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感遇十二首》意思|赏析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 海外南经》: 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得无 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 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高明 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 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⑿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汉上 二句:用《诗经 周南 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欲寄 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冥冥 二句: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缄,默。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紫兰 四句:秀,开花。蹊,小路。空蹊:犹空谷。皓露,白露。幽,指幽谷中兰花的颜。何极,没有穷尽。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白云 句:白云,比喻小人。陆贾《新语 慎微》: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南山,比喻君王。《汉书 杨恽传》: 田彼南山。 张晏注: 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
⒇太息:叹气。
作者:佚名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 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 (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其一】
这首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 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 葳蕤 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 皎洁 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 欣欣此生意 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 自尔为佳节 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 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 自尔为佳节 一句中的 理解为介词 ,又转变为 ,把 理解为代词 你们 ,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 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 兰叶 桂花 ,怎能将 炉火纯青的意思看成主语,说 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 谁知林栖者 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 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 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 自尔为佳节 ,与杜甫诗句 卧柳自生枝 中的 为同一意义。至于 ,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 卓尔 率尔 中的 词性相同。 佳节 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 美好的季节 ,而应该理解为 美好的节操 。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 自尔 的状语,意在说明那 佳节 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 谁知林栖者 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 谁知 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 二字本于《孟子 尽心篇》: 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 何求美人折 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 不以无人而不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其二】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淡泊明智、宁静致远。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
【其四】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 孤鸿海上来 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 池潢不敢顾 ,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
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