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祝福》 | ||||||||||
课时数 | 授课日期 | 第 | 周星期 | 第 | 节 | ||||||
1.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 毕福剑的现任老婆|||||||||||
重 点 与 难 点 |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 ||||||||||
授 课 方 式 | 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课件 | ||||||||||
板 书 设 计 | 《祝福》见教案 | ||||||||||
作 业 | 完成同步练习 | ||||||||||
课 后 小 结 | |||||||||||
一、小说常识:
1、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结构及顺序。
3、小说的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情节的作用: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4、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
语言、肖像、行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5、小说的环境
1、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起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2、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二、小说阅读步骤
速读: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细读:层次结构、人物关系
精读:具体情节、细节描写(查阅资料、深入分析)
小结:必须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所谓知人论世。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读出“小说中的诗”。细节不容忽视。
小说备考要点及题型(见幻灯)
第 一 课 时
本节课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写作背景简介: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
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它们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倾听课文示范录音,积累字词(注意正音)
1、字音积累
钝( dùn )响 寒暄( xuān ) 朱拓( tà ) 间( jiàn )或 悚sǒng 然 踌蹰( chóu )( chú )不更 gēng 事 谬 miù 种 淡 dàn 然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 sè )瑟有声
尘芥( jiè )堆 形骸( hái ) 脸颊( jiá ) 沸反盈yíng 天 贺家墺( ào ) 絮絮( xù )
呜咽( yè ) 驯( xùn )熟 桌帏( wéi ) 讪讪( shàn )咀嚼 jǔ jué 渣滓( zhā)(zǐ)
瞥( piē ) 拗( niù )不过 蹙cù缩 门槛( kǎn ) 窈 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 xīn )( xiǎng )
牲醴( shēng )( lǐ ) 蹒跚( pán )( shān )
四、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师生互动合作完成)
叙述顺 序 | 情节 | 内容 | 时间 |
倒 叙 | 序幕 |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 |
结局 | 祥林嫂凄然死去 (3—33) | 三个半月 | |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 两年 | |
发展 | 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 | 约两年 | |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 五年 | |
尾声 |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 演员王瑾 | |
五、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大家在课文中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讨论,教师总结)
总结明确关键词: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
倒叙的作用:情节上,在小说开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寻根探源的兴趣;内容上,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强烈的对比,更加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历程。
2尝试分析、归纳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本节课教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形象。
教学过程:
何美钿八卦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环境描写
(一)、这部小说有哪几处环境描写?出品味其中的语句,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这部小说有哪几处环境描写?出品味其中的语句,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1、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2、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
3、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了暗示情节的作用。
4、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拿祥林嫂的惨死和歆享了供品的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祝福作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结构上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5、此外, 序幕中祝福景象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二)、环境描写,亦在暗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1、祥林嫂失去小丈夫:春天
2、祥林嫂失去贺老六:春天、伤寒病
3、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春末、狼
4、祥林嫂惨死: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将至 时的祝福晚上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总结: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 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1、先请一个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评析、补充。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谱”简表。
祥林嫂年普简表表
到鲁镇以前 |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的一个春天没有了丈夫。 |
到鲁镇一年 |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
到鲁镇二年 |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
到鲁镇三年 |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非关税壁垒 |
到鲁镇四年 |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
到鲁镇五年 | 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
到鲁镇六年 |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
到鲁镇七年 |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 企业环保标语
到鲁镇八年 |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
到鲁镇九年 |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到鲁镇十三年 |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
2、肖像描写
先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外貌 、 动作 、 语言 、 神态 、 心理 等。再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出现的人物。
(1)文中共几次写到了祥林嫂的肖像?
衣着打扮 | 脸 | 眼睛 | 精神状态 | |
初到鲁镇 |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 脸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 顺着眼 |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
再到鲁镇 |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 脸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 |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
死前相遇 |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仿佛木刻似的 |
中国最大的草原 |
3、分析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部分,通过眼睛这一“窗户”透视人物的心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