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缩写BRD)简称德国,是位於欧洲中部的议会制和联邦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陈伟霆资料柏林。德国陆上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共九个国家接壤,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德国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第一次形成统一的国家。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国和战败国,二战后,德国在1949年被美苏英法四强分割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 。1989年东欧民主运动蜂起,包括东德在内的各国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在四强同意下,1990年东德和西德终於达成两德统一。

德国是欧洲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的成员国,是当今世界强国之一。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按GDP计算)、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德国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人口超过8200万,是现今欧盟成员国中人口最多的一个。

经济


德国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国土面积中的一大部分用于农业,但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仅占从业人员的2%至3%,产业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2.2万亿欧元(2004年),在欧盟国家中高居第一位,国民经济排名世界第三,是全球第三大工业国。根据人类发展指数,德国的生活水平排名世界第21位。2006年因国内需求增加,经济增长率达到2.8%。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几十年来,德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处于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被誉为“出口冠军”,2006年出口增长13%,达到8940亿欧元。

19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德国的失业率逐年攀高,经济也受到高失业率的困扰,尤其是在德国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团体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德国一直在建设社会福利国家,东欧邻国的工资水平相对德国低很多,使得生产从德国向这些国家转移,导致德国国内的工作岗位不断减少。2006年起德国经济复苏,失业率始负增长。

德国经济的体制一般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这是德国总理艾哈德的杰出贡献,对改革中的中国也有深远影响。德国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创建成员,今欧洲中央银行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德国是全球工业科学含量第三高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然而它的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却出现重大问题,长期为许多社会问题所拖累。经济结构的僵化导致高失业率,成为长期而非周期性的经济问题,人口高龄化问题也带给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莫大的压力。东德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耗资巨大的挑战。德、法主导的欧元区计划之启动,给德国经济带来了发展空间。

随着目前大联合政府所推进的各项改革逐步深入,加之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德国正在逐步复苏经济,消费力开始提高[16]、失业人口逐年下降。

工业
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慕尼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汉堡、斯图加特(宾士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集。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新兴工业集中在慕尼黑一带。


德国的主要部门有电子工业、航太工业、汽车制造、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生产等。德国工业产品以品质精良著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德国的工业品在世界享有盛誉。

教育

德国教育体制
德国的教育体系为12至13年义务教育,大致上为初中等教育的阶段,实际上教育体制因邦而异。学前教育端赖家长的意愿,可将儿童送往托儿所,纯属非强迫性。小学阶段除了少数邦为六年(如柏林)之外,其余为四年。在中等教育阶段,德国主要采行的制度为"一本三枝",在晋升至中学阶段期间,存有一为期两年的定向阶段(Orientierungsstufe),藉此可以透过老师的建议以及学生与家长的意愿,决定往后就读的学校。中等教育主要有三种学校可供选择,依次为主干学校(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以及文法高中(Gymnasium)。


学业程度较好的学生通常选择文法高中就读,为期约九年,乃进入高等教育必经之路,学生以升大学为主要出路,政府领导阶层、社会精英多半出自於此。1972年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议决签署的「关於改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文法中学高级部协定」(Vereinbarung zur Neugestaltung der gymnasialen Oberstufe in der Sekundarstufe II)为文法高中奠定了健全的架构,其内容如下:1. 文法高中高级部(Gymnasiale Oberstufe)一律自第11到12或13学级,学校可自行设计选修形式的「导入阶段」,以高中会考文凭(Abitur)及大学入学为终极目的,各邦之间对会考文凭的资格必须相互承认。2.文法高中高级部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其必修与选修课程均在各分成基础课程(Grundkurs)及专长课程(Leistungskurs)两类,必修课程分为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数理与科技、宗教、体育等领域。选修课程通常即为大学各学域的基础课程或入门课程。学生必修两门以上的专长课程,其中一科必须为语文、数学或自然科学。高中会考共考四门学科,必修的两门专长课程是其中之二,另两门为基础课程。此外,为扩充选修课程的范围与深度,也加入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资讯学等课程。

学业程度次好的学生常常会进入实科中学,学程约五或六年。学校以培养中等的工商业界、政府机关的实务人才为主。其课程以现代科目、现代语言为主要特,特别强调配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目,其中必修部分又可归纳为下列五类:1.外国语(常为英文)2.数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与生物。3.社会与经济:历史、经济学与地理。4.家政与社会科学5.音乐艺术。到了七年级有选修科目,如自然、工艺、美劳与第二外语(常为法文)。学生可以选择必修科目中的两至三类参加结业考试;毕业生泰半继续接受全时制的高级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类的高等教育,少部分接受所谓二元职业训练。

学业程度欠佳的学生则就读五年制的主干中学,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较简单,课程有宗教学、德语、地理、历史、音乐、美劳、工艺、经济学、英文、数学、理化、生物学及体育课,毕业生多继续进入二元职业教育体系(Duales Ausbildungssystem)完成学徒训练,并以从事手工业、制造业为主。此外,某些邦中尚有综合高中(Gesamtschule),学年3-7年视不同形式而定,是改革传统中学三分学流的产物;目标在提供所有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与适当的学习环境,让个体独特的性向、能力能充分发展,避免过早分化与决定,给予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德国高等教育依据1976年《联邦高等教育基准法》(Bundeshochschulrahmengesetz, HRG)放宽高等教育机构的认定范围,将所有具(Hochschule)之名的学校都概括称为大学,而高等教育人口也在社会大量需求下迅速扩充膨胀。目前(2000/2001)德国高等教育人口约172万,占19-26岁人口中的33%,分布在四所综合大学、90所大学、6所教育学院、16所神学院中,这四类机构是真正具有大学地位的高等教育机构。此外尚有46所艺术学院、146所专门高等学校和30所公共行政专门高等学校。这些机构相当於中国专科学校与技术学院之间,与大学同样授予学士学位(Diplom, Magister),但其学位比大学所授予相同名称的学术地位低,德国的大学原本无硕士学位,研究所是为了念博士的学生而设,只提供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是配合其他欧盟国家才设立。2007年夏季学期开始德国的国立高等教育开始收取每个学期500欧元的学费,除了通过ZVS中央分配的少数所谓numerus clausus有学习位置限制的学科以外,不需要入学考试而是采用入学申请的方式。申请则与大学审核标准依据高中会考文凭的成绩,即三部分成绩的总合:1. 基础学程22个科目,最低110点;2.专长课程8个科目,最低70点;3.毕业会考,四个科目最低100点,意即大学入学资格的最低门槛为总分280点。此外,学生至少必须在15个计算成绩的基础课程、四个计算成绩的专长课程以及会考的两科成
绩至少达到4以上的第等。德国政府对中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子女提供大学就读时期的生活费补助,其中一半作为贷款。1%的大学生获得不需偿还的奖学金。二战以后,自1950年迄1991年,进入大学的德国青年人数成长了十三倍,高达一百六十万人(实际一百二十四万人注册入学)。德国的大部分民众属于中产阶级,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为人民提供了相对世界水平来说较高的医疗服务、失业保障以及其他社会需要。

文化

德国文明起步虽然很晚,但是近代对世界文化贡献良多。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等。至今德国科学家一共获得了超过60项诺贝尔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奖。德国是导弹、火箭的发源地,也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创始人冯·诺伊曼的祖国。

德国官方语言是德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19世纪在德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这是马克思亲自创建的,
第一国际也产生于德国。马克思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部分人放弃阶级斗争,走议会路线,被列宁抨击为“修正主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二国际,德国是欧洲第二国际的大本营。由此可见德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极为深厚。

20世纪30年代,在希特勒策动下,德国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发源地。

德国法典是有世界重大影响的法典,它和法国《拿破仑法典》构成大陆法系的基石。

哲学

德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有库萨的尼古劳斯(Nikolaus von Kues)、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德国是许多重要哲学流派的发源地,如德国唯心论,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批判理论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理论,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者和当代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人口
德国人口主要是德意志人。在德国北部有丹麦少数民族居住,萨克森地区则有少部分索布斯拉夫人口,全国仍有少数犹太人居住。德国境内有大约七百万定居的外国人,包括了外国雇员、政治庇护人士及其家属。还有一些来自土耳其、克罗地亚、意大利、俄罗斯、波兰以及越南的移民。德国境内有外来背景的居民有一千五百三十万,约占全国人口两成。

宗教

基督教和天主教是德国的两大主要宗教,现在各占总人口的33%。基督教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天主教主要在南部和西部。除此之外还有1.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26.3%的人口则没有宗教信仰,或属于其他较小规模的宗教。当今德国的犹太人人口为约12万人。德国是16世纪早期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的原乡。总数超过5500万的人正式属于某个基督教教派。

大部分德国新教徒属于基督教路德教派(德国福音教会)。 此外还有几十万东正教徒(主要来自希腊和塞尔维亚)将近320万穆斯林。其中大部分来自土耳其,包括土耳其人和库德族人。

今天,德国的犹太人数量居西欧第三位。在前东德地区,宗教热情明显低于前西德地区。只有5%的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礼拜,而西部有14%。[来源请求]总人口中约有30%

文学

德语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代表人物如诗人福格尔魏德的(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德国最杰出的作家有歌德、海涅、席勒和格林兄弟等,多位文学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保罗·海泽(1910年)、格哈特·霍普特曼(1912年)、托马斯·曼(1929年)、赫尔曼·黑塞(1946年)、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和君特·格拉斯(1999年)。

音乐

德国是音乐家的摇篮,为古典音乐贡献了多位世界级的音乐家,包括巴赫、古典主义音乐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贝多芬。其他世界知名的作曲家还有亨德尔、克拉拉·舒曼、罗伯特·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理查德·施特劳斯、泰勒曼、马克斯·雷格(Max Reger)、奥尔夫、兴德米特、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和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

医疗卫生保险

德国是西方国家中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最早的国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今天德国社会福利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

  医疗保险制度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卫生部负责立法和政策上的宏观调控;在运行上,由法定医院保险和私营医疗保险公司两大运行系统构成。法定医疗保险由联邦公众医疗保险机构(简称AOK)和类似的600多个医疗保险机构(如:企业医疗保险机构、手工业者医疗保险机构、海员医疗保险机构等)具体操作。AOK机构还同时负责收缴养老、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后再分给各个业务管理机构。目前法定医疗保险覆盖了德国90%的人员,主要对象是月收入3150欧元以下的雇员。月收入低于310欧元的人员和多子女人员可不缴纳医疗保险费但仍可享受法定医疗保险待遇。

  私营医疗保险

  由德国健康保险公司等50多家机构具体操作。全德参加私营医疗保险的人员约700万人,主要对象是月收入高于3150欧元的医生、企业主、自由职业者、政府雇员等。全德国1998年开支医疗保险费5200亿马克,医疗保险平均费为13.6%。

  1.法定医疗保险制度


  德国国民中90%的人均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其他人员则参加私营医疗保险或享受其他医疗待遇。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带有社会性特征,保险费多少与收入有关,按工资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缴费,各州费率不同,一般在11-15%之间,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医院、医生,享受医疗待遇标准是一样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和、休养康复及支付疾病津贴等。法定医疗保险规定:投保人的妻子、子女如果没有职业,可以一起享受待遇。投保私营医疗保险则是投一人,保一人,多子女的职员若投私营医疗保险,则费用上要贵一些。

  2.私营医疗保险制度

  在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制度与投保式的私营医疗保险制度平行发展,构成全德国的医疗保障网络。目前,在全德国共有700万人参加了私营医疗保险。德国私营医疗保险是自愿参加的,保险项目完全可以自己选择。投保私营医疗保险有权选择医院和医生,并得到相应的服务和补偿。私营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是病人到医院看病,医院将帐单寄到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来付钱。


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对于全德国八千多万人口,对医疗的操作是分层次进行的,首先联邦卫生部是负责法定的医疗保险立法,负责消除疾病,还要负责公民的健康状态和售医、售药方面的工作,第二层次是各州的卫生部门负责对联邦立法的实施,同时还负责对医疗的监督,已及医生的组织机构,并负责对医院的规划和建设,第三个层次是州以下一级的地方,包括城市以及县,有500个卫生局负责公共的医疗问题,地方卫生局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卫生工作,餐饮业的卫生,对企业的卫生,对公民医疗卫生方面,健康方面和防疫方面的工作。

  医疗保险资金的运作

  医疗保险资金来源是雇主和雇员各按费率50%缴纳的保险费,由医疗保险机构管理。投保人因病需住院后,是由医疗保险机构与医院签订日住院费用包干合同,再进行结算。投保病人到门诊是由合同医生看病,合同医生后开药方,病人到药店购药,医疗保险机构
不对合同医生进行费用结算,而是通过保险医生联合会进行费用结算。

  社会救济金

  在德国,所有无力自助并且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助者都能领取社会经济金。根据社会救济法,每一个处于此类困境中的居民-无论是德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要求提供社会救济,包括生活费用补助或在如伤残、疾病或照料等特殊生活状况中的补助或照应。

  社会保险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规定必须参加的是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和护理保险。法律规定除工伤保险费全部由雇主缴纳之外,其他各项保险费均由雇主和雇员各缴一半。

  医疗保险


  几乎所有德国公民都参加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及其家属子女、退休人员、失业者、农民等。职工按不同的职业参加不同保险公司的社会医疗保险。职工一旦生病,可到与其保险公司挂钩的医院或开业医生处看病。保险公司负责支付医生的费用(包括药品、药物和辅助工具及住院医疗费用等)。如属必要的疗养,也由保险公司完全或部分支付疗养费用。

  除此之外,医疗费用还包括生育补助、家庭补助以及病人家庭护理。职工享有病假工资,病假在

  6周内,由雇主发给全部工资(有几个劳资协定还延长了这个期限),在此之后,医疗保险机构支付最长期限为78周的病休补贴。超过78周者,则领取社会救济金。

  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实行

"社会共济"原则,每个人所交纳的医疗保险费只与其经济能力挂钩,而与其年龄、性别及健
康状况无关。这一"社会共济"原则还体现在投保人的配偶和子女的免费医疗保险上,即单身投保人与拖家带口的投保人,如果收人相等,那么他们所交纳的医疗保险费也相等,但后者却是全家受保。

  事故保险

  在德国,所有雇员和农民按法律规定都参加事故保险,自由职业者可自愿投保。学生和儿童也属于受保险保护的范围。

  养老金保险

  德国的养老保险分为三种: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根据法律规定,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如医生、律师、艺术工作者等一般参加私人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是德国社会福利保障的支柱。它保证就业者退休后能够保持适当的生活水平。如投保者者死亡,其家属可得到一定百分比的养老金。通常年满65岁
者即可领取养老金。在某些前提条件下,年满60岁或63岁即可领取养老金。养老金数额原则上与投保人的劳动工资、交纳时间长短相挂钩。

  失业保险

  所有雇员原则上都参加失业保险,费用由雇员和雇主各承担一半,同时政府也提供一定的补贴。失业保险待遇是多种多样,首先占第一位的是发放失业期间的工资性替代补贴,即失业保险金,并支付有关职业培训的费用。另外,支付旨在维持和创造就业岗位措施的费用、开展职业介绍和职业咨询、进行对残疾人的职业促进等等,也是失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保险

  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是德国一种新的保险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人及病残人员在需要护理情况下的权利。

  依据德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凡于德国境内工作的人,均须强制加入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包括如下项目:

  a)医疗保险:保险费为税前工资总额的13.5%,雇主及员工各负担一半;

  b)退休保险:保险费为税前工资总额的19.2%,雇主及员工各负担一半;

  c)失业保险:保险费为税前工资总额的6.5%,雇主及员工各负担一半;

  d)居家护理保险:保险费为税前工资总额的1.7%,雇主及员工各负担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