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唐代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早期的作品以讽喻诗见多,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对平民百姓的关心,对当朝统治者的劝谏,至今被人们传颂。白居易不仅在诗歌上蓄丰蕴美,独具慧眼,而且在音乐理论方面也有妙论精解。
关键词:白居易 诗歌 音乐
音乐,在白居易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曾以“酷好三事(诗、酒、琴)”自诩。白居易在一首著名的论乐诗《好听琴》中写道:“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听到音乐,他心中的忧愁就没有了,音乐像良药一样,使自己通体舒畅。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对音乐的喜爱。《琵琶行》中白居易对琵琶女琴声的描写可谓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一个没有很深音乐造诣的人是写不出这样优秀的作品来的。
白居易对音乐很有见解,他主张在音乐中营造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跟作者自己当时的心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这种意境是要传递一种情感。这种思想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很好的反映: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传达给大家的不过是琴声,为什么作者能够感受到声音中是饱含感情的?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有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通过弹琴的技巧来判断的,另一方面作者是通过琴声构造了一种伤心的意境,通过作者的描叙我们可以勾勒住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青春已经不在的女子,带着满脸的忧郁弹着琵琶曲,似乎要把自己的满腔怨恨揉进曲子里面,告诉周围的人。其实当时不仅是因为音乐给人忧伤的感觉,作者当时因为被贬江州,还要与自己的友人分别,心中异常苦闷,所以作者听到的琴声是格外的悲伤。才有后来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结果。
还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本来是很抽象很难捉摸的声音,作者一一把它具体化,这样具体化的描叙,都可以使人想象出具体的画面,并且这些具体的画面都传递出一种忧伤的意境。试想作者是在京城做官的时候碰见琵琶女的,由于在朝为官,人生是一帆风顺,白居易当时的心境是开心的,快乐的,那琵琶女琴声中的意境还会是那么的悲伤吗?
此外,白居易在《伊州》中写道:“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
时已白头。”作者怀着一种愁绪教琴,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未教成时已白头”,作者并没有在教琴的过程中感受到排遣掉自己的忧愁,范围增添了教琴不成的烦恼,根本原因就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忧愁的。
又如白居易的《五弦弹》:“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在这里,诗人以一连串生动的比喻,铿锵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演奏者弹五弦的绝技。手中五弦,弦弦不同,五弦并奏,凄切铿锵,杀声惨气,浸入肌肤,其效果绝妙无穷。白居易认为演奏家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化解到“弦”(音乐)中,最终产生了“水写玉盘千万声”的强烈效果。
音乐就其本质来讲,只是一种由于物质的振动而产生的声波现象,并不带有任何的感情彩。然“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据此,音乐便也有了情感,这种情感是由“人心之动”而引发的,它来源于“人”,来源于“物”。白居易对这种音乐的移情现象也有所阐述:
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筝》
“弦”作为一个用来演奏乐曲的乐器的部件,本来只是一种无情无义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送恨入弦中”才使得音乐有了断肠的怨恨,才使得本是无情无义的“弦”,演奏出的是有情有义的音乐,
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的缘故。这种境界其实是很多音乐艺术家希望听众能够做到的,也是他们想传递给大众的,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贝多芬最有名的是是他的交响乐,几乎可以反映他曲折而不平凡的一生,贝多芬用音乐传递着他的喜怒哀乐,音乐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当时的精神世界:他的《第二交响曲》给人的意境是充满感情了冲突,而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个人斗争精神:面临病痛和生活压力,他有过自杀的可怕念头,内心是矛盾的,最终恢复自信之后才创作了写下了的。
出于对拿破仑的敬仰,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贝多芬把自己对拿破仑的崇拜用音乐体现出来了。
1806年前后,贝多芬沉浸在恋爱的幸福中,才思敏捷的写下了充满青春气息的《第四交响曲》。在第一乐章中,漫长、忧郁,甚至有些阴暗的引子部分长达两分钟。但突然,这令人感觉迷惘的旋律,在两个激烈的和弦中被冲破!然后激烈、澎湃、热烈的音符被彻底解放出来。热烈的音乐,隐藏了作曲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美好爱情的歌颂。其后的三个乐章无论是慢板、快板,都体现出两个字——“欢快”。这与贝多芬当时的心境是相符合的。在《第四交响曲》中,这些激昂的主题被一扫而空,这部作品充满了情趣,更多了浪漫、温馨、愉悦,这反映了贝多芬当时沉浸在爱情中的感情世界。
在音乐方面,白居易还接受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至乐无乐”的观点,认为音乐在休止时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意境。例如:
冰泉冷涩疑弦绝,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夜筝》
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筝》
此时此刻,音乐虽然停止了,却产生了比有声时还要强烈的效果,达到不可想象的意境。有时,在乐曲还未奏响之际,诗人就已经投入地进入到了音乐的意境之中了。
白居易对音乐的感受就像孔子说说的“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好的音乐在演奏结束之后对人的影响没有立即结束,音乐的内容总是值得人细细品味和回忆。这在西方音乐家也在追求这种效果:
贝多的命运交响曲中,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
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
在经历一种厮杀之后,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像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听完整部音乐之后,很多人都会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中无法自拔。
乔治·桑曾经专门描叙了他在聆听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时我所看到景象:“我看见周围那些幸福的精灵拉着手同声赞美上帝。天幕渐渐半开,我听到一个声音从高处传来:‘来吧,我的强者,去休息吧。’但我什么也没看见,因为交响乐结束了。”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听音乐时候一种意犹未尽的心情。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分为几个乐章,就是因为音乐给热的感觉是环环相扣,停止之后的音乐给人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深受震撼。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贝多芬的音乐中高昂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那张激动、恐惧、兴奋的气势,而遭他的音乐低沉的时候,近乎无声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的绝望、无奈等等,在贝多的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们就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在自己的脑海里,还会久久的留在自己的生命中。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白居易不仅喜欢听音乐,而且主张音乐是存在一种意境的,这种意境的营造在西方音乐中也有所表现,体现出了中西音乐的相通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桂加国,黄玲,教师,现居湖北黄梅。
发布评论