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学所
【摘要】媒介由于其影响力的日益凸显,媒介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新闻伦理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现状的研究,从而出一条加强媒体工作者新闻伦理道德理念,重塑媒体形象的道路,引导媒体朝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更加健康地蓬勃发展。
【关键词】伦理道德新闻
一、新闻伦理的历史背景新闻伦理研究始于美国。由于美国在《宪法第一修正案》中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或新闻出版自由,美国新闻界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时,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由此也导致了媒体滥用新闻自由的现象。有鉴于此,新闻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强烈意识到,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进行自我约束。新闻伦理研究得以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也开始对新闻伦理展开了思索。针对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导致新闻伦理恶化的问题,欧洲许多国家创立了国家报业评议会制度。英国报业评议制度由于体制完善、收效甚大而成为欧洲其它许多国家效仿的楷模,这些国家先后成立了报业评议会或类似的监督机构。
科学地界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对一门学科的建构关系甚大。
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持这种意见的代表是两部新闻学辞典对"新闻伦理学"辞条的表述。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余家宏等编写的《新闻学简明词典》: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科学";199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及其规律的学科。"另一种意见认为非诚勿扰 闫凤娇,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外,还应该包括新闻媒体的道德功能。持这种意见的代表,是中国新闻学院周鸿书教授在1995年出版的《新闻伦理学纲要》一书中所作的阐释。作者认为两部辞典的表述,把新闻伦理学研究的范围划定的过窄,忽略了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作者的见解是:"新闻伦理学是以新闻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并视其为研究的唯一客体。它是阐明新闻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揭示新闻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解决新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道德关系、行为规范,以及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的一门科学;还是研究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一门学问。"二、专家关于新闻伦理失范的几个主要观点1.菲利普·帕特森。菲利普·帕特森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媒介伦理学》的书。该
书着眼于伦理学在21世纪信息社会各种媒介中的应用,通过文本、案例、图片来向读者展示如何更好地、更合乎伦理道德地完成工作。作者汇编了大量最新的关于媒介伦理的案例,将讨论锁定在媒介及从业者面临的伦理难题上,但又将讨论推向问题的实质,并将适当的理论引入决策过程,通过精心设置的思考题设法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也就是说,菲利普·帕特森主张利用讨论的形式,然后引入理论,最后由决策者自主进行判断。他更多地倾向于希望唤醒人们的良知,而不是强力地灌输一些强制性的观点与意识。
2.喻国明。想要加强媒体的新闻伦理意识,就必须要让它们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他认为,我们的媒体应该从立足于信息的发布权利到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从“社会守望者”到“社会对话”的组织者:传播领域的“游戏规则”的改变。要想明确媒体的社会责任,加强新闻伦理,就必要要明确时代的发展与其内涵的转变。而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与媒介所处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即在宏观的社会背景的框架内加以确认。
3.展江。展江认为“社会生病媒体吃药,不公道”。大众对媒体有看法实属正常,没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媒介批评,我们媒体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会更多地发作。但是有凭有据的批评才有
说服力,才对解决问题有帮助;而如果缺乏科学精神,一味迎合一些或善良而肤浅或者另有所图的人的感觉和情绪,却没有法治化的媒体管理,我们的媒体和社会中的各种乱象只会更多。成熟的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通常是以消极义务为主的,媒体伦理道德也是如此。
三、本文观点现阶段我国国内新闻道德失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假新闻泛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一时间各行业的竞争顿时激烈起来。今年来,我国各媒体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逼迫它们不得不为了提高发行量或者收视率而绞尽脑汁。
于是乎,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完成工作额,不少媒体工作者开始埋没良心,干起来歪曲事实,甚至编造新闻的勾当。其中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应该还是2007年6月的“纸馅包子”事件。当然,由于“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虚假新闻更是猖獗,对受众来说,简直已经到了司空见惯的地步。如今年的“金庸逝世”,“叶童怀孕”等消息,都是由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工作者或者是网友爆料的。我认为正是由于我国媒体机构的自律机制过于落后,以及媒体工作者的功利心态才造成今天中国新闻界这样的怪圈。
2.低俗新闻漫天飞。与虚假新闻的出现一样,媒体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满足他们的猎奇
心理,不断地挖掘名人隐私,恶俗网络人物,甚至一些情新闻。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的“门”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事态不但没有任何好转,反倒愈演愈烈。今年,“中国第一车模”兽兽的三段曝光于网络,我们的媒体正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非诚勿扰》节目中女嘉宾闫凤娇的“厕所门”;还有因为江苏卫视的一档节目而迅速走红的网络人物“罗玉凤”。这些低俗新闻伊始确实带给受众震撼与新鲜感,但带来的更多的却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