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记叙性散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冬日香山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
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
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梁衡散文集《觅渡》)
1.对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满:四面八方到来的游客很多。
B.虚静:冬日香山安静而令人空虚。
C.骄傲:寒风衰草中松树傲然挺立。
D.绰约:秋日香山红叶满山别有风姿。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香山春、夏、秋三季,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
B.作者写苏轼夜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作者用“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冬日香山具有如诗如画般绚丽的特点。
D.冬日香山,舍掉了春的妩媚,夏的丰腴,秋的绰约,因为它只需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热闹与繁华。
3.联系全文,解释划横线语句的含义。
(1)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
(2)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
4.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尾句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药镇
陈新森
①朋友来磐安,问我哪里值得看一看。我毫不犹豫把他领到了江南药镇。
②一下车,朋友就被这座藏在大山深处的中药特小镇给吸引住了。鳞次栉比的中药商铺,
熙来攘往的各地客商,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令这座长三角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溢满了喜悦与憧憬。看着朋友饶有兴致地问性味、问品质、询价格,大包小包买个不停,我内心生出一丝骄傲:伴随时代发展步伐崛起的江南药镇,让世代种药的磐安药农,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红利了。
③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磐安人,我对家乡最早的记忆就是穷和苦。小时候家里穷,缺医少药,父母会采点土草药洗净、晒干、储藏备用。鱼腥草、菖蒲、金银花、薄荷、野菊花、葛根等,常见的小毛病都有药可治可防。药是草,草也是药,磐安的乡间村民大多是有着采药、种药知识的药农,他们将山上移植的、祖辈留传的白术、元胡、贝母、元参、芍药等品种,就近种植在田间地头,渐渐发展成为磐安的一大特。
④相传,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曾隐居磐安大盘山,在此结庐读书,还教民种药。自唐朝开始,山民就在大盘山上修建昭明院,以志纪念。如今,大盘山已成为一座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拥有野生药用植物一千零九十二种,占浙江省药用植物的百分之六十一,天冬、龙胆、短萼黄连、明党参、细茎石斛、香果树等野生珍稀药用植物的陆续发现,更加增添了大盘山保护区的神奇和深邃。
⑤磐安曾经作为全省五个特困县之一,脱贫的路在哪里?磐安人发现,山中草,皆是宝,大盘山里没有一棵草是多余的,没有一棵草是敷衍的。于是,父老乡亲聚力建设中药材产业高地,从中药产业中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方。多年来,从山中一棵草到养生一味药,再到产业一座城,我亲身经历了磐安的华丽蜕变。
⑥我们坐在“磐五味”中药加工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定升的“九和堂”里,一边品着黄精石斛养生茶,一边闲聊磐安药市的变迁。回想起当年肩杠背驮、走南闯北贩卖中药材的艰辛历程,杨定升颇多感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辛辛苦苦种了药材,还要东奔西走去销售,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各地客商进山交易,许多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就可完成,鼠标点一点、发一发,生意就做成了,真是今非昔比啊。”
⑦要离开药镇了,我向朋友挥手道别,内心更期盼着,江南药镇的药香能飘向辽阔的远方。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日,有删节)
5.第②段“一下车,朋友就被这座藏在大山深处的中药特小镇给吸引住了”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本段内容作答。
6.文章第④段写了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曾隐居磐安大盘山一事,其作用有哪些?
7.江南药镇崛起的因素有很多,请根据文章第④~⑥段概括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柳
戎飞
①柳就柳吧,偏偏叫清明柳,读着就伤感。柳就让人想起杨柳依依,情绵意隽地长情,加了“清明”两字,有了古意,就这么雨纷纷地潮湿起来了。古人折柳相送,惜别怀远。想着那情形,沉甸甸的情绪就会蓄满心头。
②几年前,清明只是个节气,只是个假日,除了休息,与我没有什么关联。蓦地一天,清明突然就与我无法割舍了,成了心底不能愈合的痂。
③在清明还未到来的时候,一股情一种思就随着春意殷勤欲动地苏醒了,火山岩浆一样,汩汩地冒着泡泡,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薄发,不能设防无以按捺。那感觉又像心头有只小兽,
用尖尖的牙齿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噬我。只有自己知道这小兽的存在,只有自己知道那疼是什么感觉,那痛是因何而起。医生治不了这疼痛,时间也不是良药,疼痛必将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相偕终老。而我,会渐渐接受这疼痛,继而由接受到适应,再到共生。实则,有时是这疼痛温暖着我
④清明柳居然是味中药,性微凉,味淡,清热。那么,煮上一碗清明柳的汤汁,降降岩浆的温度,熨帖一下心头的疼痛吧。
⑤要去看她了,像她给她母亲准备东西那样,先仔细地为她准备些可心的东西。在准备东西的一举手一投足中,我不停地和她说着话,只有我和她懂得的话。有时想起过去的趣事,甚至会笑起来,轻轻地笑,在心里。这几年,渐渐懂了过去她每年清明时节,给她母亲准备东西时的虔诚。每年清明,时光是透明的,空气清薄澈丽,她是那个时节开花的玉兰,那幽幽的香气,染上她的手指,挂在她的发际,系于她的衣襟,就连家里也是暗香浮动。她站在光影里,背影清瘦。她的衣着总是那么端庄,仿佛时时提醒她:她是老师,要为人师表。这是她的职业素养,也是我对她最敬仰的一点。
⑥我总会在离她不远不近的地方,看她认真地为她母亲准备清明节祭拜的东西,神专注而
虔诚,偶尔有微笑荡过嘴角眸间。那时,我猜测不出她心里在想什么,现在知道了。她会准备几种精致的点心,然后再亲自去炒四样小菜。家里没人喝酒,但常有好酒,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她的母亲不抽烟、不喝酒,却喜欢烟酒味儿。于是,每次都备着。还有檀香。她喜欢檀香的味道,就连用的香皂也是檀香型。家里也常常会燃起檀香,尤其是将暮未暮的黄昏,那袅袅而升的烟和熟悉的檀香味道弥散在空气里,有别样的韵致。屋外暮霭四起,屋里有温温的暖意,那气味柔软绵长,细腻圆润,婉转在每寸空间,总免不了让人怀念起什么。檀香的味道,是怀旧而温馨的,多年后,再次回味,仍觉母亲的味道,安抚躁动,让心就此沉落平和。现在已很难买到那么好的檀香了。在日暮西沉独坐的时候,眼前常会升起丝丝缕缕的烟,会闪现星星,点点的光,会闻到氩氩暖暖的香。东西都备好了,她是不亲自去的。最早的时候,她每年都会去,可每去一次,回来就生一次病,拖很久也不能痊愈。之后,就不再让她去了。再回忆她备东西时的情形,仪式感非常强。可能是因为自己不亲自去,而把所有细微的情感、所有细腻的心思都倾注在准备的过程中。这仪式,是对生活的敬畏与尊重,是对自己母亲的周全与交代。
⑦我是少小离家,我又是老大未还。长大后,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更是短之又短。距离上的疏离,令不擅表达的我愈加缄默,甚至羞于诉说对她的思念。即便在信里,也只是一句“我想你
了”,便不会再有更甜腻的表达。或许是她的职业使然,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人的通病,含蓄到了骨子里,即使彼此再牵念,也隐忍着。直到后来,她退休生病和我住在一起,照顾她的时候,才开始抚摩她柔软的双手,才会梳理她有些散乱的银丝,才有机会仔细看她的眉宇、她的皱纹、她的像少女一样有些羞涩的笑容……那时,她成了我的孩子。
⑧可是,还没容我好好陪她,还没容我在她面前撒撒娇,还没容我和她再亲昵一些,还没给我从从容容地折清明柳与她告别的机会,离别就恶狠狠地杀将而来,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紧逼得我除了接受,还是接受,只能接受。
⑨春天了,清明柳已发新芽,玉兰又将开放,推开窗,清风洞贯而来,日子又变得透亮悠长。我知道,该去准备看望她的东西了。
(有删改)
8.如何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9.赏析第⑧段的语言特。
10.分析本文以“清明柳”为标题的妙处。
11.请就本文对第三人称的使用加以评析。刘晓庆有几个儿子和女儿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已成传说的幺店子
卢一萍
①虽然我没有住过几回幺店子,但对它的回忆却是难忘的、温暖的。“幺”在四川方言中是“小”的意思,幺店子即“小店”。幺店子在川东北的大路小道间,既是旅行者的落脚点,也是很多人临时的家,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让行人“歇一口气”的作用。
②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中途,一般都会有幺店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溪口的那家幺店子。据说,之前的很多很多年,那户姓王的人家就开着这家店。很多年来,那里都是木架瓦房,有四间可供人住宿的房间。其中有两间大屋,每间用粗大的木头做了两通铺,各宽两米,从房间的一头抵到另一头,长约五六米,分置进门的两侧,一张通铺可以睡十四五个人。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还有一间则是高档客房了,只放了两张床,也有蚊帐,还放着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