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看中日两国的月崇拜
    月亮,是古人心中的神秘之物,是人类情感与文化的象征。在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中,月亮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崇拜对象。本文将以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和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竹取物语》为例,探讨中日两国对于月亮崇拜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性。
    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相传古代有十日人间一日天宫,天宫有一位仙女叫嫦娥,她与丈夫后羿生活在一起。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救了人间,得到了长生不老的药。但是后羿并不想要这个药,他想和嫦娥永远在一起,就把药交给了嫦娥保管。后羿被一个不肖的弟弟邀请出门,乘机偷走了长生不老的药,为了不让坏人得到这个药,嫦娥就吞了下去。吞了长生不老的药之后,她,终于飞到了月亮上。她成为了月宫的王后,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成了人们崇拜的仙女。
    而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竹取物语》中,也有对月亮崇拜的描写。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竹取屋的仙人,发现了一个从竹子中诞生的美丽姑娘,把她带回了家中,并给她取名叫做“竹取”。竹取姑娘被发现后,成为了皇家的王妃。但是她内心却一直向往着回到月亮上。最终,她乘着一轻盈的船,从月光中出现了三位使者,把竹取姑娘带回到了月亮上。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对于月亮的崇拜有着共同之处。月亮在这两个故事中都是与仙女或仙人联系在一起,代表了美好与神秘。在中国的《嫦娥奔月》中,嫦娥成为了月宫的王后,在月亮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在日本的《竹取物语》中,竹取姑娘最终也返回了她向往的月亮,完成了她的精神追求。这些故事都表现了人们对于月亮的崇拜,将月亮视为仙人的居所,代表了一种美好与幸福。
观月雏    中日两国的月亮崇拜也存在一些差异。在《嫦娥奔月》中,月亮代表了一种不甘与无奈的情感。嫦娥吞下长生不老的药并飞到了月亮上,虽然成为了月宫的王后,但是内心却是无比不甘和无奈的。她不得不放弃了人间的生活,也不得不放弃了和丈夫后羿在一起的机会。这种不甘和无奈的情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宿命的认知,觉得自己的命运是由天定下来的,不可改变。而在《竹取物语》中,月亮代表了一种追求和向往的情感。竹取姑娘一直向往着回到月亮上,为了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最终也得到了月亮的庇护。这种追求和向往的情感体现了日本古代人们对于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认为人们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去努力。
    在《嫦娥奔月》和《竹取物语》中,月亮的象征意义也略有不同。在《嫦娥奔月》中,月
亮代表了一个离开人间的地方,是仙人的居所,含有一种遥不可及的美好与神秘。而在《竹取物语》中,月亮则代表了一种自由与理想的象征,人们可以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和精神追求。这两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日两国对于月亮的崇拜有所不同,中国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月亮视为一种不可触及的遥远之地,而日本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月亮视为一种自由与理想的象征,可以去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