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一首好的诗词中,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信息经常被糅合在一起来表情达意。 “红杏”是如何“闹”在枝头?“燕语”如“剪”,“莺歌”似“圆”又是怎样一种体验?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这种修辞方式称为通感或联觉,指在描述事物的时候用不同感知觉间的相互整合使得表达更为生动鲜明。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中讲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不仅诗文如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 “尖锐”和“低沉”形容声音的高低,用“冷”和“暖”形容颜给人的感觉。那么,感觉信息间的这种互通果真只是“修辞手法”这么简单么?
五感相通
通感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被称为联觉(synesthesia),synesthesia一词源自古希腊语syn(共同)和aisthesis(感觉)。定义联觉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反映了一种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早在现代科学产生前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心灵论》(On the Soul)中就对这种感官互相模拟的现象进行了讨论,而另外一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曾探讨过颜和声音之间的关联性。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黄帝篇》也阐述了“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的朴素认知。这些早期的哲学思辨说明联觉并不只是简单的文学表现手法,而有可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五感相通的认知体验。尽管那时候还不能对联觉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但先哲们早已意识到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可以互通和整合的。
当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近代对联觉的系统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此之后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沉寂,直到最近才又一次迎来联觉研究的热潮。联觉在医学研究中最早被当做一种病理症状,具有明显联觉能力的人被称为“联觉人”(synesthete)。二十世纪初,记忆研究者Luria在对一位叫Solomon Veniaminovich Shereshevsky的人进行研究时发现,当Shereshevsky听到
音乐声时眼前会立刻呈现出彩,而触摸东西能够诱发不同的味觉。2006年,《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了一名27岁的音乐家E.S.在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时会“品尝”到不同的味道。研究人员通过精巧的实验发现E.S.的联觉能力不仅远高于正常人,并且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尽管这些有联觉能力的人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病症”,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承认联觉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大脑功能,全世界大约2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拥有明显的联觉能力。
具有联觉能力的人在很多领域都有过杰出的贡献,比如小说《洛丽塔》的作者Nabokov, 音乐家Liszt等等。而在《最强大脑》中圈粉无数的王昱珩很有可能也是一位具有超凡联觉能力的人。如果有同学发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也不必惊慌了,在一百年前你可能会被当做有病要治,而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联觉体验,唯一的不同是这种感知觉的交互是否能上升到意识层面。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来研究或者诱导联觉产生。Dehaene等人在数字认知研究中要求参与者判断看到的数字比5大还是小,同时按键作反应。他发现当人们看到大数字(例如 7,8,9)会加速对右侧空间信息的处理,而看到小数字(例如1,2,3)会加速对左侧空间信息的处理。此后更多的研究发现这种联合作用还发生在不同颜、物体大小,甚至语义之间。可
最强大脑王昱珩老婆见联觉现象不仅存在于不同感觉通道之间,也存在于同一感觉通道内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之间。
跨通道的信息整合
从最初在音乐和颜之间发现有联觉效应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量不同的信息加工之间都可能存在联觉,比如听觉-触觉,嗅觉-颜,数字认知-空间认知,空间认知-时间认知等等。为什么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感知觉信息间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解释这些不同通道的信息在大脑中是如何被加工处理的。比如视觉信息的加工主要依赖于初级视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以及相关高级脑区;听觉信息主要集中在颞叶(temporal lobe);体感信息的处理则依赖于位于中央沟后的顶叶(parietal lobe)。与单一感知觉信息加工相比,不同信息之间的整合在大脑中也存在一些特定的区域。研究发现字母和颜间的联觉效应主要激活了视觉加工相关的V4区以及下颞叶(inferior temporal lobe)的一部分,而数字和空间的信息整合则主要发生在顶叶,以及角回(angular gyrus)。正是由于这些负责整合信息的脑区存在,不同的大脑感觉中枢能相互交流(cross-talk),不同类型的信息才能被关联起来。
大脑中这种加工方式很可能是源于大脑对物体的整体加工,例如看到熟悉的朋友或亲人的照片,我们耳边会“响起”这个人的声音,“看到”他的生活片段,甚至“感觉”到对方的碰触。而联觉可能只是这种整体加工机制的副产品,就像睡前闭上眼睛后闪过白天生活的残像,品完一杯好茶后舌尖留有的余香。尽管对跨通道信息整合的研究仍在继续,但并不妨碍联觉在我们生活中的大量运用。比如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否能够打动人,往往要看它能否调动起不同的感知觉的参与。也就是说越多的感觉通道被唤起,越能给人不同层面的体验和享受。也正是由于我们大脑中存在这样的功能,诗人们才能写出“风来花底鸟声香”的绝妙诗句。
绿的心情
由于联觉现象的发现和运用远早于科学的产生,早期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产生的联觉效应更多的是无意识和直观的运用。而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各个领域利用联觉效应来达到不同的目的。McDonald,KFC和Burger King这些知名快餐店的logo大都选用红、橙和黄等鲜亮明快的颜。这是因为研究发现这几种颜能够更好地引起饥饿感,有利于吸引客人进门消费。伦敦泰晤士河上的波利菲尔大桥(Blackfriars Bridge)一度成为自杀大桥,
而自从大桥颜由最初的黑重新喷涂成绿后,自杀率下降了30%。还有类似彩心理学、音乐、芳香疗法等等,其实都和联觉有着密切关系。除此之外,科研工作者们正在尝试将大脑的神经活动转换成音乐,通过这种途径来评估大脑功能和情绪状态。能够直接用耳朵“听到”原本神秘而又多变的思想,岂不也是一种乐趣么。最后给朋同学们推荐一本介绍联觉的书《Wednesday Is Indigo Blue: Discovering the Brain of Synesthesia》,里面有彩斑斓的气味,也有香甜可口的音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