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台湾淡江大学日语系读大二的浙江女孩蔡博艺,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小有名气的“明星陆生”。
郑中基与蔡卓妍 2011年9月,台湾作词人方文山去淡江大学演讲,当时坐在台下的蔡博艺举手问他:“我喜欢写作,但这条路比较辛苦,我不知道是否还要坚持下去?”当时,方文山鼓励她一定要坚持下去。
2011年,台湾私立高校正式获准在大陆招收本科学生。蔡博艺告诉父母,自己想去台湾念书,得到的是父母的反对。最终,父母拗不过她,她成为首届赴台读大学本科的928名大陆学生之一。
想去台湾读书,仅仅因为2010年和母亲去台湾旅游,让她记住了这个绿的海岛上“真材实料的饭菜,永远笑着回答所有问题的人”。而真正登岛开始大学生涯后,总被家人和朋友称为“好奇宝宝”的她,开始学习、旅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记录在博客里。
2011年11月,刚到台湾两个月的她,把一篇《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文章发在网上,记录自己的一些生活见闻,在海峡两岸被大量转载。当蔡博艺的一位老师和从国外回来的友人吃饭时,席间友人偶然说起看到一篇“陆生”写的文章,老师随即笑道:那就是我的学生。
一个月后,她又写了一篇《孤岛与高墙》。她在文章中说,大陆学生忙着忧国忧民,扯淡时张口闭口国家大事;台湾没有“墙”,但一部分台湾人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世界上所有资讯明明都向他们敞开,他们却别过脸去。
这篇文章引起两岸几家出版社的注意,想邀请她写书。起初她拒绝了,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但有一家出版社不放弃,非要见面聊聊。到会面地点时,蔡博艺发现,等着她的是台湾著名出版人林载爵。林载爵告诉她:“很多东西你现在不记下来,今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希望你写的东西能成为台湾的一面镜子。”
最终,她接受了台湾的联经出版社和大陆的三联书店的写书邀约。任务接下后,离出版社的截稿日期只有7个月了,在这7个月里,她开始“强迫”自己去走访、感受,从恒春垦丁到台南府城,书中所有写到的地方,她都至少走访了3遍以上,爱玩的她甚至没有再和同学出去看过一场电影。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到台湾,我有责任替那些没有来到台湾的人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为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后人留下完整的资料。”社会、生活、校园都是她的观察对象,大到台湾“大选”,小到大学的学生会和身边的同学,为了“对读者负责”,她努力保持冷静的观察态度。
书出版后,围绕这本书和她本人的各种评论不断,上报纸、上杂志、上广播、上电视,蔡博艺出名了,走在学校,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她。
对于突然的“暴红”,她觉得有些不适应。“今后我会更加谨慎,这种谨慎不是‘不敢说’,而是‘说之前想得更多’,因为我要对我的读者负责。当我发现我的想法会真的影响到别人的想法甚至人生时,就要慎重一些。”蔡博艺说。
出名更需要应对外界的压力,舆论的反馈有褒有贬,既有陌生的读者给她打电话、寄信鼓励她,也有台湾人质疑她的视角片面,还有大陆人质疑她的真实身份,“怀疑根本是台湾人自己写来吹捧自己的”。一开始看到这些负面的评论,蔡博艺觉得很无辜,纳闷“为什么有人不理解我”。不过,“看着看着,也就‘淡定’了”。
女儿在台湾小有名气,作为教师的父母却不以为然,觉得只是因为题材讨巧。蔡博艺本人也承认,自己这本书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大家的肯定是一种抬爱,正如她的序言题目——“我们只是不小心翻动了历史”。
但她也不甘在父母面前示弱,正准备写下一本书,希望可以写得更深入一些,还暗地里用笔名去参加文学比赛。“我打算等积累一些成绩以后,再告诉他们,证明自己。”
“在台湾这些日子,见到的人和事,让我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加多元和深入,原来生活表
现出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蔡博艺说,“我希望4年后,自己会是一块造型独特、彩丰富、并且有厚度和重量的海绵,把台湾带给我的一切带回大陆去。”
“生活自会给你惊喜。”这是她一直信奉的信条,而这条信条也真的时常应验。最近,一位湖州老乡在广播节目中听说了她,并通过学校辗转到她要求见面。她本来以为是位情绪激动的老兵,有点害怕,但没想到,老人竟然是台湾资深媒体人朱宗轲。
“既然前辈自己上门来,那就不能轻易放过啦。”她说,“看来,又有好故事了。”
(杨子摘自《中国青年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