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引·别馆寒砧》赏析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是北宋词人王安石的作品。
译文:
在旅舍中传出捣衣声,孤城上号角声悲悲切切,一片秋声入耳。东归的海燕向海上飞去,南来的鸿雁在沙头停落。楚台之风,庾楼之月,令人赏心悦目,却都如就是昨天的情景。人生无可奈何,被名利所束缚;无可奈何,被各种无聊杂事所误。可惜这种风流美景总是闲却,我却在名利场中消耗自己。当初徒自像丁令威那样明白,一个人飞向华表,留下那首诗歌,而今又耽误了秦楼之约。梦尽之时,酒醒之后,我在独自细细地思量着。
寒衣处处催刀尺
赏析:
这首词的立意高远,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魄。从词的内容来看,当时王安石在宋神宗九年(公元70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所作。作为一个勇于进取的政治家,王安石的诗词多有风云之气,这首词则反映了他消极的一面,从词的情调上看,很可能是他推选新法失败,退居金陵时所作。上片以“登临送目”开头,先总说景。下片“别馆寒砧”句为点题之句,起承之间,
条理分明。虚实相间,文势流走回环中有顿挫,显得既无矫揉造作之痕,又无粗服乱头之病。“楚台”、“庾楼”,并举泛爱古今风流;“鸿归”、“燕往”,在词人感受中,亦尚有知音者存,于是浮生萦云惹恨之事,似都可忘。同时,复有“嗟何限”之感。“正黄昏”,承上“寒砧”句;“空伫立”,承上“别馆”句;“暮思量”,承上“征鸿”句。他乡日暮,征鸿嘹唳,唤起吊古伤今之情。而故人音尘杳绝,“虚怀想”。一个“嗟”字统领下片,“虚怀想”三句全述“嗟”,以一个“羡”字统领“楚台”、“庾楼”、“鸿归”、“燕往”等一组画面。不写哀而哀转深,只是借旁衬而流露出来。“当初”以下二句点明怀古之意。华表是宫殿南面作标帜用的一个大柱子,丁令威是东汉辽东人。传说他在灵虚山学仙得道后,化成仙鹤飞回家乡辽东。后来又飞到城东门华表柱上,让少年用箭射他。箭射到后,鹤又飞到城东门去站着了。辽东人便叫它为灵鹤。十年后少年长大又去射鹤,鹤又飞回城东门去站着。忽然一只乌鸦飞过把鹤盖住。人们就喊冲它打乌鸦。一下子白鹤冲天而起一直飞到丁令威的家乡去了。见《搜神后记》卷一六。《唐宋传奇选》收《枕中记》李肇《国史补》卷上、《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引《仙经》亦载其事。《太平寰宇记》所载事略同《搜神后记》,惟无乌鸦盖鹤耳。《枕中记》则增饰以卢生梦中事如此《寰宇记》又谓卢生在邯郸逆旅遇道士吕翁为其借一枕以卧枕入梦后历数十年富贵荣辱醒后惊悸不定之间旅店主人方煮黄粱尚未熟翁乃拍布袍袖两及卢生卢遂入地府见阎罗
王问其生时进退始终翁一一陈对卢生方悟所遇乃一梦也店人煮黄粱尚未熟卢生乃枕上愁多而梦不熟因徐起步入阖庐则邯郸道上无他可知矣然邯郸道上乃有吕翁其事似非无据然考《国史补》及《枕中记》则卢生事皆出于附会故知此等传说皆不可凭信矣至于此词本意则从临流怀古而触起兴亡之感亦寻常之感耳不特邯郸道上邯郸道上卢生遇神仙之事本不足信故此词实无所本矣)事足备荒唐尘客思虑虽属无稽却亦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颇具有普遍意义。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感叹人生无常,名利如浮云,富贵如梦幻。他羡慕古人超脱尘世的仙境,但自己也陷入纷繁的尘事之中。他想要寻求一种解脱和超越,但却被名利所束缚,无法自拔。这种矛盾和挣扎,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同时,这首词也体现了作者作为政治家的思考和抱负。他对于政治上的挫折和失意,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怀古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慨。他对于国家的忧患和人民的疾苦,也有着深刻的体察和关注。
总的来说,《千秋岁引·别馆寒砧》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和古人仙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