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金陵首富蒋百万传奇
(2012-01-10 15:58:53)
转载▼
标签:
杂谈
晚清金陵首富蒋百万传奇
 
2010年斥资上亿元修复的南京老城南门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晚清豪宅蒋百万故居,经过一年多紧张的施工,目前,修复工程竣工在即。蒋百万何以能成为晚清南京首富,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近日,本刊记者探访了修葺一新的蒋百万故居,并采访了施工方高淳古建筑公司总经理陶秋亚、南京地方志专家、蒋家后人,力图揭开这位祖籍安徽含山的蒋氏家族因何致富种种谜团背
后的传奇故事。(以上单列导语部分
 
说起蒋百万,老一辈南京人都知道,他是晚清南京首屈一指的巨商,他原名蒋寿山,祖籍安徽含山,因为他太有钱了,南京百姓大多又称他蒋半城,以比喻他富甲金陵,声势煊赫。其位于南京门东的故居,当年是南京著名豪宅,有九十九间半之称。该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徽派民间建筑,南至三条营,东至双塘园,西至陶家巷,北至剪子巷以南。青砖黑瓦绵延百米,层层叠叠,庭院深深,整个宅院从前到后共两开七进院落,占地约5900平方米,院落一进高于一进,最后一进为楼房,取步步高升之意
那么,这位富甲金陵的徽商蒋百万在南京是如何步步高升积累起富可敌国的巨额财富的——
传奇故事之一:太平天国宝藏说流传甚广
蒋百万原名蒋寿山,除了蒋百万蒋半城等称号外,还有个绰号叫蒋驴子。蒋百万生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自幼家中贫寒,他小时候给人家看驴子,后来落了个蒋驴
的绰号,人们往往忘记了他的真名。
蒋半城在咸丰年间,流落南京,依靠给人家看驴子为生。1840年,太平军攻破南京后,蒋半城主动投军。在天将吴如孝军中担任马夫队长,随太平军转战苏浙皖等省。后来,他被忠王李秀成看中,被任命为忠王府驴马总管。
李秀成常年带兵在外征战,很少回天京。蒋百万就留在南京明瓦廊忠王府供职。他与管理天朝圣库的通王吕洪嘉关系很好。1864年,天京城被清军攻陷的前几天,吕洪嘉密令蒋半城带人把十几箱金银珠宝运往城西的清凉山埋藏起来。蒋半城完成任务后,就随一支太平军骑兵突围出城,而吕洪嘉一家则死于清军屠刀之下。
两年以后,蒋百万从苏北回南京,以经商为生,一天,他取出只有他自己知道埋藏地点的金银珠宝,这成了蒋百万发家的原始资本。他利用这笔资本在闹市区三山街买了两三家店铺。规模较大的是永福记绸缎铺。
蒋百万做生意注重信用,手腕灵活,加上资金雄厚,几年时间就取得了成功,后来,他又盘下水西门、朝天宫等处十几家店铺,经营范围从南北土特产、中药材、布匹、鞋帽到来自广
东的洋货,约有千余种,很快积累了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清末南京的首富。南京民间俗称他蒋半城,意即他的资产能买下半个南京城。
 
传奇故事之二:买下李渔的芥子园做蒋家豪宅的后花园
成为巨贾后,蒋寿山大兴土木,广置房产,除三条营的豪宅外,据记者的挚友,南京著名文化学者王炳毅先生研究考证,当年,蒋寿山家族在南京还有一处豪宅,在南京太平巷50号。(现已不存,原址上已矗立起太平商场新大楼)蒋家的这座宅院院墙很高,墙壁为杏黄,它傍着太平路,占地十余亩,宅院有五进,有房几十间,曲廊环绕,甚是宏伟,后院还有荷花池,假山石、古树和花园。清代末年南京的太平路一带是南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寸土寸金,蒋寿山能在此建筑如此豪宅,其资产雄厚,可见一斑。
蒋百万被清廷封为四品官后,还买下了相邻的一个名为芥子园的私家花园,翻修成 “蒋府的后花园。明月楼李嘉诚
芥子园因清代戏曲家李渔及其《芥子园画谱》而蜚声海内外,是一座在我国园林史占有重要
地位的名园,曾有南京园中之王的美誉。据记载,李渔也是一位建筑师,曾在老家开沟筑坝,引水环绕村庄,现在遗址还在村里人至今受益,后人称其李渔坝
李渔后来在南京营建的芥子园因为地仅3亩,形状微小如同芥子,所以取名芥子园。财大气粗的蒋百万买下芥子园当作自家的后花园,并建有歌台月榭俘白轩等亭台楼阁,但该园几易其主,至民国初期已成了一片菜园。(据悉,目前芥子园修复工程以立项为蒋百万故居的二期工程)
蒋百万在南京有多处豪宅,有据可考的还有剪子巷49号,现存中、西两院厅堂共六座,占地面积3663平方米,有斗拱、飞檐等,建筑构件上的雕刻精美,清晰可见,石板铺路,依然完整。此处曾作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操纵的特殊监狱——反省院使用。
传奇故事之三:暴富让人算计,门框里惊现小棺材
蒋百万的一夜暴富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一位在此居住30多年的居民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这里修房子时,曾有人在门框内发现了一具小棺材,棺材里躺着一个小木人,旁边一个瓶子里还有倒放的铜钱。根据老南京习俗,这是一种诅咒人的巫术,这位居民说这可能是建筑工人对蒋百万一夜间暴富发财不满,所以要诅咒他。
而更能佐证这种说法的是蒋宅后面的墙体中的一快横躺着刻字的条石,记者看到这块白条石大小跟明城墙的条石差不多,与周围其它条石不同的是这块石头上刻有来龙进宝四字,字体也是横着的,描黄的四个字在灰白基底的衬托下很是刺眼。
有知情的住户告诉记者,以前连蒋家后人也不知道有这样一块条石,这是近几年才被发现的,当时字上没有描黄,字跟石头一个颜所以不被注意。
居住在附近的钟山老人的父亲曾是蒋家的家庭教师,钟山从小也是在这座大宅院里长大的,他猜测这可能是工人不满蒋百万大发家,在暗喻蒋家的官位(龙)和钱财(宝)是靠发横财得来,而不是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得来的。
传奇故事之四:学者最新考证蒋家靠运盐赚到第一桶金
据南京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南京文化学者金戈先生研究考证认为,通过采访蒋家后人和老一辈学者,其实可以轻易理清这个晚清金陵巨富家族的来龙去脉,所谓的赶毛驴获得太平天国宝藏之说,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蒋家在发家致富过程中,与毛驴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蒋百万和蒋寿山也非同一个人,蒋百万其实就是蒋寿山的父亲。
早在1993年,南京老一辈穆斯林学者郑勉之先生就在《回族研究》杂志上发表《近代富甲江南的回回家族——金陵蒋氏》一文,介绍蒋家在南京落脚、生存、发展、致富的真实史实。
据郑勉之先生研究,蒋家原籍安徽含山,清代中叶,这个家族的蒋锦堂迁居南京,以从事小商小贩为业,传到蒋翰臣、蒋福基这一辈,才开始改变了家族面貌,成为巨富之家。蒋翰臣本来是个中等官员,后来因官运不济,退出仕途,和弟弟蒋福基一起经商。当时的南京,正是太平天国灭亡以后,市面上物质匮乏,兄弟俩靠贩运紧缺的盐,得到第一桶金,后来,他们又与人合作,开设春生鉴号,转战缎业,并且兼营典当业。蒋氏兄弟经营的素缎,力求工精质细,品优良,春生鉴号的生意越做越大,遍及赣、鄂、湘、川、滇、黔数省。蒋氏兄弟也积累了巨额财富。
蒋翰臣在70岁左右时,曾赴日本考察,回国后,对蒋家产业做出战略调整,收缩传统行业,将资金投向新兴的上海房地产业,奠定了蒋氏跃入国际性都市的基础。
蒋翰臣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蒋长城、蒋长恩、蒋长洛、蒋长松、蒋长泰。而根据金戈的研究蒋长城就是蒋寿山,也就是三条营蒋百万故居的主人。
        蒋寿山这一代,是蒋家发展的全盛时期,蒋寿山在汉口开设春源油行,在南京开设德大酱园,在六合有广大油坊,都具有一定规模,经营也都很出。其他几个兄弟也各有产业,一直到抗战爆发,日军侵入江南地区,蒋家庞大的产业才走向衰落。
    金戈认为,蒋家的发家致富和所谓的太平天国宝藏毫无关系,,蒋家的先祖也没有人以赶毛驴为业,蒋驴子这个称呼实在是空穴来风,郑勉之先生指出,由于行事低调,蒋家的发家史一直是个谜,因此引起社会上的猜测,蒋氏后人对这些传说一律斥之为荒谬而如果实在要将蒋家和太平天国扯上关系,那也是因为太平天国败亡,南京市面空虚,为蒋家兄弟运盐积累原始资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传奇故事之五:蒋氏六世孙忆当年,期间蒋家遭致命掠夺
经居民的指引,记者见到了蒋家的第六代后人,54岁的他是唯一固守在祖宅附近的子孙,也是字辈中最小的一个,低调的他不肯透露全名。记者来到三条营18号的南部,60平米的房子是他一家三口的自留房其余房产在后就归房管所了。字辈后人南京有10多个,字辈的就不知道了。
提起蒋家祖宗的故事。这位蒋家第六代传人饶有兴趣地讲述起来。他的父亲因皮肤白,人称白少爷妈妈也就叫白太太,另外一房长得黑,就叫黑少爷黑太太。他的父亲是五房和六房共同的儿子,是最小的男丁,所以格外金贵,标准的纨绔子弟。当时蒋家的人都不干活,在家吃喝玩乐,只有黑太太在铁路上班拿工资,全家都为她自豪,上世纪50年代,她每天乘公车去下关的火车站上班。
蒋家人对佣人都很好,被蒋先生喊作干妈的佣人,十几岁就进门当丫鬟,一直忠心耿耿,伺候过蒋家的许多子孙,直到老死。不管后来我们家有多困难,她都不走,我的小孩她都帮忙带过。我清楚地记得她是1983年去世的,我们字辈的人很敬重她,都叫她干妈”。
时期,蒋家遭遇了致命的掠夺,从此家道中落,蒋先生回忆说由于蒋家的男人都去世的早,当时家中男丁很少,全是妇道人家,因为害怕惹是生非,她们把家谱和一些古书当柴火烧掉了。后来来抄家,蒋家的字画、古书、珠宝被烧的烧、抢的抢,值钱的东西被掠夺一空。
上世纪50年代前,由于房产多,蒋家人靠定息吃饭,衣食无忧。后,定息突然停了,蒋家的经济立刻陷入困境。当时,蒋先生从农村做知青后归来,在工厂上班,与一位同
事结婚了。当时年轻,也不知道文物是宝贝,家里经济紧张,生活所迫,我们就把家里的红木家具全都卖掉了,现在后悔死了。蒋先生的妻子懊恼地说。一传十,十传百,当时,许多文物贩子都知道蒋家有宝贝,每天都有人上门来,最后,一件文物都没有了。
传奇故事之六:行善积德,造福一方蒋宅所在地被称为积善里   
许多老南京人都记得门东三条营的东段,曾有一处地名叫积善里,从蒋家大门至张家衙口,于1950年并入三条营。积善里顾名思义就是行善积德之地,该地名的来源与蒋家有关。
蒋半城虽为富翁,但为人善良,常常捐资修路铺桥,赈灾施舍,大做善事,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资助太平军死难将士遗属。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为解决城南地区常年淹水之患,要求各方人士慷慨解囊,修建一条排水沟——官沟,蒋家也赞助了不少粮款,后来,蒋百万又出资捐了四品官,朝廷授予其积善堂牌匾挂于中堂,蒋宅所在地就被称为积善里,蒋家故居原门牌即为积善里2号、4号、6号、8号。
蒋家发家后,其乐善好施,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往事,在老南京人中,有口皆碑。
        郑勉之先生指出,蒋家虽是巨富,但一直把施舍视为天职,无论是在乡梓还是他乡,蒋
家常年蔬财赈贫,散衣施药,赢得了极好的口碑。蒋氏在南京兴办了南郊义学,建筑了息心亭殡舍,重建了花牌楼清真寺,出资修缮了汉西门清真寺和净觉寺;蒋翰臣二儿媳马氏在清末江南数省发生旱涝灾害时,一次即捐银千两,以后江苏与安徽有涝,她拿出自己的金饰救灾;蒋翰臣第五个儿子蒋长泰应清末两江总督端方的要求,铺设了南京第一条马路,并在两边植树。蒋长泰还出资兴办了中西医院与马林医院(鼓楼医院前身)造福医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