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抢红包的作文
【篇一:材料作文“抢红包”写作指导】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抢红包”是2015年最流行的话题之一,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你对此有何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赞同“抢红包”的理由:
1、“抢红包”增强了新年的喜庆气氛,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参与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王军是谁
2、“抢红包”让人从相对疏离的关系中获得收益,这种惊喜带来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更广泛的关爱和社会认同。
反对“抢红包”的理由:
1、淡了年味,让传统佳节成了“抢红包节”。
2、冷了亲情,“抢红包”成了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新隔阂”。
3、伤了身体,有人不分昼夜,机不离手,以致眼迷离、手抽筋。
别让红包“抢”走真情 【51分】每当春风送暖,旧符换新之际,发一个红包,是对后辈的关切和期盼;每当喜事临门,欢天喜地之日,发一个红包,是对幸福的分享和传承。可现如今,无聊之人为了吸引眼球,不良商家为了牟取利益,让这一充满温情和祝愿的传统活动从现实延续到了网络。在每个人的掌上世界中,“抢红包”
活动开始泛滥,但请不要掉以轻心,别让红包“抢”走真情。
不论是“谁言存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亦或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类朴实的感情总是诗人们吟诵不尽的题材,也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正沉迷于虚拟世界“抢红包”的你,是否有抬头看看白发渐生的父母,渐行渐远的朋友,独坐空院的爱人?与最爱的人相处的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若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无论如何也只剩追悔莫及了。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与亲人的相处时光。
用人们的好奇之心牟取暴利之类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而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的本心,甚至有人因为“抢红包”与亲戚朋友心生怨恨,酿成惨剧。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的纯真初心。
网络世界毕竟是虚拟的,真实可感的现实世界才是最动人的。暮春之落英,暖夏之素莲,深秋之红叶,炎冬之飞雪,天天蜷缩在几平方米的狭小居室中“抢红包”的你,多久没有身处自然之中感受四季的变换,多久没有站在日光之下倾听清风的细语了?为了手机上几分几毫的单调数字那么多人竟然放弃了无穷无尽的自然之美,若是心系自然的古人知道了,也会唏嘘不已吧。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欣赏自然的眼睛。“抢红包”只是这个信息时代的一段剪影。这个时代里,有太多东西混淆人们的视听,扰乱人们的心绪,只有珍惜时光,坚守本心,心向自然,才能留住真情,留住自我,留住红包内涵里的传统福韵。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①“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厦大附中高三1班许晅玥
红包,译名lucky 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
屠臣夫人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手机设置路由器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彩。
“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
护肤品几个大牌子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
②自身的觉悟胜过金钱换来的专注
杨锦泓
某职校教师督促学生学习课后发红包奖励上课认真和学习优秀的同学,此举一出坏学生纷纷改邪归正,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可此教师上课发红包的行为,展现了一种教师讨好学生的媚态,虽然促进了学生学习,却有些背离教育本意。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奖学金的一种变式,演化版。可这样泛滥的频繁金钱诱导真的是一种演化吗?有人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奖学金模式的细化,奖励引导机制的一种革新。这样利益为饵的行为真的配得上创新的高帽吗?
现存的奖学金制度是一种奖励机制,是在发现一个人的优秀作为与良好表现后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这种奖励肯定初创造,鼓励再创造,并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但反观这个上课红包,它更多的是以金钱为诱饵诱导学生完成老师所肯定的事件。前者是一个人开疆拓土,
达到巅峰后立下丰碑,受人肯定,而后者是先立下丰碑再用各种方式鞭挞驱策人们前行。可以说这样的行为非但不是进步,是一种更可怕的野蛮倒退。
此种所谓创新模式,失去了诱饵,一切变回归原样,坏的仍旧坏错的仍旧错,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教育是教之育之,而非驱之驭之。知识庸医学而非以记,正如学导以义而非以利。
其实该老师的行为的确寓意颇深。课堂上的知识,学则有红包,不学则无。在职校,课上学的知识每一个都可能化为未来的技能在社会获得十倍百倍的红包。老师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学习有钱赚。可是他没能更深入地让他们明白,除去了他发的包,他们学习仍能赚钱,只是赚的是看不见感受不到的未来的钱。若教师能有所改进,引导他们发现上课学习得到的不只是的红包,还有未来的工作与舒适,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尝试。毕竟学生自己引起的觉悟更胜于金钱所换来的专注。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之育之,引之于正道,授之以渔术。
教育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引导一个人由内到外发生升华的过程。向焦老师那样,当前的教育可以有千奇百怪的新招,来引起学生的专注,但没有触及本质的引导,都只是徒劳。
千金散尽已然不会还复来。
③“红包”真的只是学习中的“调料品”?迈克尔杰克逊 迈克尔乔丹
黄喆灵
日前,一技术学院老师通过给优秀的学生发红包,使得教学质量及师生关系有了显著提高。此举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面对着不少人的责难和质疑:如此功利会不会使教育变味?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无可厚非:在红包的刺激敦促下,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有了显著提升。单从结果来看,这一“红包攻略”实是卓有成效。随着飞速发展的网络扩大着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学生的心也日渐浮躁。红包这一略带社会气息的社交工具被这位老师股掌之间转换为催人上进,带有激励意义的教学工具,的确成果喜人。
然而,这样显著成效的判断标准是基于使那些原本爱逃课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对于那些原本就用心上进一心钻研的人来说,红包的加入又会给潜心学习的他们带来何种影响?没错,努力上进的优秀生是需要鼓励与奖励作为“从动力”以维系他们为了丰富学识改变命
运而努力学习的目标。但是当红包的发放成为一种常态,而短期物质利益比长期内涵的熏陶与升华更具说服力、更有激励作用,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物质奖励对精神满足的不
拦截逃爸断刺激,从而使物质满足成为第一需求?在今后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扛住在茫茫知识海洋中探索的枯燥,不因物质追求而抛下可能使人类受益无穷的重大研究?古时一位老人不堪院外孩童玩乐的烦扰,给孩子们钱财令其玩耍。数日之后给钱渐少,孩童遂不愿玩乐。由此观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学生们将来或在研究领域难有成就。
再者,如此案例的成功势必会引起一众人的跟风效仿。一旦形成一种惯例,该方案将不再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而红包里的钱数反而会成为同学们不愿努力的借口。所谓“三分钟热度”便是如此。一旦新鲜感消失殆尽,红包只是成了套在老师脖子上的尴尬枷锁。一旦钱数减少甚至放弃分发,教学状况马上便会恢复如初甚至雪上加霜。而如果坚持发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再有提高,反而会随时间增长激情照样衰退,最终对此麻木。就算教师尝试通过提高红包钱数重燃学生们的斗志,效果也相当有限,而且还会增加
自己的负担,违背美好的初衷。甚至随着学校流行起这种“红包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红包内的钱数进行攀比。一旦自己得到的钱比他人少,便会产生“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等值的报酬”的消极情绪,使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出现“要求老师加钱、以自身成绩为要挟”的现象。如此未来,怎能不令人担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