人物,像那个胡局长,还有那些特务,当然还有那个党的叛徒戴
《青春之歌》读后感余永泽是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开场给我们一个很善良正义的形象,可是随着小说的进展,我们看到了他阻碍革命的一面。他自己不支持革命,进而想让林道静也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我们总是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应该沉默。【、可是余永泽却不是这样,他死读书,读死书,只为自己毕业后将去哪工作着急,于是便央求罗大方让罗大方的父亲引荐自己给胡适,好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再后来,我们又看到大部分的同学都南下请愿,抗击军警的暴力,而他却在图书馆研究着古文。对于余永泽我们的批评家从来都是毫不客气,认为这样的人虽于革命无大的危害,但中国人如果都像他那样,那亡国只是迟早的事。《青春之歌》是杨沫50年代的经典作品,小说的格调就是革命,抗击侵略,抵制暴政。书中给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形象,像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革命者,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将自己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惧怕把牢底坐穿,坚强地面对强悍的敌人。同时小说中也有许多反派的人物,像那个胡局长,还有那些特务,当然还有那个党的叛徒戴
渝。除去这两种人,就是那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对反动者低头的人。这类人也许经过革命的宣传会加入革命的阵营,也许至死也就是平凡的在世上生活着。我们现在所说的余永泽就是这第三类人。余永泽出生在地主家庭,这并不能够说明什么,毕竟有那么多的地主家庭的青年最后成为了革命的先驱。余永泽生性懦弱这却至关重要,他顺从父母的安排,娶了一个有缺陷的女人做妻子,可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他看到林道静在小村无依无靠,就主动去帮助她,进而两人产生了感情,结为夫妻。可是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参加革命,认为这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关心。他也害怕自己的妻子因参加革命而遭遇什么不测,因此坚决反对。余永泽的懦弱使他不敢向反动的统治者说不,不敢加入革命的队伍,而只能顺着传统的和平的路那样走着。他是中文系的学生,从他待人接物,和林道静讨论文学,我们应该知道他也是有很强能力的人,可是他将他的未来定在了只为个人而生活的那一个狭小的信念中,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自己而工作。我们是否需要激烈的批评呢,我想大可不必,因为有人说,性格决定人生,余永泽生活在一个没有斗志的地主家庭,形成了他懦弱的性格,在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革命年代,他的性格决定他只能沉默。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余永泽背叛林道静,这一点我们应该看到,他没有告密,没有出卖道静的朋友,他只是冷眼旁观着一切,但是一个原则却是不倒向反动派。余永泽的错误在
于没有看到对付黑暗的统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苟活于世,只能碌碌无为。在那个时代,其实像他这样没有革命的人其实是许多的,看过《围城》的人都知道那上面发生的事也差不多就是抗日的时候,可是我们却并没有批评方鸿渐他们不革命,因为那只是一本描写普通生活的书。
其实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大都是有原型的,女主角的原型就是作者杨沫本人,而片中那个电影明星有着她妹妹白杨的影子。传说周总理饶有兴致地看完此片后,把本来由陈伯达扣上的小资情调的帽子给掀了:“很真实,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走上革命道路的呀。”比如摄影和构图。据说这片子当年拍摄用的是最好的胶片,反正五十年后我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确实相当精美。我只想说说故事本身。这电影往邪恶了说,就是非常成功的政治宣传片,因为它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实实在在地讲故事讲明白了为什么女主角会由一个小资向布尔乔亚再向共产党员的转变,以及她身边那原本钻在故纸堆里不问政治的一家人是怎么选择了和她一起走向游行队伍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背后的“逻辑”自然合理,不需要把概念灌输给观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