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肖
然
专
放眼世界
课文发现
责任编辑:石文涛
肖然: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市朝阳区“社区
青少年大讲堂”讲师,一线语文教师。注重语文的体系化、
趣味性,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生活中
的语文相结合。倡导“爱读书,多读书,不唯书”。“诗魔”白居易:生活让我一身才华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下这首诗,表达对他的赞美、惋惜和怀念之情。
后世通常把白居易放在唐朝诗人的第三位,仅次于诗仙、诗圣。说起来,被白居易“圈粉”的可不只是唐宣宗。白居易的“粉丝”涵盖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就连外国人对他也喜爱有加。其“粉丝”分布之广、人数之多,恐怕连李白、杜甫都望尘莫及。
除了分布广、人数多,古代“粉丝”的狂热比起现代人一点也不逊。长安有一个人,因为太爱白居易的诗,直接将它们纹在身上的三十多处地方,并且还配了图。在当时的日本,几任天皇都是“乐天粉”,日本上流社会也掀起学白诗、解白诗、背白诗的热潮。
唐诗在盛唐时期发展到顶峰,出现了无数“大咖”和佳作;到了中唐,诗歌创作面临着巨大的突破压力,想在诗坛占据一席之地难上加难,可白居易做到了。
“世敦儒业”大家族
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今河南新郑市出生了。
受门阀观念的影响,白居易在为祖父撰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一文中说,自己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楚国公族。遗憾的是,白居易的说法,不但后人认为“纯属虚构”,连当时的人都不信。后来为他撰写墓志铭的李商隐,就此事只用了“公之世先,用谈说闻”八个字,一带而过。
尽管家族和家庭不算光鲜,但白居易的祖父、父亲都是明经出身,能诗能文,谙熟儒家经典,所以给了白居易良好的家庭熏陶。白居易的名字就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父母借此名希望他乐天知命,不要有侥幸心理。
幼时的白居易已经表现出语言文字方面的天资。一次,乳母为了哄六七个月大的白居易,抱着他在房间里转悠。走到屏风前,乳母指着上面的字说:“你看这个字读‘无’,这个字是‘之’。”白居易还不会说话,可是几天后,乳母惊奇地发现,他能从几百个字里轻易地指出“无”和“之”,并且百试不爽。几岁时,白居易就开始学诗。“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白居易进步很快。
白居易的名诗
白居易出生时,撼动盛唐基业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可惜,“安史之乱”的余震却一波接着一波,强藩巨镇割据称雄,时而互相攻伐,时而连兵抗拒朝廷,战祸不断。
公元783年,由于李希烈的割据势力威胁到汝州、汴州及郑州一带的安全,白家只好离开家乡,迁至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州市)。
后来因为战乱,白家又转移到越中避难。幸好,白居易在家族同辈中排行二十二,有一个大家族可以倚靠。
越中的避难生活对青少年时期的白居易影响深刻,让他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和冷酷的社会现实。父亲官微禄薄,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艰难。做些什么能改善现状呢?白居易愁肠百结,但很快有了答案:“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学而优则仕”是他唯一能走的路。这段避难越中的生活后来也影响了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方向。
明确目标后,白居易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开始了苦读。白居易有多努力?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日日夜夜坚持,过量的诵读和书写,让他口舌生疮,手指长出坚厚的老茧,甚至身体羸弱到头发白了、牙齿松动、眼睛昏花的地步。
这描述是不是让人触目惊心?后来,白居易在诗中还写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其“诗魔”之名由此而来。
公元786年至公元787年间,为了备战科举考试,白居易写下了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二字表示借古人写的
语句命题作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枯萎又再次茂盛。野火无法将它们烧尽,春风一吹,又绿遍了原野。远处的青草侵占了古道,晴日下,绿连起荒城。“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繁茂的芳草也沾染了离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扣题“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应第二句“一岁一枯荣”,强调原野上的野草生生不息。五、六句“侵”和“接”两个字使用精当,刻画出春草蔓延、绿野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了友人将去的远方会经过的处所。最后两句中的叠词“萋萋”,依旧是用来形容野草的繁茂;借着满眼蔓延无边、生机勃勃的野草,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无限的惜别之情和祝福。
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曾带着这首诗拜谒著名诗人顾况。当时,顾况听到眼前的少年郑重地报上大名,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调侃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 ”可等他读完这首诗后,他的态度发生了360度逆转。顾况竖起大拇指夸赞:“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通过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我们既看到了风华少年的锋芒,也读出了诗人的胸怀。《幽闲鼓吹》《唐语林》《全唐诗话》等书也有类似的故事记载。不过,《新唐书》《旧唐书》则没有收录这个故事。到底有没有发生这件事呢?这还有待研究唐诗的学者进行考证。
不管是真是假,少年白居易已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显出了成熟睿智的思想。
刻苦读书为功名
十七人中最少年
公元793年,白居易跟随父亲白季庚来到襄阳。不料第二年,白季庚就在襄阳官舍去世了。白家几代当的都是地方小官,因此父亲去世后,断了经济来源的白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草草料理完父亲的后事,白居易开始在符离守孝三年。父亲不在了,白居易深知,从此他要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任,于是,他开始了不分昼夜的苦读。据说在此前,白居易和青梅竹马的湘灵,开始了美好的初恋。
公元798年,因为生活所迫,白居易随母亲迁居到洛阳,然后只身去了溧水。到达溧水后,白居易顺利通过了县试,次年又顺利在宣州通过了乡试。顺利的原因,既有白居易的才华出众,也有其叔父白季康等人的帮助。
“昔我往兮,春草始芳;今我来兮,秋风其凉。”白居易再次回到洛阳,已是秋天。
可即便如此,白居易也没有在家停留很久。科举之路仍旧漫漫,他不得不又风尘仆仆地奔向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
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一举高中。“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面对这样的成绩,白居易当然十分欢喜,可理智的他在回到洛阳前,也写过“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这样的诗句。
按照当时的习俗,进士在考试放榜后要参与拜谢座主、参谒宰相等一系列活动。进士的活动令别人艳羡,白居易却急着回家——他想把喜讯快一些告诉母亲,也想借机会向母亲提出和湘灵结婚的请求。从开始初恋,到他考取进士,两人已经相恋多年。遗憾的是,白居易的结婚想法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浓厚的门阀观念,让她不能忍受官家出身的儿子与
贫民家的姑娘结婚,她担心这会影响儿子的仕途。
公元802年,白居易在长安又参加了吏部的考试,最终及第。次年,白居易开始了职场的第一份工作——校书郎。因为工作的原因,白居易要把家搬到长安。在搬家前,白居易怀着最后的希望,恳求母亲能够成全婚事。这一次,白母不但坚决反对,而且希望儿子从此不再和湘灵见面。“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终止于白居易的这首《潜别离》。此后,两人真的没再见面,但在白居易心中,湘灵早已是他的妻子。
直到公元808年,白居易已经担任左拾遗一职,却依旧未婚。在白母以死相逼下,白居易才娶了同僚杨汝士的妹妹为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