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夜宴》为例解读电影配乐的音画互解
   
   原文作者:郝爽
   [摘 要] 电影《夜宴》是冯小刚导演20XX年上映的一部作品,讲述了我国五代十国时期一场宫廷的乱斗。电影中的配乐引起了当时和现在的影评人极大的兴趣,一首《越人歌》从春秋飘来,穿过楚地,在几位主角的场景中不断打转,其几次出现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可谓帮助影片人物表达了许多重要思想内涵。本文将从电影的音画关系入手,从理论上首先研究了音画互解的原因和表现方式,之后将以冯小刚导演的《夜宴》为例分析电影配乐的音画互解。
    [关键词] 电影;《夜宴》;音画关系;音画互解;冯小刚;配乐
   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后,影片音乐就成为电影重要的素材之一。在世界电影史上有许多有声电影,其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与情节相配合的影片配乐,譬如《泰坦尼克号》中伴随全片且家喻户晓的影片主题曲《我心永恒》,其丝丝入扣的弦乐就带人们走进了那个唯美
的爱情画面;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电影《骆驼祥子》,其配乐就带有丰富的民族性,充分体现了祥子的拉车生活与爱情生活,也成为电影配乐中的经典。所以说,电影音乐必须在影片或戏剧所设定的故事情节中才能够渗透进观众的心灵,同时帮助影片故事更好的展示其自身,配乐也更完美地成为促进影片发展的自足整体,在这个过程中,电影配乐一定是和电影情节互相配合的,即本文所论述的“互解”。
    前人研究电影配乐时一般会保持一种“故事中心论”或者“影片中心论”,电影配乐(包括片头曲和片尾曲)只是帮助展示故事的工具,或者说是电影的第二元素,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许多乐评人都得出了电影配乐可以帮助推动故事的进展、帮助展示故事的精神内核、帮助演员的表演、帮助观众理解故事一类的结论。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忽视电影配乐可以脱离故事存在成为一个自足个体的问题,因为许多歌曲在脱离影片本身或者故事演奏时具有带领听众走回故事的能力,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例,主题曲《那些年》一响起,观众便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影片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所以笔者认为电影配乐也具有对电影故事的反作用力,即音画互解的关系。
    本文将从电影的音画关系入手,从理论上首先研究了音画互解的原因和表现方式,之后将以冯小刚导演的《夜宴》为例分析电影配乐的音画互解。
   一、电影中的音画关系
   在我们的感官世界里,世界不仅是一个彩多样的图像世界,也是一个万籁具备的声音世界,纯粹的无声世界是不存在的。当人们用胶片实现了图像复制技术、开启了无声电影时代后,便开始思索着加入声音,有了声音的加入,电影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论文]
    一般来说,声画组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声画合一,另一种是声画对位。
   (一)声画合一
   声画合一就是指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声画合一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声体,比如电影中演员说台词,声音就是他嘴里说出的语言;另一种是声音具体的阐释画面中的事物和情境,比如画面中出现一幢高楼,而声音就具体说明这幢楼的情况。这种声画组合方式可以增加电影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具有鲜明的纪实功能,在纪录片中常常使用,在剧情片中,这种声画组合方式则主要用于表现情节的推进以及基本人物、场景的介绍和展示。
    (二)声画对位
   这是指画面与声音各有自己的内容并列推进发展。它们按照各自不同的逻辑、规律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即超越单纯的画面或声音所能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比如影片中画面展示的是古战场的场景,而声音却是金戈铁马的战争音响,这二者的结合就把现代性的时空(画面)和古代性的时空(声音)交错杂糅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怀古凭吊的氛围和情绪。
    二、声音在影视传播中的魅力
   以上两种声画组合方式都有特定的受众心理因素,它也表征出声音在影视传播中的魅力所在。
   首先声画合一是将电影画面信息表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更加符合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感觉。上文已述,我们感知的世界不是单纯的图像,我们看到一个景物的同时,总会听到伴随着的声音。观其形,闻其声,这才是我们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所以声音在电影中发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信息完整。画面虽然有感性、直观的特点,但是它同时也有多义性的特,我们经常可以到同样的画面被解读为不同的内涵的案例,所以特定影片中的画面表示什么含义,全凭画外音的解说或者配乐的配合。比如两个人坐在一起聊天,配上低沉的
小调管弦乐,就能说是一对坏人再耍阴谋诡计,而配合成大调的钢琴伴奏,则可以理解为两个好朋友在谈心。
    其次,声音可以营造另一个时空,大大扩展人们的认知范围。在电影叙事中,观众常常会感到时空颠倒、交错和重叠,给我们的心理带来极为复杂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也许并不是同一事物,有的时候听到某种声音,发声体却在视觉以外,有时声源就在眼前而我们往往对它视而不见。这是因为观众的联想和想象是构成电影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声音让人联想起的画面不在眼前而在过去。上文所举的电影主题曲《那些年》便是一例,眼睛虽然看到的是歌手或者舞台,但脑海中浮现的则是由音乐所激发出来的画面。
    三、电影《夜宴》的配乐概述
   电影《夜宴》是冯小刚导演20XX年上映的一部作品,讲述了我国五代十国时期一场宫廷的乱斗。电影中的配乐引起了当时和现在的影评人极大的兴趣,其中的《越人歌》更是成为被人们反复提起的影片插曲。一首《越人歌》从春秋飘来,穿过楚地,在几位主角的场景中不断打转,其几次出现的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其中包含着太子无鸾对叔父和新皇的不满,有对青梅竹马的母后婉后的爱恨情仇,还有青女生命终结时的孤苦凄清,可谓帮助影片人物表
达了许多重要思想内涵。
    影片由美国著名作曲家谭盾作曲。他还邀请了著名钢琴家郎朗作为钢琴独奏者,力荐腾格尔、周迅、张靓颖三位歌手作为电影主题曲、插曲和片尾曲的演唱歌手,电影音乐效果是非常好的。谭盾把西洋管弦乐团和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尤其是其中钢琴的独奏十分出彩。在许多武打场面中强调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材料的使用,作曲家还使用许多中国民族打击乐器。
   谭盾的电影音乐创作十分重视旋律,提高歌曲的可听度。在配器使用上运用了大乐队和独奏乐器的战术组合,形成类似的“利都奈罗”的音乐风格(即充分的乐队全奏和单纯的乐器独奏段落交替出现,主题几乎相同的乐队全奏反复出现,其中插入各有不同的、辉煌而充满激情的独奏,构成全奏—独奏—全奏—独奏—全奏……(即TSTS…架构)的曲式结构),在和声语汇和作曲技术的现代化中也使用得比较合适。一般来说,整个音乐作品将电影中绝望、孤独、寂寞、可怜和温暖融为一体,痛苦得让人悲戚,寂寞得让人凄凉。
    一般来说,多数评论家认为电影《夜宴》中有两个音乐主题,即分别来自“
   
片头歌曲”和“片尾歌曲”。这是因为在这项研究中他们主要是从电影配乐的音乐主题为基础进行音乐分析的,或根据每个主题的电影情节分析音乐对故事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对每个音乐主题之间的和声画间的互相影响做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的立足点以这部电影的配乐所具有的独立的音乐逻辑为切入口,试图阐述音乐自身的独到之处。
    四、电影《夜宴》的音画互解
   (一)第一主题《越人歌》(片头曲)
   这是一种自足的完整歌曲,即有旋律有唱词,但在影片中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位置出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意义。第一主题《越人歌》在影片中以完整形态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影片开始作为画外音的片头曲《越人歌》,影片中厉帝与太子无鸾斗争片段中作为配乐的钢琴独奏《越人歌》,影片中青女在夜宴中为缅怀太子而演唱的歌曲《越人歌》。
    在影片的开头,寂寞的森林被风吹得狂舞乱吟,这种沉默、恐慌、荒凉和寂寞的情境下,太子无鸾逃脱吴越,忍着丧亲之痛、失恋之苦,使他总是专注于歌舞音韵之中。画面中一组蒙面人在各自的阁楼上摆出不同的再行,毫无表情的面具和情感充沛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对应到音乐中,第一主题《越人歌》的旋律第一次完整的出现,腾格尔以其独特的苍凉的嗓音完美地诠释了英雄的寥落之感,这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孤独、怨恨、沮丧、庄严和无奈。
    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出现是厉帝派遣专人与太子无鸾激烈格斗的画面,这一次则用的是清朗的钢琴独奏,而独奏的旋律正是《越人歌》。与片头曲的画外音形式不同,这次第一主题的出现奉行的是上文所述的“声画对位”原则,激烈的厮杀、血腥的残酷与清朗嘹亮的钢琴声相配合,正说明了宫斗时的冷漠与残酷。
    最后一次出现是青女为缅怀太子而演唱,喝下毒酒的青女忍着剧痛在古筝的伴奏之下演唱了《越人歌》,这一次,歌词是那么的让观众刻骨铭心,周迅略带沙哑的嗓音吟唱着“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曲终人散,留给观众的是青女为爱而守护的等待和失落。
    (二)第二主题《我用所有报答爱》(片尾曲)
   第二主题也与第一主题《越人歌》一样,是一个完整自足的整体。它在影片中也几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含义。笔者将这几次出现分别命名为“配乐第二主题”“片尾曲画外音第二主题”“生死竹林”和“酷刑”。
    第一次出现在婉后与无鸾相见并述说父王去世的真相,旋律由大提琴为主的弦乐担当,随着无鸾推开婉后,旋律戛然而止。整段乐曲如泣如诉,而乐段的结束则惊醒了婉后,要通过自己的力量一手遮天,她不再保护太子,而是梦想成为女王。
    第二主题在片尾曲时作为画外音出现,随着婉后被射死,第二主题缓缓响起。以一个“呜”开头,随后加入钢琴独奏,之后乐队合奏响起,声音像从四处汇合而来一样,就像王宫中的阵阵杀气。张靓颖用优美的嗓音和深情款款的演唱,叙说了权利欲望的终结和宫斗的无奈。
    “生死竹林”也是出现在“羽林卫”和太子无鸾的打斗场面中。这一段是纯乐器配乐的第二主题,利用大鼓和小鼓的打击,构成稀疏紧密相结合的有力节奏,鼓点就如刀锋,展现了激烈厮杀的场面。
周迅演过的电影
    “酷刑”也是一段纯乐器配乐的第二主题,全乐段都在低音区完成,声音呜鸣沙哑,旋律异常模糊,营造出不祥的意境。
   五、结 语
   电影配乐作为功能性音乐的作用在影片《夜宴》中统统被打破,影片中的音乐不仅作为故事的说明,还成为故事的另一种叙述,很好的丰富了影片的风格,成为华语电影配乐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彭忠.情真意切 感动人心——评电影《为什么生我》的音乐[J].音乐世界,1985(03).
    孙永健.电影《歌剧魅影》中音乐元素与画面的相互作用[J].文教资料,20XX(22).
    王欣.影片《无极》“电影音乐”带给我们的艺术诠释[J].江苏社会科学,20XX(S1).
    朱嘉琪.长歌如何改短?——对儿歌《小小枕头是支船》的几点修改说明[J].音乐世界,19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