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民生新闻作为反映民众日常生活所感、所惑,表现民众需要的一类新闻,以其特有的公信力、亲和力、大众化、民俗化特点,为电视新闻增添了新的彩,也为主持人提供了新的展现平台。庞大的网络受众体使主持人的形象研究必须置于新媒体语境中,考虑形象的呈现样态、传播效果,并结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圈层”特点对主持人的形象进行构建。富有个性和特的主持人形象能够吸引固定粉丝,增强粉丝黏性。与此同时,主持人的个人形象塑造与IP 打造,也为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品牌建设提供新的路径。
百变大咖秀张亮一、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变化
从总体上来看,主持人的形象塑造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主持人角的转变、主持人传播平台的转变以及受众体验三个层面。
一是主持人角转向“价值型”“体验型”。有学者对比分析了“功能型”“价值型”“体验型”主持人的特征。“功能型”主持人指的是“能够正确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能确保节目正常推进的主持人”。也就是主持人满足基本的节目衔接、沟通职能和叙事职能。而随着新媒体矩阵展开,媒体环境更加多元,主持人的角必须不断更新迭代,成为能够给受众带来节目体验感与参与感的“价值型”“体验型”主持人,满足观众对审美、认知以
及娱乐体验等方面的期待。这要求主持人切实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知识储备,在众声喧哗中把握导向、聚合舆论,以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向观众传达更加富有深度、内涵的舆论评价。
二是多渠道传播增强粉丝印象。得益于传播媒介不断拓展更新,主持人能够入驻不同的媒体平台,通过
多元互动共同构建自己的公众形象,更加贴近观众和“接地气”。以主持人撒贝宁为例,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央视主持人不苟言笑、庄严肃穆的“说教”感,而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寓教于乐的幽默感和亲切感,收获了众多粉丝,进一步扩大了个人影响力。目前,许多传统主持人已经入驻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分享个人生活及见闻,有效增强个人辨识度与竞争力。
三是标签化、个性化风格日益彰显。在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观众缘”与“记忆点”成为主持人在单一化、同质化的文娱产业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具有独特语言叙述方式、主持风格、形象塑造的主持人,往往更容易被观众记忆和熟悉。
二、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内化的自我形象
1.“个性化”的叙事主体
一是个性养成,明确主持人定位。在民生新闻类节目中,主持人不仅承担着播报和串联新闻的职责,还需要对相关事件发表意见,站在民众的角度表达关怀,切合众的所想、所急、所需。同时应当承担引
导评论、聚合舆论的把关作用,在众声喧哗的民生新闻舆论场中,以真情实感的叙述方式和独到的见解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使电视新闻既有温度,也有深度。观众在同主持人的互动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新闻信息,完成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与接受。一定程度上,主持人代表着主流媒体的价值判断,他们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格化和对象化符号,影响和指引着观众。这要求主持人塑造鲜明、个性化的大众形象时,必须铭记自己的身份,遵守新闻纪律。
二是引发共鸣,重视故事性叙事与话题传播。新
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研究
——以沈阳广播电视台《直播生活晚高峰》节目为例
□康达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本文以沈阳
广播电视台《直播生活晚高峰》节目为例,对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特点及形成的原因、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内化的自我形象和外化的节目形象,以及未来发展策略展开研究。初步探析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如何在碎片化、去中心化、同质化的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形象塑造。
【关键词】民生类新闻主持人自我形象节目形象
117
2024.05
媒体环境下,观众在个体注意力的分配中获得了主动权,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事件是这一时期观众的特点。因此民生新闻类主持人在新闻播报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意识地选题及二次编排,将众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身边事挖掘出来,利用强故事性叙事激发观众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同时需要注意新闻时效性,叠加热点话题,推动众的参与和自传播,发挥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与个人风格,以“流量”带动议程设置。
2.“专业化”的内容呈现
民生新闻类栏目中,主持人对相关事件的点评深度和视角成为划分节目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如果说包括选题在内的事实性信息是构建民生新闻竞争力的基石,那么决定节目生命力和专业性的,一定是主持
人的点评和议论等观点性信息。这对主持人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一是深耕垂直领域。“全面、全知、全能”是广播电视媒体人的职业素养。这要求主持人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点评中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有感有获。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在传播事实性信息的同时,应该向纵深拓展,也就是要把意见性信息传递给受众,为受众开辟更加广阔的理性思考空间。
二是强化文化熏陶。作为电视媒体,民生新闻节目在民众视角、民生内容等层面上显然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电视新闻不仅需要在新闻时效性和强信息性中表现出高水准,更应该呈现出通俗易懂又短小精悍的解读。这对主持人的文化底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作为贴近民众的新闻题材,民生新闻的主持话语并不适合申论式点评,而更适合趣味的、软性的表达方式,以实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效果。
3.“角”下的自由创作
“角”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扮演特定人物的展现过程。节目主持人需要按照节目的定位,运用主持技巧,突出自我优势,展开本出演,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一是话语表达贴合角期待。主持人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应当是“自我身份”“观众身份”“电视台身份”的三位一体。“自我身份”即主持人作为众个体,在积年累月的学习与工作中完成内化与外显,塑造出一套
具有个人烙印的思维体系与表述形式。主持人在分享观点时能够结合主观视角进行叙事,表现出与其他主持人相异的独特魅力。“观众身份”即主持人需要设身处地考虑众的感受与反应,避免居高临下的精英式
说教。“电视台身份”则要求主持人承担社会效益,回应众关切,确保舆论的正确性。主持人的真实认知是“角”的基础,在进行嘉宾互动、文案创作、情感表达时注入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不仅使主持人形象更加丰富立体,而且能够增强节目的影响力。三种角的三位一体又要求主持人在点评中契合众的文化需求,做到平等互动、质朴真实等。
二是人际互动遵循平等真实。随着民生新闻类节目机制的创新发展,主持人、节目平台、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新的转向。主持人逐渐参与到节目制作过程中,切身参与到民生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采、编、播一体化的节目运作方式。而观众也不再一味地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逐渐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双方打破了传统的“我说你听”的传播模式,麦克风与镜头逐渐向观众倾斜,节目变得更加多元和平等。主持人在亲身实践中对新闻事件付诸真情实感,并由此推己及人,对观众的反馈和建议能够进行更加及时和准确的反应。这样才能真正言之有物,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既提高了观众对于节目本身的认同感,又增强民生新闻人际交往的传播效果。
三、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外化的节目形象
1.“网感化”的表达方式
“网感”是指具有网络文化的风格特点,内容气质充满青春感,收看习惯碎片化、感官化,是网络审美文化、价值取向、思想潮流的集中体现。
一是“轻语态”的语言表达。民生新闻节目亲近众的定位,以及精练短小的信息内容共同决定了主持人在点评和表达上不能长篇大论,而要以灵活分散,微言大义的形式进行简短阐述。同时增加俚语、方言、日常俏皮话等语言,减少烦琐拗口的书面语,以此来拉近同观众间的距离。与其他严肃新闻不同,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呈现的角形象不是说教式的“启蒙者”,而是一个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亲切老友,播报新闻则是同朋友们分享一件身边故事。例如,《直播生活晚高峰》的主持人根据节目播出时间进行语言表述上的调整。在工作日16:30-17:00时间段,观众构成以老年人居多,此时主持人在新闻的处理和解读上就会相对温和正统。而17:00过后,下了班的年轻人逐渐增多,节目也会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新闻素材的选择和编排更加轻松,解读的语言相对时髦明快。
二是“性情化”的体态语言。《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概
118
2024.05论》认为,体态语是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眼神语言、表情语言、手势语言、身姿语言。这对于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适当的情感跟随是主持人共情观众、心系观众的一种表达。《直播生活晚高峰》节目中“求助类”题材内容时有出现,部分突遇变故的被采访对象声泪俱下地向媒体寻求帮助,此时主持人不能死板僵硬地克制情绪,而应向求助人表露适当的关心,以保持新闻情绪的连贯性,同时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保持情绪上的同频,有效拉近三方间的距离。恰当的体态语言让主持人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贴近生活,彰显新闻媒体对众的人文关怀。
三是“年轻化”的服饰妆容。视觉形象的塑造对于构建主持人外在节目形象具有画龙点睛作用。不同类型节目对于主持人的形象造型有不同要求,主持人的各项视觉要素能够充分契合主持人自身的气质,同时跟节目风格保持一致。比如娱乐类节目要求主持人阳光时尚,时政类节目要求主持人庄重严肃。
2.“接地气”的互动空间
一是沉浸式的在场互动。电视民生新闻中主持人的点评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表现出灵活多样、嘉宾参与的特点。互动性是民生新闻节目的操作性原则之一,新闻节目的制作要面向社会实际和百姓生活,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这需要打破过去单向的传播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交流模式,将人际传播的优势与大众传播的优势进行融合。民生新闻节目的互动参与方式把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更加注重信息传播中的人文彩。
二是多样化的交流方式。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直播节目中市民出镜大大增加,极大地拉近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有的节目甚至推出新闻评选活动、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等奖励形式,为观众构建起一个多维的反馈和参与平台。这种互动的形式把主持人从“说教者”变成了“倾听者”和“对话者”。优秀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能够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与受众形成深层次的情感互动。
四、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发展策略
在碎片化、去中心化、同质化的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进行形象塑造时需要在价值创新和文化创新上协同发力,并适度借力网络势能,共同构建良好的公共形象。
一是IP 孵化与IP 反哺。主持人IP 孵化已经成为提升形象衍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康辉说”是康辉在新媒体平台的独家账号,账号初期康辉以主持人身份围绕“咬文嚼字”进行科普,后期不断推出《城市有意思》《记得》等一系列短视频,慢慢形成了一个传播矩阵。新媒体平台以此为契机,通过对主持人个人IP 进行优化整合,实现“1+1>2”的效果,从而为节目的价值转化及后续节目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将主持人与栏目进行强绑定,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栏目名称,能够有效提升主持人的知名度与观众认可度。通过“IP 孵化”与“IP 反哺”的双向融合,实现私人与公共领域的同步增值,能够有效提升主持人个人价值与IP 价值,在整合与重构中发挥出最大效益。
二是强调受众体验打造优质内容。在电视民生新闻中,主持人不仅仅是信息传达者,更是信息舆论的主
导者和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在节目内容上更加体现功能性,使主持人角丰满化。《直播生活晚高峰》中,主持人会通过“帮办”互动的形式亲身参与新闻事件中,使主持人具有新的媒介功能和角特征,也为主持人品牌化道路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语
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对节目风格塑造、节目效果呈现有重要的影响,在当代新媒体环境下更是如此。打造富有辨识度的个人形象,提升与节目契合的个人魅力,扩展认可的受众范围,能很好地提升节目影响力,增强媒体价值。■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郭孟蕊.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3;[2]高娜.融媒体视域下访谈节目主持人角研究[J].中国报业,2022(22):38-39;[3]孙璐.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话语转向研究[D].吉林大学,2021;[4]陈嘉慧.融媒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搜集与处理研究[D].广州大学,2019;[5]姗娜.融媒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18;[6]张砥.浅析IP 与个人IP 的内涵[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1):116;[7]张国光.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转型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17,46(05):41-47;[8]吴倩倩.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点评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13;[9]刘洋.电视民生新闻话语评论化趋势研究[D].南京大学,2013;[10]陈惠.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品牌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1;[11]潘红.平等体验善意——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亲民意识[J].新闻世界,2010(S1):63-64.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