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王贞六的“甜蜜事业”
作者:唐浚中 周丹
来源:《当代党员》2019年第21期
作者:唐浚中 周丹
来源:《当代党员》2019年第21期
10月9日,一场小雨过后,武陵山腹地已进入深秋。
这天一大早,王贞六从黑溪镇胜地社区的家里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在一个蜂箱面前,他弯腰小心地揭开蜂箱盖,仔细观察蜂王的生存情况,并向村民传授养蜂技术。
不一会儿,王贞六就被村民团團围住,他一边拍着胸脯表示愿为大家提供蜜蜂养殖技术,一边用自己养蜂脱贫的故事鼓励大家。
如今,授业和励志已成为这位70岁老人的主要工作:他不求回报,带头成立了黔江区担子坪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带领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脱贫路;他不知疲倦,进行脱贫故事宣讲,激发了上千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蜂王”。
最近,“蜂王”王贞六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我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骨气不能丢”
王贞六虽已年届古稀,但他精神劲儿十足,身板挺得笔直,这与他的从军经历密不可分。
1973年,王贞六从部队退伍,回到黔江务农。
为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王贞六自学工程爆破技术,2000年考取了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在工地上与打交道。
王迅老婆是谁 2010年,由于王贞六的从业资格期满,无法继续从事爆破工作。老伴罗启碧常年患病,儿子王元文因患脑膜炎致残无劳动能力,家里生活条件每况愈下。
2014年7月,王贞六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为脱贫奋斗。
村里评定贫困户当天,王贞六同大家坐在院坝里商讨,眼看自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心里既庆幸又深感忧愁。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我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骨气不能丢!”望着村务公开栏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评定结果,王贞六攥紧了拳头。
自从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王贞六家里来了不少访客——区扶贫办原副主任、胜地社区第一书记刘秀彩成为常客,时任黑溪镇副镇长的张孝华与王贞六结成帮扶对子。
当时,张孝华第一次走进王贞六家,顿时感到压力巨大:王贞六全家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怎样脱贫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但王贞六毫不气馁,主动说出要通过养殖中蜂脱贫的想法。
说干就干,王贞六东拼西凑买来9桶中蜂。然而,由于缺乏养殖技术,王贞六沿用传统养蜂办法养的蜜蜂飞的飞、死的死,最后只剩下两桶中蜂。
2015年4月,市扶贫办在黔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王贞六主动报了名。在培训课堂上,王贞六接触到新式养蜂技术、产品质量管理技术和蜜蜂医治方法,遂决定将圆桶养殖改为方箱养殖,“东山再起”。
然而,由于技术掌握不扎实,王贞六新买的7箱中蜂相继生病死亡,损失比第一次还大。
“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王贞六的脱贫之路并未因此停止,他开始四处求教,总结经验。
经过向培训老师、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专家王瑞生和新式蜜蜂养殖大户请教,王贞六到了自己失败的两大原因:其一,不会识别蜜蜂病症,未对生病蜜蜂给予及时医治;其二,没有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转场,导致蜂箱内温度过高。
到失败原因后,王贞六咬咬牙,决定开始第三次中蜂养殖创业。
这一次,王贞六准备赶出老伴养了大半年的肥猪,卖猪创业,但遭到老伴极力反对。
“你都60多岁的人了,一把老骨头还经得起几次折腾?如果再失败,这年都没法过了!” 老伴用身体死死挡在猪圈大门前。
于是,王贞六给老伴耐心地做起思想工作:“我们是贫困户,不努力脱贫怎么行?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体力不比以前,养蜂劳动强度低,附加值高,是最有效的脱贫方法。”王贞六指着家里堆成山的蜂箱说,“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拗不过王贞六的坚持,老伴挪开身子,让他赶出了家里唯一一头肥猪。这次,王贞六对中蜂养殖作了周密准备。
为掌握养蜂技术,王贞六开始恶补相关知识。他翻出培训教材,边查《新华字典》边逐字逐句研读。只要听到哪里有养蜂大户发展得好,哪怕再远王贞六也会骑着摩托车去请教。
在距王贞六家80公里外的黔江区黎水镇黄泥村,他结识了中蜂养殖大户黄明科。为得到准确指导,只要发现蜜蜂状态不对,王贞六便会用纸包着蜜蜂幼虫一路飞奔到黄明科的养殖基地虚心求教。
为及时掌握最新养蜂技术,王贞六还买了一台智能手机,自学如何上网查资料。久而久之,王贞六不仅翻破了培训教材,还结识了黄明科、徐国恩等一批养殖大户,逐渐摸清了中蜂习性。
2015年底,王贞六将8箱中蜂发展成了18箱。
2016年初,为支持王贞六的脱贫事业,扶贫干部帮助他申请了产业扶贫项目,还送来了2000元产业发展资金。王贞六用这笔钱加上借来的1万多元,将养蜂规模扩大到54箱,当年收获蜂蜜350公斤,卖了8万多元,成功脱贫摘帽。
从此,一蜜蜂在王贞六的房前屋后“嗡嗡”地飞个不停,“甜蜜生活”开始向王贞六一
家招手。
“我有信心带动贫困户脱贫”
2016年5月,王贞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欧青平。
2016年5月10日,欧青平前往黔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随机抽查了黑溪镇胜地社区、光明村等地的脱贫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帮扶意见。
在与当地扶贫干部交流时,如何激发贫困户脱贫积极性成为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
在黑溪镇胜地社区,王贞六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代表,参与了座谈。
座谈会上,王贞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养蜂是一项很好的产业,不需要什么体力,也不需要多大投入,是农民脱贫增收的好路子。” 王贞六说,“我所在的片区海拔有1000多米,油菜花多,是中蜂养殖的优质区域。”
相关专家的发言,也进一步证实了王贞六的说法。
“老王,你有没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听完汇报,欧青平当场问王贞六。
“我有信心带动贫困户脱贫!”王贞六斩钉截铁地回答。
2016年8月,在区扶贫办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贞六申请政府贴息贷款10万元,将中蜂养殖规模扩大到107箱,并牵头成立黔江区担子坪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动员其他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脱贫。
合作社挂牌当天,王贞六早早从广告公司取回牌匾,抱着它擦了一遍又一遍。
王贞六深知,从牌匾挂上墙的那一刻起,养蜂脱贫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村乃至整个片区贫困户的希望。
王貞六出已被翻破的教材,开始总结中蜂养殖经验,并用自己的脱贫故事现身说法。
然而,很多贫困户并不买账。有的贫困户说王贞六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自己刚脱贫没有实力带动大家脱贫;有的贫困户怕技术难学、怕亏本;有的贫困户基础条件太差,根本买不起中蜂和蜂箱……
“要有敢向贫困宣战的精气神”
2017年6月,黑溪镇光明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场“我的脱贫故事”宣讲会吸引了众多村民。
王贞六站在讲台上,深吸一口气,扯开嗓子讲起了自己的脱贫故事。
“只有苦干,才能脱贫,我们要有敢向贫困宣战的精气神!”王贞六从自己养蜂的动机说开,将脱贫的经验和盘托出。
王贞六还给贫困户算起了脱贫账:“1箱蜂每年能收入1000多元,多养几箱收入很可观。技术上有我支持,大家不要担心。”王贞六不断鼓励着贫困户。一旁的扶贫干部也分析起养蜂的收益,为贫困户鼓劲。
在扶贫干部和王贞六的鼓励下,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加入合作社。为让贫困户早日脱贫,王贞六决定为贫困户无偿赠送35箱中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