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玉我的人生很圆满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3年第17期
    “多少年弄浪商海的艰辛都已经在时光的打磨下风轻云淡了,心中只有对祖国的依恋”
    文 本刊记者 梁伟
    8月20日,刘晓庆结婚了,这是她的第四次婚姻。
    婚礼当天,刘晓庆穿着一袭雪白的婚纱,显得雍容华贵,由妹夫靖军护送,在管风琴演奏的《婚礼进行曲》中款款步入教堂。在牧师的主持下,她和新郎交换了结婚戒指。
    “晓庆,我亲爱的Livia,多年的仰慕和期待,今天我终于能在基督的祝福下牵着你的手,和你走进这神圣的婚姻殿堂。从此后,我会尊重你,呵护你,永远地深爱你。如果说,人有九世循环,那么无论前面的路多么艰难险阻,我都将坚定不移地仍然娶你为妻。如果说,人在天国里会得到永生,那么在天国里和我相依相守永生的伴侣也必然是你——我深爱的……”那一刻,刘晓庆热泪盈眶,毫无疑问,她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而这个给予她幸福的男人究竟是谁,成了无数人心中最大的疑问。
    他,就是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华全国侨联委员、美国华裔商人,71岁的王晓玉。
    难以想象,婚礼当天,从教堂选址到入住的酒店,教堂婚礼和晚上的晚宴,甚至联系美国顶尖摄影团队全程跟拍,全部是王晓玉一手包办,对于已是古稀之年的他来说,的确让人有些惊讶,但是王晓玉说:“一点都有没有感觉到累,因为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很久了。”
    “我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
    对于刘晓庆来说,王晓玉或许是她最后的归宿,也是最好的归宿。
    原本她并不想将这段婚姻“赤裸裸”的展示在公众面前,只是外界一系列不靠谱的猜测,甚至谣言“刘晓庆嫁给了风水大师”让刘晓庆有些坐不住了,最终在8月20日,她的团队在微博发表了《致所有关心晓庆的人》声明,透露刘晓庆去年已经注册结婚,她的丈夫美国华裔商人王晓玉也随即浮出水面。
    众人恍然大悟,这个王晓玉绝非等闲之辈。
    王晓玉的父亲王剑秋是黄埔武汉分校七期毕业生,国民党少将,对于从小就出生在国民党军官家庭的他来说,总是被称为“黑五类”的后代。因为家庭成分问题,王晓玉小时候就感觉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不一样,别人看他的眼光也不一样。
    他说:“曾到安徽来视察工作,同学们都去欢迎,而我却被命令留在家里炼钢铁。原以为是工作需要,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我的家庭成分不好。”
    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高中毕业后,他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目标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教书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知识和力量,以便在今后有所成就。“因为童年的境遇,我在思想上成熟较早,我知道不能庸庸碌碌地度过人生。李鸿章、李大钊、他们年轻时都曾教过书,他们最终能够有所成就是与其在为人师表过程中充实、提高自己分不开的。我希望以这些伟人为鉴。”王晓玉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虽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但我始终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漫长的等待中,王晓玉的人生终于迎来了曙光。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王晓玉当即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申请,希望实现与国外亲人团聚的愿望。“我是在与爸爸妈妈分别9年后,才收到第一封来自海峡彼岸的家书,有了联系之后,我就有了出国的想法。毕竟当时的社会和我的家庭出身决定了我在国内不会有更好的发展,要想实现我的人生目标只有出国。”
    申请很快得到了回复,就在这一年,他踏上了自己的美国之行。在很多人看来,聪明勤奋的王晓玉到了美国之后无疑如鱼得水,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仅仅过了半年,他就决定回国了。王晓玉说:“虽然我自己也不知道改革开放后中国会怎样发展,但我清楚美国的工作和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未来的一切要看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给了我回国的勇气和决心。”
    对于当年他究竟觉得自己哪里不合适美国的生活,王晓玉没有细说,但是,不要以为他在美国浪费了半年时间,在这期间,他对美国商业社会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2000字的相关报告。详细分析了美国商业社会现状,并针对中国如何借改革开放的契机打开国际市场提出了建议和设想。回国后,王晓玉这份详尽而务实的报告最终被送到安徽省分管外贸工作的领导手中,报告中的想法得到了省领导的支持。
    “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在内地没呆多久,他的心又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6月,王晓玉去香港了。
    “为什么从美国回来,又去了香港?”
    “那个年代,国家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到处都在招商引资。需要我们这样有海外关系的人走出去,更容易说话一些,宣传改革开放别人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因此,我选择了去香港。”王晓玉说。
    对于王晓玉来说,如果说在美国还有亲人照顾的话,那么在香港,真的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也是最艰难的生活,身兼数职,白天在工厂打工,晚上到工地兼职,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了等便宜一角钱的公车,往往要等到末班。为了节省一秒钟的时间,上电梯先按关门,后按楼层;去什么地方都是规划好乘什么交通工具最节约时间……”
    那时候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因为所有的时间都在赚钱,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看着口袋还是干瘪,他知道打工的生活不足以让自己富足起来,于是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台手提打字机,买了一个公文箱,开起了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板。
    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更加捉襟见肘,直到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订单后才有了转折。那是一单从台湾进口纺织品的生意。虽然没有做过生意,但是倔强的他却独立完成了订单、运输、报关、装船等所有业务流程。在此过程中,哪个环节不懂就相关的朋友求教,不懂英文的他,朋友翻译,自己生生将英文单词一个一个字母地打出来。仅他总结的业务资料就足足两尺厚。这些宝贵的经验,后来成为公司员工同事学习参考的经典教材。
    王晓玉说:“当时可谓是破釜沉舟,如果成功意味着我可以继续在香港立足,如果失败……结果我没敢去想。”几个月后,他漂亮地完成了这笔订单。他在香港创建的公司开始成为两岸贸易中最繁忙的中转站。人生的第一桶金,让习惯思考的王晓玉悟到了些许经商的理念,一条“利润法则”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也知道:利润要在运作过程中创造。比如运输成本是5%,但在实际中我会通过认真研究怎样装船,怎样转移货物更便捷,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更划算等等,将成本控制在4%,这样就可以创造出1%的利润。
刘晓庆有几个儿子和女儿
    至此,相信“利润是可以创造”的王晓玉,只要生意不会亏本,他都照接不误。
    对于自己创业的经历,他感慨万千,“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像我这样的香港商人的今天。改革开放给了香港第二次繁荣的机会,改革开放给了我一次机会。说实在的,用‘伟大’来形容改革开放一点都不过分。没有改革,这些机会也轮不到我。”
    “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不知道是因为恰逢合适的机会,还是王晓玉的踏实勤奋感动了上苍,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两岸交流还是有限的,经济成为联系最好的纽带。在这个不一般的时刻,王晓玉在香港创建的公司,成为了两岸贸易的中转站之一,除了做生意,他还联络台湾商界人士,这样的人脉也为他日后事业上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于是乎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在僵持的1980年代,熟悉内地、立足香港、有亲人在台湾的王晓玉,为内地赢得了大批台商投资,成为发展两岸三地对外贸易的先行者。
    “1980年代,内地经济欠发达,经济环境也未成形,所以大多数台商对来大陆投资持保留态度。但这种情况很快发生了转变。1988年祖国大陆公布鼓励台胞来大陆投资的政策后,台商投资大陆步伐加快,形成第一次投资高潮;1992年南巡讲话后,台商对大陆投资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次投资高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海峡两岸经济交流的大门越来越宽,台湾政府想把大门关上都不可能了。”王晓玉说。
    特殊时刻,王晓玉将弟弟从台湾带到顺德,投资建立起了锡山家具厂。天时地利人和,公司发展极其迅速,至今,他们的家具厂已经遍布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等地。“我们的企业到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近年来辉煌再造,效益更好。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最真实的缩影。我们的成功昭示了两岸合作发展模式的成功,兄弟一家,血浓于水。两岸文化的根源本来是一致的,纵观中国历史,合则两利。这些道理大家都很明白。”
    今天,王晓玉有很多身份: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华全国侨联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香港安徽联谊总会会长、顺德锡山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华美贸易公司总经理……
    不论处于什么位置,他对国人的关心都丝毫不减,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和弱势体,2008年“两会”,他的提案就是有关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我觉得相比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就业难是更大的问题。因为这些人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一旦突然失去工作,心理、经济各方面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危机四伏。他认为,国家应该多鼓励失业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并不是说没钱没文化就不能创业了。要让各地的农民工因地制宜,不用非跑到外地去,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以减轻因为农民工外出打工造成的铁路拥堵等社会问题……”说起这些问题的时候,王晓玉总是滔滔不绝。对于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也责无旁贷,“作为中国侨联的委员,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侨的作用。有很多国家政府部门不方便出面做的事情,都可以由我们来完成啊,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而对于自己的众多头衔,王晓玉看得很淡,“多少年弄浪商海的艰辛都已经在时光的打磨下风轻云淡了,心中只有一个情结愈系愈牢愈难以释怀啊,就是对祖国的依恋。天南海北、风霜历尽之后积淀下来的是对祖国的感恩与热爱。”
    但是现在,他又多了一个头衔——刘晓庆的丈夫,而这个头衔背后的责任就是要给一个女人未来生活的幸福,对于这点,他坚信自己可以做到。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