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华:生活磨难是笔创作财富文
作者:陈雷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7年第03
        生活磨难对演员来说是笔难得的创作财富。这是在张芝华人生最低落迷茫之际,她的艺术和生活的双重导师张瑞芳送给她的箴言。这番意味深长的开解,对当时身陷事业婚姻两失意的张芝华而言,显得有些艰涩难懂。
        很多人说起张芝华,都会有这么个粗浅的印象:她演技不错,但得奖不多;她演戏不少,但主角不多;论资历和辈分称得上老戏骨,但好像始终没有大红大紫、不是所谓一线明星;她感情纯真爱情至上,但婚姻不顺单亲艰辛。
        确乎如此,当初被上影厂选为重点培养对象、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张芝华,在人生最宝贵而短暂的青春岁月里,命运总爱跟她开玩笑,让她经历一次又一次莫名其妙的挫折,从婚姻到事业,她简直倒霉到家了!即便这些坎坷日后真能成为她的创作财富,对当时的那个年轻的张芝华来说,也真是有点不可承受。
        不过,当笔者坐在张芝华明亮温馨的书房里,与这位年近六旬的中年人回眸她的艺术人生时,分明可以感受到,曾经沧海的那份淡定和从容在她谈笑间不时闪现。谈到她的那些倒霉事,她的遣词出人意料,以前他们在背后说我是扫帚星,后来我觉得自己真有点扫帚星的味道,不过,倒霉就是财富啊!说完,仰头大笑。
        “超级替补的幸福童年
        张芝华从小天生丽质,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能说一口标准而动听的普通话,这个特长使她成为霍山路第二小学广播台的麦霸。声音漂亮,再加上外貌出众,少年张芝华在各种重大国事访问的接待活动中总是成为代表中国儿童向外国首脑献花的那个少先队员。
        如今已是资深京剧票友的张芝华,当初爱上皮黄却是缘于一次充当替补。霍山路二小当时接待外宾的保留节目是京剧《沙家浜》,原先唱沙奶奶的那位同学,突然被上海警备区选去当小兵,于是张芝华便因为嗓子和形象都不错而被征招去顶班沙奶奶,尽管她完全不懂京剧,一句唱词都不会。老师只能加班加点,一句句地现教现学,因为接待外宾的任务随时会来。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临时替补上场的演员不仅一上手就唱得像模像样,而且还从此迷上了京剧。上中学后,还因此在上海市少年儿童广播合唱团担任京剧独唱演员。
        更令张芝华想不到的是,她今后一生从事的表演事业竟然也是缘于一次替补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黑白片《小将》,由中叔皇执导。没有任何从影经验的张芝华,因为影片的重拍和演员调整,又一次阴差阳错地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替补机会,这次替补不仅成就了她的电影处女作,而且也令她从此跨入电影圈。这时她才上高二,年方十六。在看电影还是一种绝对高大上的娱乐活动的年代里,能如此顺利地走上大银幕,年轻的张芝华或许连做梦都未想过。
        成分不好,求学失意
        由于参加了《小将》的拍摄,张芝华被伯乐张瑞芳一眼相中。但在政治挂帅的年代,上影演员剧团招生的基本政策是面向工农兵,但张芝华家庭成分显然与工农兵不沾边,张瑞芳只能曲线救国,用成熟一个,进来一个的办法将张芝华吸收进演员剧团。
        那时这批年轻人进了上影厂,并没有戏拍,而是首先去奉贤五七干校,令张芝华印象
深刻的是,她第一天劳动就有幸与大明星白杨一起插秧。从五七干校回来后,张芝华又跟着赵丹、白杨、张瑞芳去工厂、农村、煤矿、部队体验工农兵生活。
        在那段时间里,张瑞芳带着张芝华演话剧,程之带着她唱京戏,还有老师专门弹钢琴带他们唱歌。几年时间里,张芝华主演了《曙光》(白桦编剧、李纬导演)、《柜中缘》(程之导演),《万水千山》(张瑞芳导演)、《放下你的鞭子》(张瑞芳导演)、《甜蜜的事业》(程之、牛犇导演)和《送货路上》等多部话剧,能与那么多大家合作,在初出茅庐的年轻电影演员中并不多见。
        然而,好景不长,国家恢复高考后,张芝华的思想动摇了,她认为自己的家庭成分不,政治上靠不住,在电影厂不容易得到重用,加之受父亲从小就灌输的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张芝华开始对读大学这件事极端向往。她也向组织上提出考大学的想法,得到的答复是:你们不要着急,我们也考虑到你们没有大学文凭,厂里有组织推荐带薪读大学的名额,只要你们考得上
        张芝华对此深信不疑、兴奋不已,整整停了一年不拍戏,拼命复习,下决心要考上北电。然而,当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厂里却决定,她与丈夫郭凯敏两人之中只能去一个,另外
还要参考其他因素,例如党员优先等……最终张芝华居然以优异成绩落选,郁闷至极。
        虽然后来厂里还是推荐她和张瑜等人去上海戏剧学院带薪学习,但毕竟她的梦想是北电,并且她曾经深信努力把分数考好就能实现梦想,但现实并非如此。她第一次体会到理想如此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婚姻变故如釜底抽薪
        张芝华清晰记得,1986年年底她在写厂里的工作总结时,自嘲道:今年我创作了一个很好的作品,就是为国家贡献了一个健康漂亮的小公民。
老电影演员张瑞芳        除此之外,在近两年时间里,正处在女演员事业黄金期的张芝华几乎没有影视作品,连话剧也没有。
        张瑞芳批评了张芝华,认为她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此时应以事业为重,周围所有女演员一个个都在拿奖,你为什么去生孩子?
        难道张芝华不懂得这个道理吗?还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如今回想起来,张芝华坚定地说,我之所以选择生孩子,一是因为我直到今天仍然信奉的爱情至上四个字,为了我所爱的人,为了建立一个圆满幸福的家庭,我可以牺牲自己,支持爱人。其次,高考这件事让她深刻领悟到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她认为,丈夫郭凯敏的运气比她好,他被选送去北京,她一定放手让他去,自己一个人留在上海,一边读书,一边参加社会活动,一边把孩子带大。为爱付上青春年华,放下事业机会,张芝华觉得值得。
        也正因为对婚姻如此付出,如此牺牲,在之后的婚姻变故中,张芝华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有多巨大!爱情和事业对赌,没想到张芝华输得很惨,爱情哗变,事业荒芜,青春飞逝,这一切犹如釜底抽薪,她还剩下什么?
        有好戏有好角,却没好运
        对张芝华来说,除了求学和婚姻之路上经历的挫折,更让她唏嘘不已的是在她的艺术道路上居然亦是如此命运多舛。张芝华从艺这些年来,合作过很多大导名导,也参与过不少重要影片,担任过不少重要角,但或许是上帝的安排,张芝华居然可以数出一大把莫名其妙的倒霉事,令她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绝佳机遇。
        《淮海战役》是中国首部投资过亿的电影,张芝华饰演夫人汪荣华,为了让她尽快到首长夫人的感觉,导演蔡继渭还专门派了两名工作人员整天跟着张芝华,做她的勤务兵,端茶倒水不算,就连去食堂吃饭,都得用自行车带她去。
        当时张芝华刚离婚,儿子还很小,而且这个戏一拍就是一年,张芝华有些为难,但她父母非常支持,主动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职责,对她说,你决不能放弃这么好的角。
        休息日,首长们来看样片,杨白冰觉得张芝华无论从年龄、长相还是气质上,演汪荣华都非常合适,还问她是否打算留在北京,因为后面还有好几部解放战争的片子要拍。张芝华说,我的孩子在上海,以后要拍戏我再来。
        但谁也没想到,一年后,影片在最终审查时,出于种种政治因素的考量,夫人参政这条线被全部拿掉。于是,张芝华的所有镜头,一个不剩,演员表里也没了她的名字。
        张芝华自嘲道,粉碎四人帮前,我拍了个《小将》,上映三个月,四人帮被粉碎了,这个片子也随之进去了。之后又拍了《新风歌》,影片还没上映,又因为四人帮被打入冷宫。这四人帮还真挺害人的。
        没想到,拍解放战争了,还会碰到这种事。《淮海战役》这部影片当时是全国各制片厂以各种方式支援八一厂拍摄,影片上映后剧组到上海来开庆功会时,八一厂颁给张芝华一枚军功章。然而,对于一个演员而言,能让观众看到自己在大银幕上的艺术形象,才是最重要的。这枚军功章,虽然也代表了一种认可,但在张芝华看来,同时也印刻着一段难以释怀的经历。
        《勿忘我》忘我
        《赵先生》消声
        1982年长影厂顶级导演于彦夫执导了一部伤痕电影《勿忘我》,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由方舒和李志舆主演的版本,而这部影片最先是由焦晃和张芝华担纲男女主角,而且已经拍了一半。导致影片半路夭折的是上面来了个红头文件,大意是对于涉及右派的作品要重新审视。而影片中张芝华演的雯雯是名知青,焦晃演的中年医生周虹就是个右派,红头文件一下来,拍摄立即中止,然后修改剧本,推倒重拍。而后,由于合作上的一些分歧,焦晃和张芝华被换成了李志舆和方舒。
        后来方舒跟张芝华成为好朋友,她在接手雯雯这个角时,看了之前张芝华拍的那部分戏,她觉得张芝华演得不错,就问于彦夫为什么要换下张芝华,于彦夫说,要换只能两个一起换。
        1997年,张芝华主演了吕乐执导的《赵先生》,这是继《活着》《盲井》之后又一部国内禁片。影片未经批准擅自参加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并获得了金奖,吕乐在电话里鼓动张芝华去瑞士领奖,并表示电影节对她的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因为这部影片违禁了,张芝华最终没去成瑞士。
        当时国内媒体获悉《赵先生》在国外得奖后,《文汇报》《南方周末》等报纸都要求采访张芝华,准备用较大篇幅予以报道。但张芝华恳求他们笔下留情,因为这是一部违禁片,在国内无法公映,大肆宣传既无必要,也会引起误会。
        贵人相助,作品示人
        虽然在张芝华人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都没有机会跟观众见面,但她一路合作的很多都是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大师级艺术家,这让她受益匪浅。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对张芝华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离婚后有一两年的时间,张芝华就躲在录音棚里做棚虫,这时她事业上的贵人、上影厂女导演武珍年给了她重新振作起来的理由。有一天武珍年来张芝华,请她主演《女人们》。她对张芝华说,有个角非常适合你,你应该出来演戏。这部戏后来获得了电视金鹰奖中篇二等奖和四川国际电视节一等奖。
        赵焕章导演是张芝华的另一位贵人,在她状态很低落的时候,赵焕章把《沂蒙山人》的剧本放在她眼前。一看到剧本,张芝华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她问赵焕章,让我演农民行吗?赵焕章说,你很朴实,你一定能行!于是,张芝华重振精神,跟着赵焕章去山东下生活,影片后来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农民电影展故事片奖。
        打这之后,张芝华又开始出现在各种聚会上了。因为在她的观念里,演员必须拿作品说话,没有作品,不愿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