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本土先锋人物故事
她,出生于滇剧世家,10岁正式进入玉溪市滇剧团。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8岁第一次比赛就荣获全省青年演员比赛二等奖,就在那次的比赛中也让云南众多的专家及观众认识了小演员——冯咏梅。更幸运的是,她精湛的表演赢得“竹派”传承代表万象贞老师认可,被其收为入室弟子,传承滇剧“竹派”艺术。
自那以后,她便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这就是她的18岁,不一样的18岁,也是她这一生中一段难忘的艺术记忆。
多年来,她在各大剧目中扮演主要角,成功塑造了京娘、阿露、西施等一批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她功底扎实、音甜美、玲珑婉转、刚柔相济,把滇剧这份美好,演得恰到好处。
十八般武艺没有一样不是她苦熬出来的,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等......一个地方性演员能够夺得多个大奖,在当年来说那是很耀眼的,这也让她担起了云南滇剧领衔
凤小岳个人资料者的头衔,然而每一次获奖也激发着她勇攀艺术高峰的决心和信心。
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繁荣,城乡电视网普及之后,古老的滇剧地盘不断缩小,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说起滇剧,也许很多年轻人会感觉陌生。冯咏梅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得懂戏剧”。
冯咏梅的戏剧注重传统与现代相融,以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作的果敢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面貌,这种新不离旧、旧中出新的创作风尚在她的作品中非常突出。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唯有不断的创新,让传统戏剧的美与时代特相结合,方能唱出新时代新韵。”游走舞台几十余载,冯咏梅用文化传声,激活传统,在发扬和传承传统戏曲的同时,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着力打造“寓言剧”系列,丰富了戏曲品种。
对于新时代滇剧的创作与发展,冯咏梅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并有她独到的见解。在她看来要有时代的眼光,赋予古老艺术年轻态,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既要保留老戏里的精华,还要要注入新的艺术观。践行着双创的思想导向创造、创新去打造剧目,才能吸引住当代的青年观众。
从首演至今,滇剧《水莽草》已在全国各地演出上百场余场,在全国戏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了几乎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甚至追捧,并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全国大奖。它首次实现了当代美感与地域性、传统韵味的整合,为云南的舞台带来全新的样式感,是名副其实“年轻人也有兴趣看的滇剧”。
冯咏梅做到了。
作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冯咏梅能分给生活的时间不多,她坦言:热爱戏剧的人都是“疯子”,滇剧更是自己一生的执着。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被冯咏梅放在了滇剧的发展与传承上——在玉溪滇剧院42年,担任领导岗位20年,围绕着剧院团团转的日子,就是15330天。
她深知,滇剧的未来在自己身上,也在下一辈身上:滇剧院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剧目建设、院团建设,冯咏梅亦对院团里的每一位学员都很重视。只要是“材”,她就会不惜花费众多情感及精力在学员们的身上。
要让下一代年轻人喜爱滇剧、重视滇剧,就要从身边的年轻人们抓起——让滇剧事业能够欣
欣向荣地发展下去,这就是冯咏梅现在的责任和工作目标。她对年轻的学生们非常严格,要求她们做到最好:“别人拿出一台节目,我们就拿三台节目。”玉溪滇剧院走过了风风雨雨近70年,剧院对每一场表演都做到负责、认真,每一个情节、每一个角、每一句台词、每一段唱腔,都是精益求精的结果。
冯咏梅毕生的追求尽展现于排练和舞台两个天地,在她看来,只要把这两个舞台弄好了,自己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剧种,对得起培养她的前辈老师们、对得起养育自己的这方水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